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zl2431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zl2431 我创作诗词与书法,写些日记,也写些其它文章,发些照片。

博文

转发田野先生《黑 井 的 诗 意 遐 想 》

已有 3666 次阅读 2009-2-20 10:23 |个人分类:未分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近日读得田野先生《 》一文觉得颇有诗情画意特转发于下。

                  

 

今年春节,几个朋友相约,去了趟偏居于大山一隅的文化古镇——黑井。

这千年盐都黑井犹如深藏大山里的瑰宝,经历了上千年的时光打磨仍然厚重不减,纹脉清晰,风貌依旧,让人遐想翩翩。身游其中恍若在唐诗的节律中穿行,在宋词的意蕴里徜徉。黑井的一山一水一景一物至今常在脑海里萦绕,回味无穷。静下心来细细思索了个清楚,原来这挥之不去的萦绕,实则是这黑井的许多景物吻合了从小熟读于心的那份“似曾相识”的记忆痕迹。

下车伊始,初到黑井镇外,放眼四望,满眼尽是崇山峻岭,峡谷溪流,农田树木,哪有什么村郭和小镇的影子?正当我们一人要向陌路人“借问酒家何处有”,期待“牧童遥指杏花村”时,早已有接待游客的马车上前热情相迎。坐上颤颤悠悠的马车,沿着深山幽谷之中弯弯曲曲的山路前行,真正体会了一番“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的感觉。终于,来到了一块空旷的场地,才远远看见小镇模糊的轮廓,不由感叹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小镇的入口处,嶙峋的石块砌成高耸的围墙,墙上插有几杆三角形的彩色旌旗,只留下一道不宽的拱门,门边分别由几位身着制服且又壮实的保安把守,真有一股“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的气势。只待买了门票,清点好人数和票据后方才入了镇内,不经意间体味了一番当年西风古道上路经一军事险要关隘的情景,别有一番情趣。

步入镇内,徜徉于古色古香的唐宋风貌的坊巷、入住明清风格的客栈,品读碑刻、楹联、牌匾,观赏石雕、古塔、石牌坊,拜佛古寺庙、走访古戏台、趣听花灯剧、游览古盐井、煮盐灶户……,仿佛信步汴京、策马长安,梦回了一个千年前的唐宋世界。

最让人心颤动容的是五马桥,节孝总坊一带。站立桥上,顺着龙川江远眺近看,古镇远含云南大山的气势,近寓江南水乡的韵致,伴着清清的龙川江水穿镇而过,一排排店铺牌楼,一座座深宅古刹,一条条通幽曲巷依山而立,旁水而居,这不就是“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的意蕴吗?

五马桥是出入黑井的必经之路,也是黑井人喜怒哀乐的情感聚焦点。一千八百年来,它见证了古镇遥远的繁华与近代的衰,也目睹了桥边万家灯火的明耀与熄灭,也见证了黑井男人们的豪情壮志。多少次他们毅然跨龙江出古镇,不惜踏平坎坷,不怕山高水险,往返于恶水险山之间,换回了财富,获取了功名,学得了六艺。

在桥边,人们不知忍住了多少送别哽咽的眼泪,也不知悄悄珍藏了多少离别相思的红豆,也不知畅饮下了多少壮行的烈酒。真如陆龟蒙在《别离》里写到:“丈夫非无泪,不撒离别间。杖剑对尊酒,耻为游子颜。蝮蛇一螫手,壮士即解腕。所志在功名,离别何足叹”。

如果说敦实而厚重的五马桥是黑井男人的志向与刚毅浓缩,那么与五马桥相依相偎的“节孝总坊”石碑坊就是由黑井女人的眼泪和哀怨雕成的写照了。

这座由红砂石凿刻而成的“节孝总坊”石碑坊,精美而典雅,历经百年风雨却巍然不动。牌坊上刻着87位节妇名字以及旌表妇节的对联。当年光绪皇帝御笔亲命,为黑井的节妇立贞节牌坊、树千古之名时,拥有成群嫔妃的他能否知道节守贞操,守不尽的是寂寞,受不完的是煎熬,叹不清的是幽怨,褪尽的只是红颜。

一首李益的《江南曲》正好叙说了节妇们的积怨。“嫁得瞿塘贾,朝朝误妾期,早知潮有信,嫁与弄潮儿”。 节妇们的哀怨是否与后宫佳丽们的命运有一丝相同之处?那就是哀怨伤痛的眼泪都留给了她们去流淌。

古镇里众多逾越千百年的豪宅大院、古庙宇、祠堂、古塔、石牌坊以及大量木雕、石刻、牌匾、古盐井等众多古建筑虽已经风化、斑驳甚至残破却依然都在诉说着一种经久不衰的风骨,构成了无限的诗意遐想。

其实,这些黑井人在富极一时精心营造的景物,恰好是我们中华文化传统精神的艺术表现形式,映照出某些我们传统思想的灵魂。从镇后诸天寺里一幅教诲人们的对联里就饱蘸了这样的文化传统

“谋人财,害人命,奸盗淫邪,任你焚香也无益;

君,孝于亲,清廉正直,见佛不拜又何妨”

在近代,黑井人与大多数的中国人一样过分陶醉在自我封闭的世界里,拒绝了新一轮工业浪潮,徒留给后人一份“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的嘘叹。

告别黑井时,又站在了五马桥上,在新年的炮竹声中,回眸全镇古朴稳重之身,环视周围寺庙、古塔点缀的山水,一幅幅相映成趣的山水画印记脑海。此时王安石的《元日》不由浮现心间: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 总把新桃换旧符”

真正期待她再展风华正茂的芳颜,再现“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调。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的繁华美景。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70107-216169.html

上一篇:祖龙撰书《神七神》入选
下一篇:步韵奉和李戎先生《望层楼》见寄
收藏 IP: .*| 热度|

1 钟炳

发表评论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11:5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