犇森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aojx 学地质,研究地球物理,做教学管理,好高务远。

博文

[转载]2019年地球科学部重大基金项目指南

已有 5344 次阅读 2019-7-11 21:44 |个人分类:科研笔记|系统分类:科研笔记|文章来源:转载


                          地球科学部重大项目指南

 http://www.nsfc.gov.cn/publish/portal0/tab434/info76116.htm

 

2019年地球科学部共发布11个重大项目指南,拟资助8个重大项目,项目申请人申请的直接费用预算不得超过2000万元/项。申请书的附注说明选择相关重大项目名称,例如“地表关键自然要素的协同演变及其与人文过程的耦合”。

除遵照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申请条件的要求之外,还应注意:项目/课题申请人当年1月1日未满70周岁[1949年1月1日(含)以后出生]。

 

   

“地表关键自然要素的协同演变及其与人文过程的耦合”重大项目指南

 

要实现“宜居地球”发展目标,首要条件是人类能解密地球表层环境演变的历史轨迹,并以此寻求适应自然生态环境,预测未来变化趋势,探寻维持良好生态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利用途径。而难点在于近地表圈层中存在水、土、气、生、岩多要素、多过程相互作用和协同演变,及其作为地理综合体与人文过程的复杂交互效应。这需要依据地理科学、大气科学等多学科综合研究范式,将现有相关领域片段化、孤立化的研究提升至系统性研究水平。此交叉领域立项是落实地球科学“三深一系统”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是地球系统科学前沿问题中最有解决基础和实施条件的优先领域。有望能突破表层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瓶颈,有效提升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演变预测和可持续利用能力。

一、科学目标

揭示地表水、土、气、生等关键自然要素与人文要素的协同演变机制和未来变化规律,为生态脆弱区和环境影响敏感区的自然资源合理开发及可持续利用提供科学基础。

二、主要研究方向

(一)高强度人类活动区自然过程与人文过程的多尺度相互作用和协同演变:聚焦高强度人类活动区,研究近地表圈层中存在水、土、气、生、岩多要素、多过程相互作用和协同演变,及其作为地理综合体与人文过程的复杂交互效应,探寻维持良好生态环境和资源可持续利用途径。

(二)关键区域水循环机理及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机制:针对水、土资源矛盾突出的生态环境脆弱关键区域,探讨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共同影响下的水循环机理,及其对环境与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影响机制,为可持续发展提供科技支撑。

三、申请要求

(一)项目申请书的申请代码1选择D-01的下属代码。

(二)项目申请书研究内容应仅针对某一主要研究方向。

(三)咨询电话:010-62327161。

 

 


“非传统的遥感信息机理与定量化智能化处理”

重大项目指南

 

遥感是地表过程监测与区域资源环境研究的重要手段,在地球系统科学研究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在相关的科学研究与工程实践中,人们往往难以获得所需的多类型、长时序、高质量遥感资料,更缺乏从海量遥感数据中提取有用地学信息与知识的自动和高效手段。究其原因,主要是尚未从根本上阐明遥感信息机理,也没有突破遥感影像的定量化和智能化处理难题。这既严重制约遥感技术在地表过程研究和深空探测中的支撑作用,又影响着国产遥感数据在科学研究与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深入应用,已成为地球科学领域发展的一个关键性“卡脖子”问题。在遥感信息机理与定量化智能化处理这一领域立项,开展以我为主的基础研究与创新,是落实地球科学深空探测和地球系统科学研究发展战略的有力举措,也是突破研究地球系统科学前沿问题瓶颈的重要前提。

一、科学目标

研发非传统的遥感成像原理或者非传统遥感处理方法体系,创新基于地学知识和人工智能的遥感定量化智能化处理理论与方法,为基于遥感大数据的地表过程监测与精准化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二、主要研究方向

(一)非传统的遥感成像原理与信息机理研究:研发非传统的遥感成像原理或者非传统遥感处理方法体系,为遥感数据在科学研究与社会经济发展等方面的深入应用提供科学理论和技术方法。

(二)面向时空建模的遥感大数据定量化智能化处理与精准化服务新理论新方法:面向时空建模与应用技术的科学前沿与应用需求,研发遥感大数据,特别是国产卫星数据的定量化、智能化处理,以及精准化服务的新理论和新方法。

