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晓良
1953年中国科学院专家实验鱼类人工授精(水生所所史拾零三十七)
2024-5-12 05:53
阅读:838

中国科学院专家实验鱼类人工授精.png

中国科学院专家实验鱼类人工授精,光明日报1953-07-10

【新华社上海八日电】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鱼类学家刘建康和他的一批助手在湖北省宜昌地区实验鱼类人工授精获得结果。  

刘建康等在今年四月上旬由上海抵达宜昌,两个多月来,他们对白鲢和鲩鱼(草鱼)进行了十一次人工授精的实验。有一次,在一条重十七斤的鲩鱼里得到成熟卵达四十三万粒之多。实验中,受精率一般在百分之九十五以上,孵化率最后也达到百分之五十以上。孵化出来的鱼苗发育良好。在进行人工授精的同时,他们还置备了从受精的鱼卵到孵化出来的鱼苗的每一个发育阶段的标本,并对鱼卵和鱼苗的低温处理作了初步的实验。  

这次鱼类人工授精的实验是密切配合我国水产事业发展的需要而进行的。运用人工授精的办法,将可以大量的有计划的生产鱼苗,供应湖泊养殖鱼类的需要。同时,采用人工授精的办法将可控制鱼苗的成色,以适应各地湖泊的不同需要,也可避免在采集天然鱼苗中因进行淘汰野鱼苗而引起鱼苗的大量死亡,和省却天然鱼苗饲养过程中选别种类的琐繁手续。这次实验的结果将使鱼苗采集和饲养技术中若干问题得到解决的门径。为了对今后淡水养鱼中鱼苗供应问题提供更有利条件,实验还在继续进行。

本博主附言:文中两处“鲩鱼”,报纸排字误作“鱼”。鲩[huàn]:草鱼。

刘建康(1917-2017),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2.jpg

欢送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宜昌工作组刘朱陈王等四同志研究人工孵化鱼苗成功离宜临别纪念1953,6,11  前排左二刘建康,左三朱宁生。

3.jpg

刘建康《中国淡水鱼鱼卵的人工授精与孵化》,《生物学通报》1954年1月号

4.jpg

“四大家鱼”青草鲢鳙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晓良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08326-143369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8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