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美娣
达标后又怎样?
2013-11-19 16:17
阅读:3896

          今天,一则“反向借书”的消息引起了我的注意,以为是图书馆搞了什么创新呢,看了以后哑然失笑。恰好在写了“指标”真是一个神奇的东西的博文后,本来就想写一个“达标后又怎样”的续篇的,这个消息倒是给了最好的材料。

         据报道,四川自贡市汇东实验学校以“打造书香校园,扩大学生阅读面”为名,向全校学生每人借书10到15本。日前,成都商报记者在采访时获悉,学校借书除了是为“打造书香校园”,另一个原因系为了迎接省相关部门对该校的检查。因为按照要求,学校的图书量必须达到人均20本,学校图书量不够,要借书充数(11月18日《成都商报》)。此举引发社会热议。人民日报发表了社论《“反向借书”折射阅读困境 》:一边是对于图书“人均20本”的刚性要求,一边是学校图书短缺的客观现实,导致本末倒置,图书馆反向学生“借书”,学校的行为有应付检查之嫌,也是一种“没有办法的办法”。既加重学生负担,又助长了弄虚作假的形式主义风气,难怪引来部分家长质疑。

        我到自贡市汇东实验学校的网站看了下,发现这其实是一所非常好的九年一贯制示范实验学校(http://www.zghdxx.com/xxgk/xxjj.aspx),从2002年起,学校已连续九年取得自贡市中考国家级示范高中上线率第一名的优秀成绩,实现中考“九连冠”。看得出,该校是非常注重“达标”的,介绍中专门有一句“学校中小学教师学历达标率100%”,而学校所获荣誉无数。可见对待上级部门的任何活动和要求,该校都会严格对照要求,力求达到标准,图书这件事情应该也是这样。想想这个学校还是老实得可怜,其实相关部门的检查是不可能一本本去数图书的,给个数据便是了,真要觉得书太少,干脆到别的学校或图书馆借一批图书更省事啊,可以整批借整批还,搬家公司搞定,省得这么零的借,还要登记,届时还要一个个还给学生,多麻烦啊!

        其实,为应付评估凑图书的事情,不仅中小学有,高校也一样。记得当年搞本科生教学评估的时候,不少新建的高校为凑不上要求的生均藏书量烦恼,而书商们则高兴得要命,以低折扣乘机推销了一大批原来根本便无人问津该送到造纸厂去的图书。据说许多学校向教育部抗议,要求把电子版图书的数量也计算进去,那一个“超星”便有几十万图书的量了。当时我们学校就调拨了一批图书到某高校,帮他们提高一些藏书量,且说好此批图书可以做到该校书目里,但不算他们的财产,产权还是我们的,所以仍计在我们的藏书量中,呵呵,其实便是一书两馆用了。不过这些图书对两馆的读者来说,其实都属于没人借的书,纯样子货。最有意思的是若干年后,该校图书馆的书库开始吃紧,便向我馆提出要归还这批图书,但我们馆书库早已爆满,当年调拨出去的时候便是因为书库饱和,现如今更是没法腾挪了,于是这批图书便成了该校图书馆一团沾了手便扔不掉的烂泥巴了。

        从图书馆的角度,固然有收藏的职责,但更重要的还是利用,弄一堆没人看的图书填满书架,是一件既愚蠢也可笑的事情,但国内不少图书馆都干过这样的事,而且还在继续干。并非图书馆想这样干,这往往是因为“没有办法”,因为各种评估都有硬指标,而这个指标其实只有一个数据,数据背后究竟是些什么书却没人关注。但学生却总发现到图书馆借不到他想看的书,因为那些他想借的图书只有二三个复本,早被别人抢先借走了。而每当要求多购买一些图书复本的时候,却被告知,买来了没地方放!所以,即便数量上达标了,却并不表示真的达到目标,或许离真正的目标还远着呢!

        由此想到,同样是图书馆,许多地方在农村搞过村村有图书室,城市也搞过社区图书室之类的,作为某活动或某部门的工作,都在某个时间段弄得轰轰烈烈的,也有验收、达标、报道之类的,但之后很少有长期维持开放和服务的,图书在一段时间不更新后便连读者也再不感兴趣,也就走向自然死亡。

       有的时候真的感觉,所谓指标也好,达标也好,更象是下级部门陪上级部门玩的一个游戏,下级部门按上级部门制定的游戏规则陪着玩,目的是让上级玩高兴,玩爽了,也能领个奖状之类的东西作为自己的荣誉,说不定还能得点奖金啥滴好处。不过其实玩游戏的大多数人可能都会撇撇嘴在心里说:达标了又如何?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美娣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9474-74308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8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