三、申请要求

(一)项目申请书的申请代码1选择D-01的下属代码。

(二)项目申请书研究内容应仅针对某一主要研究方向。

(三)咨询电话:010-62327161。

 

  

“地质新时代的人类世:时限、特征与影响”

重大项目指南

 

人类世概念系近年来提出的地质新时代概念,它是人类活动改变地球系统边界条件的关键时段,以其在地层上因人类营力改造而显著不同于冰后期的全新世为特征。人类世标志着地球已史无前例地进入人类与自然营力共同作用的地质新时代,催生了地质学、地理学、环境科学和社会科学等多学科交叉的人类世研究新领域。国际上关于人类世的系统研究正在起步,存在人类世起始时间、自然营力与人类营力对地球系统相互作用强度及速率如何等亟需解决的科学问题。聚焦我国人类世地质生物记录与全球变化研究,能深化古今结合、人与自然结合的全球环境变化与地球多圈层相互作用的理解,将为我国应对人类活动加剧引起的气候环境变化、制定可持续发展方略提供不可或缺的科学支撑。

一、科学目标

以中国人类世地层中所记录的人类活动信号为研究对象,遴选可全球比对的地层界线层型剖面,分辨人类活动在这一时段对地球系统的影响,探讨地质新时代—人类世的环境变化特征,培育新的学科生长点,为发展引入人类因子的地球系统科学做出贡献。

二、主要研究方向

(一)人类世的地质记录:在全球框架下,从我国不同地质生物记录中提取全新世关键时段人类活动对气候环境变化影响的记录,揭示因人类营力改造而显著不同于全新世的时期,提出人类世的起始时间。

(二)人类世的关键标志物和代用指标体系:选择不同地质生物记录载体(包括湖泊、树轮、石笋、人类和自然混合堆积等),研究工业革命以来我国人类活动产生的放射性核素、物理、化学和生物指标、技术化石等关键标志物,建立可全球对比的人类世代用指标体系。

(三)人类世界线层型剖面:运用建立的关键标志物和代用指标体系,在地质生物记录中遴选人类世首要标志物并建立我国人类世的典型地层剖面,参与全球比对,力争成为人类世全球界线层型剖面(“金钉子”)或辅助剖面。

(四)人类世人类活动的影响与适应:将人类世的地质生物记录与数值模拟相结合,重点研究人类营力急剧增大情景下气候环境变化特征及生态环境效应,提出应对和适应方案等。

三、申请要求

(一)项目申请书的申请代码1选择D-02的下属代码。

(二)项目申请书研究内容应覆盖所有研究方向。

(三)咨询电话:010-62327165。

 

 

 

“地球早期演化的地球化学制约”重大项目指南

 

地球早期演化的研究具有较强的挑战性,需要应用最新的地球化学研究手段(如微区分析、金属稳定同位素、灭绝核素等)和多学科交叉。地球化学在地球早期演化研究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设立并实施本领域重大项目,将会有力推动我国地球化学学科的发展,提高我国科学家在该领域的国际地位和影响。

一、科学目标

地球早期演化是国际地学领域的前沿科学问题。利用现代地球化学研究方法,针对地球增生、层圈形成、板块构造体制起始与大氧化事件等若干重大基础科学问题开展研究,揭示地球形成与早期演化过程。

二、主要研究方向

(一)地球增生与核幔分异过程:准确估计早期硅酸盐地球的组成是探讨地球增生与核幔分异过程的关键。测定球粒陨石和各类幔源岩石的元素和同位素组成,厘定早期硅酸盐地球等重要储库的地球化学特征;探索核幔分异过程与后增生事件及其对地球早期物质成分的影响,硅酸盐地球化学组成不均一性的起源及其与地球核幔分异、后增生事件等的内在联系,提供地球形成和早期演化理论的地球化学观测与实验制约。

(二)早期大陆地壳的形成与演化:大陆地壳的形成与演化是地球区别于其它类地行星的重要标志,与地球宜居环境形成密切相关。厘定冥古宙/早太古代地壳的元素与同位素地球化学组成及演化特征,限定早期大陆地壳物质成分演化过程和机制,探讨大陆地壳增生历史和构造体制转换的关系,揭示地球早期大量花岗质岩石形成的机制与条件。

