蓄须故事三则,均发生在抗战时期。
秉志(1886-1965),字农山,著名动物学家,中国近现代生物学的主要奠基人。中国科学社同仁摄于上海,前排中间为秉志。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上海“孤岛”不存,《科学》宣告停刊,中国科学社总部内迁。中国科学社在上海的活动告一段落。 图片右侧题写“鸡鸣风雨图”,《诗经·郑风·风雨》有“风雨如晦,鸡鸣不已”句,后人以“风雨鸡鸣”比喻身处逆境而不改变志节。右侧题写:卅一年四月九日摄于上海中国科学社。民国三十一年即1942年。图片中秉志容貌清瘦,蓄须。
摘自:伍献文《秉志教授传略》,《中国科技史料》第7卷(1986)第1期
摘自:2006年10月18日,“秉志先生诞辰120周年纪念大会”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中国动物学会理事长陈宜瑜院士致辞
本博主附言:秉志1950-1955年任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
梅兰芳(1894-1961),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蓄须图
1937年日寇占领了上海,为了营造出“皇道乐土”的假象,想请梅兰芳为他们演出。梅兰芳对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暴行恨之入骨,不愿为日本人服务,于是便以外出演戏为由,举家奔赴香港躲避。1941年12月,日军又侵占了香港,梅兰芳为了表示不给日本人和汉奸演戏的决心,索性蓄须告别舞台。一天,日本驻军司令酒井看到梅兰芳留蓄胡子,十分不悦,就派人要挟梅兰芳,要他登台演出。梅兰芳以牙病为借口暂时推掉了演出,又举家返回上海躲避。谁知,到了上海后,汉奸特务又来威胁梅兰芳,让他马上剃须演出,但梅兰芳面对特务的恐吓,仍然拒绝演出。
摘自:北京市人民政府网站>人文北京>古都风韵>曲艺国粹>名旦梅兰芳为什么留胡子?
赵以炳教授与家人,1939年摄于昆明 赵以炳(1909—1987),字玑照,生理学家。1934年获美国芝加哥大学生理学系博士学位,翌年回国,任清华大学讲师、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清华大学教授、北京大学教授。
不应该把胡子留起来,却留起来的,是生物系教授赵以炳。他要算西南联大教授中最年轻的,至少是最年轻的之一。当时他大概只有三十来岁。三十来岁而当了教授,可谓少年得志。赵先生长得很漂亮,但这种漂亮不是奶油小生或电影明星那样漂亮得浅薄无聊,他还是一个教授,一个学者,很有书卷气,很潇洒,或如同北京人所说:很“帅”。在我所认识的教授中,当得起“风度翩翩”四个字的,唯赵先生一人。然而他却留了胡子。他为什么要留胡子呢?这有个故事。他自身在联大教书,夫人不在身边,蓄须是为了明志,让夫人放心,保证不会三心二意。他的夫人我们当然没有见过,但想象起来一定也是一位美人。没想到,他的下巴下一把黑黑的胡子更增加了他的风度,使男学生羡慕,女学生倾心。然而没有听说过赵先生另外有什么罗曼史。
摘自:汪曾祺《修髯飘飘——记西南联大的几位教授》
本博主附言:赵以炳之子赵明蓟,曾在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工作。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晓良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08326-1468729.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