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
《与妻书》中的典故误读
摘 要
林觉民《与妻书》中“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一语,长期以来在文献(包括中学教材)注释中被解释为:“江州司马同情琵琶女的遭遇而泪湿青衫,我不能学习那种思想境界高的圣人而忘掉感情。”此解释是不恰当的,因为这种解释不仅与上下文不符,且逻辑自相矛盾。本文通过典故溯源与语义澄清,提出更符合文本与历史语境的新解释:”(作者)虽悲伤至泪湿衣襟,但作为革命者,必须克制情感,不能象司马(白居易)一样沉溺于儿女情长”。
一、原句与上下文照应
原文如下:
吾至爱汝,即此爱汝一念,使吾勇于就死也。吾自遇汝以来,常愿天下有情人都成眷属;然遍地腥云,满街狼犬,称心快意,几家能彀?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
这段话表达了林觉民对妻子的深情,以及因爱而赴死的决心。他以“司马青衫”作比,指出自己虽悲伤至极,却不能放任情感,而必须以天下人为念。此句也与前文“泪珠和笔墨齐下”相互照应,说明他确实悲伤至泪湿衣襟,但仍选择克制情绪,完成写信与告别。
二、常见误解与逻辑问题
文献中常见解释如下:
“江州司马同情琵琶女的遭遇而泪湿青衫,我不能学习那种思想境界高的圣人而忘掉感情。”
此解释存在三点问题:
1. 典故错置:白居易“青衫湿”(泪湿青衫)是感情外溢的表现,而非“忘情”(忘掉感情)之人。
2. 词义混淆:“忘情”被误解为“忘记感情”,实则应为“不加节制地流露情感”。
3. 逻辑矛盾:若“太上”为圣人,“忘情”为忘却感情,则“司马青衫”不应作为例证,因其正是情感丰富的象征。
三、作者新解:词义与指代的澄清
本文提出如下新解:
- “忘情”:指不加节制地流露情感,类似的用法还有“忘情地痛哭”、“忘情地歌唱”,“忘我...” 等等,强调的是情感失控,而不是“忘掉感情”。
- “太上”:并非指道家圣人,而是作者对“司马太守”(即白居易)的讽称或借指,既有尊敬之意,亦含反讽之意。
简明现代汉语翻译如下:
“(我) 像江州司马一样泪湿衣衫,但不能像他那样放任自己的感情。
进一步解释:
我现在写这封信时,眼泪已经打湿了衣服,就像《琵琶行》里的江州司马那样悲伤得泪湿青衫 (这和前文的“泪珠和笔墨齐下”对应);但我不能像他那样完全放任自己的感情,不加节制地痛哭,沉溺于儿女情长;我必须克制自己的悲痛,离开心爱的妻子,为国难赴死!
四、为什么此解更合理
1. 与上下文一致:前文“泪珠和笔墨齐下”已说明作者悲伤至极,此句正是对这种情感的描述和进一步自我克制感情的阐述。
2. 典故使用准确:白居易泪湿青衫,是情感外溢的象征,林觉民借此表达“我也悲伤,但不能沉溺”。
3. 符合历史语境:作为革命者,林觉民必须压抑个人情感,以赴国难,此句正体现其情感伦理。
4. 语言逻辑清晰:“不能学太上之忘情”是“不能像白居易那样放任情感”,而非“不能忘记感情”。
五、结语
“司马青衫,吾不能学太上之忘情也”一句的正确解读是 “(我)像江州司马一样泪湿衣衫,但不能像他那样放任自己的感情”。这样,就能理解作者在这儿,既是对传统典故的借用,也是对革命情感的深刻表达。纠正对这句话的长期错误解读,正确地理解这句话,有助于“顺畅”这句话和上下文的关联,准确地理解林觉民的思想境界。
博主其它类似的讨论: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01361-1493506.html
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701361-1493730.html
https://m.creaders.net/blog/d/520786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博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01361-1506178.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