(三)板块构造体制起始的地球化学制约:板块构造是固体地球科学的基石,但是板块构造体制的起始等问题长期困扰固体地球科学界。建立判别板块构造体制起始的地球化学指标,寻找板块构造体制起始的证据,探索早期板块构造体制的起始时间、机制及其与地球宜居环境形成的关系。

(四)大氧化事件的形成机制:原始地球大气是贫氧的,大气氧浓度增高是形成宜居地球的关键,但其形成机制尚不清楚。利用元素、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和大数据等手段,通过对地球早期生物、岩浆和沉积作用的系统研究,查明地球早期大气氧的源和汇及演化规律,探索大氧化事件与地球深部过程的关系,揭示大氧化事件的形成机制。

三、申请要求

(一)项目申请书的申请代码1选择D-03的下属代码。

(二)项目申请书研究内容应覆盖不少于2个研究方向。

(三)咨询电话:010-62327166。

 

 

 

“人工智能油气地球物理反演与成像”重大项目指南

 

复杂地质油气资源勘探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优先主题之一。为满足国家对油气资源的重大需求,规避高度依附国际能源对国家安全与经济建设造成的风险,迫切需要开展勘探地球物理重大科学问题研究和关键技术攻关。人工智能勘探将是油气勘探的一场技术革命,是勘探地球物理学的国际前沿和热点研究领域,国际石油巨头均已加入人工智能领域的竞争。由于油气储层的赋存状态复杂、地球物理响应微弱且受到各种干扰而畸变,加之观测资料不足,使得地球物理探测结果的分 辨能力不够、多解性强。基于深度学习的人工智能理论和技术,通过对多种物理场、多尺度地球物理响应及多源信息的深度挖掘和综合分析,可望实现对地下信息的精准探测、提高我国油气资源勘探水平、推动勘探地球物理学的跨越式发展。

一、科学目标

建立人工智能地震反演地下结构和岩石属性的理论、方法、技术,融合地质信息、测井信息、非地震地球物理信息,约束反演问题的多解性,建立油气藏多源地质地球物理数据深度学习建模和储层预测理论和方法,构建地球物理智能勘探新体系。

二、主要研究方向

(一)人工智能地下结构反演与成像:鉴于地震反演严重依赖初始模型,造成反演的多解性和油气储层地下探测的不确定性,通过人工智能突破传统全波形反演依赖先验信息的限制,解决反演地下结构的不确定性、提高反演计算效率;

(二)地震数据与剖面信息人工智能挖掘:在高噪声、低分辨率地震数据和地震剖面上,依据人工智能识别断层、裂缝、孔洞并确定储层和岩石属性;

(三)多数据多属性多尺度地球物理数据人工智能融合:应用人工智能理论,融合不同属性和不同尺度的地质、测井、重力、电磁数据,解决地震反演的多解性;

(四)人工智能可靠性的数学基础判别:判别数据不足对人工智能预测结果的影响,构建小样本深度学习网络和算法,评价人工智能预测的可靠性,通过确定性理论与人工智能统计预测理论的相互制约,基于多源、多类别、多属性、多尺度地质地球物理数据,建立人工智能的复杂油气藏勘探理论和方法。

(五)构建油气勘探人工智能数据库:针对不同勘探环节,组建相应的训练样本,搭建深度学习架构,利用人工智能区分不同类型地震波在走时、相位、振幅上的差异性,精确识别地震波,实现不同地震信号的人工智能识别与恢复。

(六)典型油气勘探区示范:将人工智能地震反演与成像理论应用到我国典型油气勘探区,检验其在解决复杂构造反演、岩性识别、储层预测等方面实际应用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三、申请要求

(一)项目申请书的申请代码1选择D-04的下属代码。

(二) 项目申请书研究内容应覆盖至少4个主要研究方向。

(三)咨询电话:010-62327619。


“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机理、预测及风险应对”

重大项目指南

 

