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平: 师者如光,微以致远--致敬朱介寿教授
微以致远
师者如光
—— 致敬朱介寿教授
教师节前夕,翻开那些年的老照片,光阴的河流仿佛倒流,一幕幕往事浮现在眼前。谨以此文,致敬我的恩师——成都理工大学地球物理学专家、博士生导师朱介寿教授。他不仅是我学术道路的引路人,更是我职业生涯中第一位领导,一位以人格照亮他人、以学问滋养后学的真正师者。
△2016年朱介寿教授八十岁,摄于东风渠畔
朱老师忘我的工作热情、严谨的治学态度、诲人不倦的师者风范和卓著的学术成就,如春风化雨,深深浸润着我们每一位学生的心灵,也悄然塑造着我们做人做事的模样。
还记得第一次见到朱老师,是在一场地震科普电影的放映现场。那时他年仅39岁,已是母校地震教研室主任。他温文尔雅、精神干练,目光中既有学者的睿智,也有师长的温暖。电影结束后,他走上台前,语重心长地对我们说:“使命在肩,务必打好基础、学好专业,将来为国家地震事业贡献力量。”那一刻,一颗名为“责任”的种子,悄然落进我的心田。
朱老师数理基础极为扎实。记得在学习高等数学中较为复杂的级数与微分方程时,有同学遇到难题迟迟不得其解。朱老师巡视时见到,未多言语,只是随手拿起粉笔,在黑板上行云流水般写下解题过程。逻辑之清晰、推演之流畅,令我们叹服不已——一位专业的地球物理教师,竟能将数学演绎得如此透彻而优美。
△朱介寿老师在学术会议上发言
1976年,我国连续发生三次强烈地震。云南龙陵地震后,朱老师亲自带领我们全班同学,随中国地震局紧急奔赴灾区。在余震频发的危险环境中,我们操作仪器、分析数据,边实践边学习。那段经历不仅磨练了我们的意志,更让我们收获了极其宝贵的实战经验。当时,我在资料分析组,曾将已不再使用的厘米纸地震图纸用来包书皮。朱老师得知后并没有严厉指责,而是严肃而耐心地告诉我,这些资料记录着地球的脉动,是极为珍贵的科学遗产,应当妥善保存。他还不忘贴心地说:“如果需要包书纸,我可以帮你找些空白纸来。”这件事让我第一次深刻体会到,作为一个科技工作者,应该特别珍惜科研数据。从那以后,我学会了认真对待每一份资料、每一页数据,至今仍保持着分类归档、妥善保存的习惯。
△朱介寿老师(前排左三)带地震班参加龙陵
地震科考
我们班是母校地震专业的首届班级。作为专业创始人,朱老师千方百计为我们创造锻炼与成长的机会。1977年,他多方联系协调,使我们得以参加中国青藏高原地球物理科考队(朱老师因身体原因未能亲临),历时半年。在与众多顶尖专家同行的过程中,我们边学边做,能力得到极大提升。科考结束后,朱老师还特意邀请滕吉文院士、丁蕴玉教授等知名地球物理专家来校授课,为我们后来的专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届地震班的五位女生在野外实习
毕业后我留校任教,进入地震教研室的计算组。朱老师亲自担任教研室主任兼计算组组长,我因此多次跟随他参与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的课题研究。他不仅信任我、鼓励我独立承担任务,还常常安排我跟随其他专家学习,既锻炼我的能力,也拓展学校的科研领域。刚毕业半年,我就被推上讲台。面对年龄相仿的学生,初期难免紧张和不适应,但朱老师总是耐心指导、不断鼓励,帮助我迅速成长,最终赢得了同学们的认可。
朱老师对待学术一丝不苟,待人却宽厚包容。曾有老师因工作安排不满而向他发牢骚、甚至出言不逊,教研室的不少老师都为之不平,而朱老师却始终平静倾听,耐心解释,尽力协调,事后还提醒我们:“她身体不好,我们要多理解、多帮助。”这样的胸怀与气度,让我们看到什么是真正的师长风范。
△地震教研室的老师们合影(1984年)
1979年,教研室有七人因工作在北京相聚,朱老师带我们同游北海公园。中午,他领我们走进著名的“仿膳饭庄”。一顿饭花费二十元左右,在那个每月工资仅几十元的年代,堪称奢侈。当我们提出凑钱时,他笑着摆手拒绝:“没事,我写篇论文,稿费就回来了。”这句轻松的话语背后,是他对我们如父如兄般的无私关爱。
△调回河南郑州时,朱老师和教研室老师
送行合影
后来因家庭及其他原因,1985年我调回家乡河南郑州工作。临别时,朱老师组织教研室全体老师一起为我送行,并用当时稀缺的彩色胶卷拍照留念。这些照片我至今珍藏着,每一次翻看,都是温暖的回忆。
△2016年回母校参加60大庆看望朱老师
△拜见宴请朱介寿老师、贺振华老师等恩师
我虽调离了母校,但与朱老师的联系从未中断。每次回成都,我就会前去探望。前年返校参加活动,87岁高龄的朱老师竟然亲自开车带我们去吃饭,依然精神矍铄、热情洋溢,仿佛还是当年那位意气风发的青年教授。
△到朱老师家里看望朱老师夫妇
如今朱老师已89岁高龄,却依然每天准时到办公室,坚持阅读文献、钻研课题。他说,不求名利,只愿能在专业领域为国家、为后人留下一点有价值的东西。这份执着与纯粹,令人动容,也映照出一代学人的初心与风骨。
△2024年回母校参加会议再次看望朱老师
△89岁高龄的朱老师每天按时到办公室工作
今天是教师节,我衷心祝愿朱老师精神愉快、身体健康,愿您继续以智慧与热情照亮更多学子的前行之路。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您不仅传授我们知识,更用一生诠释什么是师者的责任、什么是学者的情怀。感谢您,朱老师!人生得遇如此明师,是我一生的幸运。
△朱介寿教授、严忠琼教授夫妇,摄于2016年
作者简介:张平,1978年毕业于成都地质学院(现成都理工大学)物探系地震专业(75531班),毕业后留校任教,1985年调至河南郑州原地质部郑州地质学校(现河南地矿职业学院)任教至退休。目前被聘至河南省老干部大学担任计算机视频剪辑老师。成都理工大学河南校友服务中心秘书长。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曹俊兴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99-1501519.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