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琦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qlu 中国科学报社,记者

博文

“大洋一号”第四航段作业拉开序幕 精选

已有 5011 次阅读 2012-9-25 10:45 |系统分类:博客资讯| 大洋

顺利回收。

 

下放前作最后检查。

       
 
        9月23日 晴
        受意外火灾事故的影响,第四航段的作业时间大大缩短,留给科考队员作热液硫化物调查的时间仅有四五天。尽管时间紧、任务重、工作强度大,但大家的工作热情丝毫没有减弱。
        当地时间9月22日晚9点左右,“大洋一号”船抵达南大西洋作业区,4个作业小组随即开始24小时轮班上岗,充实而忙碌的作业阶段正式拉开序幕。记者也有幸参与其中,亲身体验大洋科考的艰辛与乐趣。
        当天上午,首席科学家杨耀民向各作业小组下达了作业通知单,明确作业项目、预计作业时间、作业要求等等。第一次作业项目是热液综合拖体测线,即沿着作业区洋中脊划出一段由两个经纬度形成的点组合成的线段,下放热液综合拖体沿这条线进行考察。
        担任第一次作业任务的是记者所在的第三小组。进入作业区后,第三小组的队员便开始在后甲板作准备。
        “还有半小时到达作业点。”9点半,第三小组组长梁东红的对讲机里传来驾驶台的通知。接到指令,梁东红带领队员们进行下水前检查,并协助设备负责人将各种设备加挂到综合拖体上。除了摄像机,第一次作业在综合拖体上加挂CTD、浊度传感器、甲烷传感器和化学传感器等,这些设备的作用是在海底探测有无热液异常或热液喷口。
        与此同时,实验部主任王文胜和实验员对电压、绞车、缆绳等情况进行最后一遍细致的检查。首席助理华清峰则时刻注意着设备的一举一动,并随时用对讲机做好各方协调。
        约10点左右,当驾驶员将船平稳地停在站位(测线起点)后,甲板作业组把悬挂在缆上的拖体放入水中,只见梁东红一边用对讲机与负责开绞车的实验员沟通,一边注意设备情况随时打着手势。根据他的手势,在“炮楼”(绞车控制室)里的实验员先将拖体缓缓吊起,然后慢慢下放缆绳,一眨眼,庞大的拖体就钻进了海里。
        “多波束,入水打点。”拖体入水的同时,记者的对讲机里传来了梁东红的指令。作为第三小组多波束实验室值班人员,除了每半小时记录一次多波束测深系统显示的经纬度、深度、航向、航速等数据外,拖体入水、着底、离底、出水时也要作记录,以作参考和备份。
        其实,在后甲板作业是比较危险的,尤其是晚上,海面上黑漆漆一片,后甲板离海面又很近,即使海况很好的情况下,船身还是会不时摇晃。看着一个个年轻的调查队员身穿救生衣忘我地工作,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大洋科考,除了辛苦,还很不易。
        大约在拖体下放到海面下200多米深的时候,在深拖实验室监控的队员突然发现摄像画面一片漆黑,“可能是摄像机的照明灯坏了”。于是,立刻停止下放缆绳,向上回收拖体。
        更换灯泡之后,设备再一次安全入水。甲板作业组随即进入深拖实验室值班,留下2名队员在甲板观察大滑轮状态,以防摇摆幅度过大,影响设备。
        拖体到达3000米左右的海底,驾驶员便让船以1-1.5节的航速沿测线前进,带动拖体在海底进行摄像等作业。此时,杨耀民和调查队员已开始在深拖实验室观察拖体传来的海底画面。
        老实说,海底的景色一点儿也不吸引人。随着拖体慢慢向前移动,看到海底也有类似陆地的平原和山脉,只不过都是光秃秃的,没什么生气。偶尔出现几条鱼、几只虾、几枝珊瑚,就让在场的调查队员兴奋好一阵。
        地质专业的调查队员会时时记录班报,例如在什么经纬度看到什么现象等。很多不起眼的现象,在经验丰富的调查队员眼里,都有可能成为判断海底热液异常或热液喷口的蛛丝马迹。
        当地时间9月23日中午1时许,拖体顺利回收上甲板,第一次作业任务完成,没有发现热液异常。在拖体回收后,一夜未眠的调查队员根本顾不上休息,开始着手处理和分析拖体上的设备带回的各类数据。
        第一次作业整整持续了十几个小时,4个作业小组轮番上阵,没有停歇,第二次作业任务又从9月23日下午紧锣密鼓地开始了。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95300-616568.html

上一篇:“老大洋”瓦利利
下一篇:“大洋一号”收获海底沉积物
收藏 IP: 124.16.128.*| 热度|

3 唐常杰 吕洪波 dai66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7 11: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