探索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发生及演变规律,发展新的观测技术与预测理论,是深刻认识地球宜居性的重要基础,也是提升国家防灾减灾能力和更好地应对未来气候变化的关键。考虑到多圈层相互作用,重大科学问题的构建应从对流层大气向中高层大气拓展,从大气圈内部过程向大气圈与其他圈层相互作用延伸,进而整合内部变率与外部强迫的响应研究,探索自然因子与人类活动的相对贡献。为此,鼓励关键技术与方法的变革性研究和理论突破,针对数据匮乏的敏感区/关键区,优先发展探测与监测技术及信息提取与融合技术,重点突破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的精细化模拟和预报理论的“瓶颈”,提高对区域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及其衍生复合灾害的预测能力,更好地发挥大气科学在国家全面防灾减灾和资源有效利用战略需求中的支撑作用。

一、科学目标

揭示极端天气/气候变化机理,丰富预报预测理论,突破关键技术“瓶颈”,促进大气学科与其他学科的交叉融合,推动学科研究新范式的建立,更好地服务于国家总体安全和社会经济发展,进一步提升中国可持续发展领域的核心竞争力。

二、主要研究方向

(一)气候变化敏感区/关键区的中高层大气探测与监测新技术及其在极端天气/气候研究中的应用:针对气候变化的敏感区/关键区,发展中高层、全天候的观测新技术和新理论,发展多源遥感算法,建立高质量、多要素、长期连续观测数据集,发挥新技术在极端天气/气候研究中的支撑作用。

(二)极端天气事件的发生和演变规律,预警/预报理论与关键技术、影响评估和风险应对:揭示极端天气事件发生、演变规律及其动力学机制,发展预报/预警新方法和新理论,突破中小尺度灾害性天气及其衍生复合灾害的模拟和预测技术,提高极端天气影响评估及风险应对的能力。

(三)多圈层相互作用与区域极端气候的机理、预测预估及其生态环境影响:基于多圈层相互作用机制,发展气候变化预测新理论;开发和完善高分辨率气候系统模式,改进区域极端气候事件的模拟效果,量化自然因子与人类活动的相对贡献,提高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影响的预测预估能力。

(四)大气环流在构造或轨道尺度演化过程中的突变及其动力机制:在构造或轨道尺度上,揭示大气环流的突变现象、物理过程及动力机制,丰富对气候系统演化过程多样性的认识,深入理解大气环流对地球宜居性的调控机理。

三、申请要求

(一)项目申请书的申请代码1选择D-05的下属代码。

(二)项目申请书研究内容应覆盖某一主要研究方向全部内容。

(三)咨询电话:010-62328511。

 


“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生态环境基础”重大项目指南

 

可持续利用海洋渔业资源是我国海洋发展战略中的一个重要方面。国际上成功的渔业资源管理均基于对海洋生态环境的认识,围绕保护鱼类赖以繁殖、生长和洄游的栖息地而展开。本领域立足需求牵引、突破瓶颈的基本原则,聚焦基于生态系统的渔业资源管理这一科学前沿,开展有充分数据支撑的、综合海洋生态环境要素的远洋渔业资源模拟预测研究,对于应对气候变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突破我国远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可为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管理提供理论基础。   

一、科学目标

研究栖息地环境特征和变化趋势,揭示其对渔业资源种群特征的影响机制,解析人类活动和自然变化共同作用下远洋渔业资源的波动规律,为可持续利用渔业资源提供科学支撑。

二、主要研究方向

(一)重要经济渔业物种特征及其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利用多种观测平台揭示关键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特征及其在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演变趋势,调研我国重要经济渔业物种的种群现况、栖息地生态环境、资源波动特征和对生态环境变化的响应。

(二)多经济渔种的生态系统模式与渔业资源预测:基于区域生态环境动力过程,结合环境要素对鱼类种群的影响,构建自初级生产者到包括多个经济渔业物种的生态系统模式,实现对渔业资源的模拟和预测。

(三)支撑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管理和发展政策:综合重要经济鱼种的生活特点、栖息地的生态环境特征及变化趋势,刻画渔业资源的时空格局,通过模拟和优化渔业捕捞行为、渔业经济活动等,提出合理的渔业管理和发展政策建议。

三、申请要求

(一)项目申请书的申请代码1选择D-06的下属代码。

(二)项目申请书研究内容应覆盖所有主要研究方向。

(三)咨询电话:010-62326909。

  


“北极快速变化的多圈层相互作用”重大项目指南

 

