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美娣
用激励计划就能提高教学质量? 精选
2014-8-28 16:22
阅读:8897

         大概是高校中批唯科研论的激励机制批多了,而一些领导在科研上的激励资源也有点近乎枯竭,于是纷纷开始往教学方面寻找创新点。前两天看到一个报道: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院士:我们现在先不谈创新 ,介绍了中南大学校长张尧学主要的几个治学理念:大学最本质的任务不是创新,而是传承人类良知”“青年教师不许上讲台”“教授不上讲台得被重罚”,其中介绍的几个举措包括“中南大学强力推动教授回归讲台,把90%的绩效金分配给教学岗位。一名国家二级教授每周给学生上4小时课,就可以有20万元至30万元的年收入,不必再为拿不到科研任务而苦恼。”所有新教师都有8年时间用于自由探索,可以自选科研方向,有20万元科研经费供自由支配。8年期满拿不出成果、升不了副教授,就得自动走人。看到这样的介绍我是很怀疑的,这种把青年教师全部赶去做科研,把教授副教授都赶去搞教学就是重视教学吗?

             今天又看到上海8所高校率先试点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的报道,报道称,2012年底,上海市教委启动市属本科高校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试点工作,向21所市属本科高校印发了《关于开展市属本科高校骨干教师教学激励计划试点工作的通知》,鼓励各有关高校围绕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制订符合学校实际的骨干教师激励计划,积极开展试点申报工作。经过两轮评审,目前已确定上海工程技术大学等8所大学为试点培育高校。主要的举措一是强化教学激励,二是考核教师教学绩效和规范教师行为,三是创新和完善评价机制。“教授必须给本科生上课、必须答疑、倡导新晋教师入职的前两三年不能给本科生上主课。”

             说实在的,高校开始重视教学,这应该是个好事情。只是对于什么东西一重视便要弄个什么计划之类的,推出各种奖励措施,甚至一刀切让教授们都去上课,而年轻人却不让上课之类的,我总怀疑是否真的有好的效果,试想一个在高校的年轻人,竟然要用8年时间去争取一个登上讲台的资格,真的觉得有点匪夷所思。便如前几年浙大便推出了100万的大奖来奖励一线教师,这样的奖励真的能把教学搞上去吗?我一直认为,让那些真正喜欢上课也善于上课的老师多上点课,别因为这样那样的规定阻塞了他们的上升通道,让高校那些用心放在教学上的老师得到应有的肯定,营造出教学和科研都得到重视的氛围,比这种看上去很震撼,却弄不好还是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的各种计划强得多。奖励强度越大,各种目的不纯的情况便越普遍,或许站在讲台上的老师就是冲着那奖励而去,能指望他一定把课讲好吗?便如当初对科研有那么多奖励措施,可真正拿得出手的成果还是没有多少不一个道理吗?

            我相信,高校教师中有许多人是热爱讲台,喜欢教学的,也为之付出许多心血,不久前成为舆论焦点的清华方艳华老师应该算这样的一位老师了。其实能得到学生的认可和喜欢,对他们就是最大的奖励了,但这样的人,各种奖励措施却未必落到他们的头上。教学固然需要对所讲授知识的融会贯通,但也需要激情、需要责任心,还需要讲课技巧,好的讲课对学生和教师都会有收获,但这绝不是靠高强度的奖励便能得到的。就像浙大给出的100万大奖,我一直认为奖给一个教师,还不如奖给50个或者100个教师呢!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美娣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9474-82302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6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94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