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博
四十年的困惑有解了•保尔·柯察金的名言 精选
2025-7-15 09:37
阅读:2789

四十年的困惑有解了: 我们需要质疑,不惧权威

—保尔·柯察金的名言所引起的

在我的人生中,有件事虽已过去四十多年,却依然清晰如昨。它像一根无形的线,连接着我年少时的困惑、求知的渴望,以及对权威的反思。那是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我还是个初中生,在语文课上学习了前苏联作家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那句家喻户晓的名言。

这句经典的中文翻译是:

保尔·柯察金:“人,最宝贵的是生命;它,给予我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他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经把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这个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了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

当时,我对其中“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产生了疑问。我的直觉理解是:我虚度了光阴,但我可以不让自己为此感到痛苦;我有卑微和琐碎的过去,但我可以不为此感到羞耻。我带着这份不解向语文老师请教。不料,我得到的不是解答,而是尖锐的讽刺,老师说我“钻牛角尖”。

当年“钻牛角尖”的疑惑,今日方得解

在那个时代,这部小说和这句名言几乎被奉为圭臬,其“标准解读”深入人心:我们不应该虚度光阴,否则就会感到痛苦和羞耻。我的疑问,无疑挑战了这种既定的、不容置疑的“正确”理解。在缺乏便捷查证手段的年代,面对权威的否定,我只能将困惑深埋心底,甚至一度怀疑是否真是自己理解能力有问题。

然而,四十多年后的今天,在人工智能强大分析能力的帮助下,我得以重新审视当年的“旧账”,并最终解开了这个持续半个世纪的谜团。

让我们回到奥斯特洛夫斯基的俄文原文:

“Самое дорогое у человека – это жизнь. Она дается ему один раз, и прожить ее надо так, чтобы не было мучительно больно за бесцельно прожитые годы, чтобы не жег позор за подлое и мелочное прошлое, и чтобы, умирая, смог сказать: вся жизнь и все силы отданы самому прекрасному в мире – борьбе за освобождение человечества.”

其中,核心争议部分直译过来是:“为了不让(将来)因为虚度光阴而感到极其痛苦,为了不让(将来)**因为卑劣和琐碎的过去而感到羞耻。”

这里的关键词是 “чтобы не было...” 和 “чтобы не жег...”,它们在俄语中明确表达了目的性和预防性。也就是说,原文是在告诫人们:你应该这样度过一生,其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将来出现因虚度或碌碌无为而感到的痛苦和羞耻。它传递的是一种明确的行动准则和强烈的警示意味——如果你虚度了,你必然会痛苦羞耻,所以你必须避免虚度。

中文翻译的“美中不足”与理解歧义的产生

再看我们熟悉的中文译文:“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

中文的“不因……而悔恨/羞耻”这种表述,虽然也能理解为目的,但在语法上确实比俄文原文的“为了不让……”更具模糊性。它可能让人产生两种解读:

 * “事前预防”(主流解读):为了将来不悔恨/羞耻,所以现在要避免虚度。

 * “事后释怀”(我当年的解读):我可能已经虚度了,但我选择不让自己为此感到悔恨/羞耻。

对于保尔·柯察金这样一位革命者而言,虚度光阴和碌碌无为是其信仰和生命意义的根本背离。一个革命者如果真的虚度了,他应该感到的是深切的痛苦和悔恨,这是一种对自我要求未能达成的强烈反思,而非“不感到痛苦”的自我宽恕。因此,第二种“事后释怀”的解读,与原文所塑造的革命精神和作者的本意是相悖的。

这说明,中文译文在追求语言的简练和对称美(“不因……不因……”的对仗)时,在无意中牺牲了原文意义的极致明确性,从而产生了歧义。这种翻译上的“美中不足”,导致了一个经典名言在理解上出现了可能完全相反的解读。

优化译文的尝试:在忠实与美感之间求索

既然中文译文存在这种可以改进的歧义,那么我们能否在忠实原文精神的同时,兼顾中文的语言美感,使之更明确呢?我尝试对该段落进行如下优化翻译:

“人最宝贵的莫过于生命,它只赐予我们一次。我们应当如此度过一生:不至于因虚度年华而饱受悔恨,不至于因卑劣琐碎的过去而蒙受耻辱;这样,当我们临终时,便能自豪地说:我已将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力量,献给了世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奋斗。”

这个修改版本,力求在准确传达俄文原文“避免因虚度而痛苦/羞耻”的预防性、目的性的同时,保持了中文名言原有的简练、有力和鼓舞人心的美感。**“不至于”**这个词组,明确地表达了“为了避免将来发生/感受到……”这种强烈的负面情绪和结果,从而消除了当年我所困惑的歧义。

告诫与期许:拒绝盲从,拥抱质疑

四十年前的经历,让我深切体会到盲目迷信权威可能带来的危害。无论是“这本小说是著名的,这篇文章是名篇,这句话是名言”,都不应成为我们停止思考和质疑的理由。

我们应该鼓励质疑,特别是对学生。当一个孩子或年轻人提出看似“奇怪”的问题时,那往往是他们好奇心和批判性思维萌芽的体现。如果老师(或任何形式的权威)对此进行讽刺、挖苦甚至打压,可能不仅会破坏青少年本应有的质疑心理、好奇心,更会摧毁他们挑战既有权威的信心。

这种压制对个体成长是极为不利的,它扼杀了创新和探索的火花;而对于科学发现,更是灾难性的。科学的进步,正是建立在不断质疑、推翻旧理论、建立新认知的基础之上。

所以,我希望通过分享我的故事,告诫所有人:**请永远保持独立思考的能力,敢于对既定的“真理”提出疑问。**因为有时候,那些被认为是“钻牛角尖”的问题,恰恰是通向更深层理解和真相的钥匙。同时,我们也应认识到,即使是经典,也存在改进和优化的空间,这正是人类知识和理解不断进步的体现。

让质疑受到尊重,让权威受到挑战,如此,文明才能进步!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博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01361-149373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7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