北极是全球变化最显著的区域,一直以来北极重大国际计划均将北极快速变化过程、机制及效应研究作为主要科学目标。但由于缺少北极大气-海冰-海洋-生态变化的协同观测资料,远未能刻画快速变化涉及的多圈层相互作用关键过程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反馈。本领域通过地球科学与信息科学交叉,促进观测探测技术和装备在极地的应用,推动解决地球科学重大问题。领域立项既符合全球变化国际科学前沿,也符合地球系统科学发展趋势,更有国家极地科学发展布局与全球治理战略的重大需求牵引。

一、科学目标

    建立北极快速变化关键要素的协同观测方法,解析北极快速变化的关键物理-化学-生物过程,揭示海-陆-气相互作用机理及其效应,评估自然强迫与人为强迫的贡献,加快形成我国北极气候变化研究特色,增强学术话语权。

二、主要研究方向

(一)海冰陆气多要素的协同观测:开展冰下海洋热通量、碳通量和营养盐等生源要素、浮游植物群落、海气通量、大气成分和海雾、地表植被和冻土碳排放等要素协同观测,获取高时空分辨率的物理-化学-生物等关键参数。

(二)北极快速变化的关键过程及其机制:冰下海洋热通量和冰上温室气体、短生命周期大气成分对北极海冰快速融化的影响;海冰变化对北冰洋生源要素循环、初级生产和生物泵过程的影响;海气、陆气交换和大气化学过程及其对大气成分的影响。

(三)北极快速变化的归因和效应:极区物理环境模式和生物地球化学模式的耦合;温室气体和短生命周期大气成分区域排放清单;海冰融化的归因分析;快速变化的自然和人为强迫贡献;北极快速变化对区域气候变化的影响。

三、申请要求

(一)项目申请书的申请代码1选择D-06的下属代码。

(二)项目申请书研究内容应覆盖所有主要研究方向。

(三)咨询电话:010-62326909。


“工业污染物的环境地球化学过程与健康效应”

重大项目指南

 

工业污染物地表过程与环境健康已经成为地球科学和环境科学研究的国际前沿交叉领域,也是我国环境地球科学领域的重大科技需求。 宜居地球、地球健康、人类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已成为联合国环境大会和环境规划署的重要议题。环境污染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最危险的因素,良好环境已成为人们美好生活重要的向往和追求。在了解地球自然和人为过程基础上,研究工业污染物在重点区域或多介质条件下的环境地球化学过程及其潜在的生态风险和健康效应,有助于把握环境状况、探索科学前沿、预见未来,提出全球、区域和国家的应对措施,符合我国环境污染防治,健康中国2035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重大发展战略。

一、科学目标

构建从污染源到环境与健康响应的理论体系,确定国家、区域和流域尺度需要重点管理的优先污染物并制定环境质量基准,推动学科交叉融合,为我国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保护、生态文明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二、主要研究方向

(一)我国能源/化工等密集型行业典型有毒有害污染物(具有持久性、生物富集性、致癌性、生殖发育毒性和环境内分泌干扰效应等的污染物)排放特征、迁移转化规律及其危害特征。

(二)典型有毒有害物质的区域/流域环境地球化学过程、多介质分配和食物链传递机制。

(三)典型有毒有害污染物人体暴露途径、生物有效性及健康效应的生物标志物,污染导致的典型慢性疾病/婴幼儿出生结构缺陷和功能异常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对人群健康长期影响的流行病学。

(四)典型有毒有害污染物的生物暴露途径、生物有效性及分子毒理学机制,对生态系统个体、种群和群落多样性影响的生态风险预测、

(五)构建从污染源到环境与健康响应的理论体系,确定国家、区域或流域尺度需要重点管理的优先污染物并制定环境质量基准。

三、其他

(一)项目申请书的申请代码1选择D-07的下属代码。

(二)项目申请书研究内容应覆盖至少4个主要研究方向。

(三)咨询电话:010-62327539。

  

“新生代大陆风化调控机制”重大项目指南

 大陆风化消耗大气CO2的速率与大气CO2含量(pCO2)之间的负反馈关系,就是维持地球气候长期宜居性与碳循环平衡的具有决定作用的机制之一。大陆风化作用通过向生态系统提供P、Si、Fe等营养物质和关键元素,调控有机碳埋藏、大气氧含量,甚至生命演化进程;大陆风化作用还对花岗质岩浆和长英质大陆地壳的形成、地幔成分的演化和众多矿产资源的分布具有关键控制作用;此外,大陆风化与滑坡、泥石流、重金属污染等环境灾害也密切相关。更重要的是,新生代构造活动导致大陆风化吸收大气CO2的速率与效率发生改变,驱动全球变冷并形成冰期-间冰期循环的气候格局,塑造了当今人类生存的气候环境基础,成为人类进化的一个重要驱动力。

