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美娣
为什么别让孩子过早涉入思考、判断等阅读领域呢? 精选
2013-9-5 09:17
阅读:8390
标签:领域

        偶然看到一条报道:“人教版语文教材删除鲁迅文章 作家称其过于深刻”(见http://news.sina.com.cn/c/2013-09-04/111828129714.shtml  ),其中提到的一个观点是:初中生的阅读不宜过于深刻。青年作家赵瑜认为,初中的孩子,大部分还停留在语言的基础训练以及修辞训练上,接触的内容不宜过于深刻,重在接地气,有常识,且有趣味。赵瑜说,鲁迅的很多文章是他40岁以后写的,内容不适合初中生阅读。“让孩子过早接触鲁迅,不如让他们接触宫崎骏、自然科学以及课外活动。”赵瑜认为,初中生的阅读,不论是课内还是课外,都要多在知识、孩子气等浅表层面,“一定年龄进行一定的阅读。”他说,别让孩子过早涉入思考、判断等阅读领域,要让他们逐渐积累自己的见识,渐次靠近思考边缘。他们的阅读,并不具有指令性或者强迫性,也不只是温暖和励志,还要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看到这样的报道,我是很不以为然的。无论是小学还是中学,语文教材中的内容无疑是孩子读的最有深刻印象的东西了,那就更应该把经典的东西选进去。在当今这个浮躁的年代,许多孩子根本没时间和兴趣去读那些经典,浅阅读、碎片化阅读已经成为阅读的主要形式,语文课本如果也走轻松趣味的路线,恐怕许多经典作品孩子们一辈子都不会接触了。正如我女儿,已经到了大学阶段了,我国的四大名著至今还没有一部是完整读过的,有一次不知聊什么事情的时候我提到某某人很有点史湘云的气质,她茫然地问我:史湘云是谁?我估计除了贾宝玉和林黛玉,她大概不会知道几个红楼梦里的人物。哪怕是经典,也有浅的和深的,可以适合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去读,而有些经典作品,则可以随年龄增长不断由浅入深地感知其内涵。

      鲁迅的文字的确有深奥难懂的,但也不乏生动和浅显的作品,如《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记得因为这篇课文给自己的印象太深了,所以第一次去绍兴的时候,别的什么地方都可以不去,却念念不忘一定要去看一看那个百草园。还有象《故乡》、《藤野先生》等,包括这次撤掉的《风筝》,都是很生动的作品。自己也不知道是怎么喜欢上鲁迅的作品的,但一定与小学、中学语文课本里读到的那些鲁迅作品有关,我们当年课本里的鲁迅作品还是比较多的,而《鲁迅全集》大概也是自己全部读完的少数几部全集之一,所以前几年便看到鲁迅作品从课本里撤下的报道和争论,当时就有一种说不出的感受。有教师说,撤掉鲁迅的作品是因为“鲁迅的文章与时代脱节”、“鲁迅文章所体现的思想是社会的阴暗面,与社会主旋律格调不一致”,这就更让人感到难以理解,至少我认为鲁迅的文章并没与时代脱节,鲁迅批判的那些国民劣根性,那些描写的人物,如孔乙己、阿Q、祥林嫂、假洋鬼子,在当下也可以找到许多这些人的影子,而现在的孩子,还是缺少鲁迅的批判精神。
        在新浪的那篇报道最前面有一个网络调查:你赞同鲁迅退出语文教材么?A.赞同。鲁迅的文章内容相对于中学生来说,太深刻了;B.反对。鲁迅的作品是经典,代表“民族魂”;C.无所谓。我很少做这种调查,但想看看调查的结果,便提交了自己的选项B。看到的结果是:共有19,170人参加,其中,选A.项的共3,999 ,占20.9% ,选B项的共13,674 ,占71.3% ,另有1497选C项,占7.8% (此数据为昨天下午我做调查时的数据,刚才看了下,三个数据已经是5,723 ,20.6% 、19,961 ,72.0% 、2,044 ,7.4% )。看来,还是大多数人认为语文教材应该选一些鲁迅的作品的。这个时代,除了做不完的作业和考试,孩子周边可以接触的轻松、趣味性的东西太多了,让孩子也有机会涉入思考、判断等阅读领域不是什么坏事。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赵美娣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9474-72236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42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65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