一、科学目标

重建典型气候和构造单元新生代大陆风化历史,探讨其与构造和气候相互作用的时空变化,揭示大陆风化驱动气候环境变迁、维持地球宜居性与碳循环平衡的动力学机制。

二、主要研究方向

(一)大陆风化剥蚀的新指标和研究新方法。为更准确重建大陆风化剥蚀历史,理解风化动力学过程提供必要手段。

(二)构造运动对全球剥蚀和CO2排气的贡献。重建不同区域物理剥蚀历史,寻找火山CO2排气替代性指标。

(三)典型地貌区化学风化演化历史。从多角度揭示典型地貌区的风化过程,为重建新生代区域和全球风化历史提供重要约束。

(四)极端环境和极端事件下大陆风化的差异性。建立不同地表物质风化速率与物理剥蚀强度、气候、生物等环境因子的关联,并估算其风化通量的全球贡献。

(五)大陆化学风化动力学与新生代大气pCO2的模拟与恢复。建立典型构造、地貌、气候环境下的化学风化动力学模型,解析新生代全球变冷构造驱动机制和维持碳循环平衡的机理。

三、申请要求

(一)项目申请书的申请代码1选择D-07的下属代码。

(二)项目申请书研究内容应覆盖所有主要研究方向。

(三)咨询电话:010-62327539。

 


“土壤复合污染过程和生物修复”重大项目指南

 

土壤环境是支撑美丽中国和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基础。随着我国工业化、城镇化及农业高度集约化快速发展,土壤复合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并呈现从土壤到地下水、从局域到区域的蔓延态势,危及农产品安全、生态安全和人居环境健康,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瓶颈。根据2014年中国环保部和国土资源部调查公报,全国土壤污染物的点位超标率为16.1%,耕地土壤的点位超标率达19.4%。因此,厘清土壤污染发生机制,发展成本低、效率高的修复技术,既是我国生态环境治理与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需求,也是地球环境科学研究面临的重大挑战。利用特定植物、动物和微生物等的生物修复方法具有绿色环保、高效、低成本等优点,已成为土壤污染与修复研究领域的国际前沿。

一、科学目标

面向土壤复合污染风险管控与修复的国家重大需求,揭示土壤复合污染的生物响应与适应分子机制,创建耕地和场地土壤复合污染的原位生物修复技术新原理,为科学评估土壤复合污染生态风险和发展原位绿色可持续修复提供新理论和新方法。

二、主要研究方向

(一)土壤中复合污染物的相互作用机制、生物学效应与生物适应机制。揭示土壤中有毒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相互作用机制,及其复合污染对土壤中生物分子遗传毒性、生物群落结构稳定性及生物多样性演变的影响机制。

(二)土壤中复合污染物转化的生物相互作用过程与生态风险效应。阐明土壤中生物对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的转化过程与机制,探明挖掘可供污染指示和原位修复的高效生物资源,建立土壤复合污染的生态风险评估方法。

(三)耕地和场地土壤复合污染的生物协同强化根际修复机理与方法。探明根际生物修复对重金属同位素分馏的影响机制,揭示有机污染物降解产物及其安全性,建立耕地土壤的植物-微生物-动物协同修复新方法。

(四)场地土壤复合污染物的生物转化和清除机制。揭示阐明场地土壤中生物和植物介导的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污染物转化机制与安全性,发展绿色、低成本和低能耗的原位生物修复新方法。

(五)构建土壤复合污染生物修复的理论框架,发展土壤复合污染生态风险和修复技术的科学评估体系。

三、申请要求

(一)项目申请书的申请代码1选择D-07的下属代码。

(二)项目申请书研究内容应覆盖所有主要研究方向。

(三)咨询电话:010-62327539。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99-1189125.html

上一篇:名言录: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
下一篇:景色
收藏 IP: 117.139.201.*|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7:5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