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善勇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精选
2015-4-12 09:43
阅读:29251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

 

“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这里的“轻”可以解释成轻飘,不踏实,没有根基。造成这种“轻”的原因可能是一时的挫折或失败,也可能是一时的顺利或成功。外在表现呢就是就是“无聊”,“没劲”“行尸走肉”“废人甲”等等。总结一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轻”的意思就是生命中人们经常受不了太轻松,太安逸,通俗地讲就是“犯贱”。这其实是一种状态,一种不快乐的状态。

那么,一个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状态?“犯贱”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失去了目标,没有目标就没有动力。人的思想行为其实也是有惯性的。习惯了做一件事,并且成绩不错,人们就会因为习惯而产生依赖,即使食之无味弃之可惜也不愿轻易改变这种状态。这是可以理解的,做任何事情都会有上升期,但不会一直上升,总有一天会遇到瓶颈期。在上升期,虽然很辛苦,但因为充实,因为每天都能看到自己的进步,人是快乐的。而到了瓶颈期,虽然表面上由于之前的积累,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其实暗藏杀机。但由于惰性,人们开始瞻前顾后,患得患失,生活是不快乐的。这种表面上的“轻”其实是内心深处的“沉重”,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最近我国内的一个朋友,来澳洲要做3年的博士后。这里插一句,国内目前很多高校似乎有个不成文的规定,无论是从讲师到副教授还是副教授到教授,想提职称都要有一年的出国访问经历。出国访问固然是好事,既能开阔国际视野,还能交不少圈内的学术朋友,这都是财富。但什么事都不能一刀切,这要成了一个硬性规定,不分年龄,种族,性别,背景,人人必须执行,将是过犹不及。闲言少叙,就说说我这朋友,他出国访问其实并不是为了客观上满足学校提职称的要求,而是有他特别的目的。什么目的呢?首先我这朋友的学术研究其实做的很好,论文基金都不少,最重要的是他的老板是国内的大牛。大树底下好乘凉的原因是老板提供的科研平台的优越。因为之前就是跟着大牛老板做博士,平台基础好,再加上他的勤奋努力,他博士期间很快在不少高影响因子的杂志上发表了论文,这让其他导师的学生很是羡慕。有的同学甚至很嫉妒地说,跟好导师就是不一样啊,好羡慕你导师给你们提供的“papermachine” 的平台,这就像娶了个有钱有势的媳妇可以少奋斗十年。真的是这样吗?

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我这朋友刚开始因为论文发得多,留校后很快拿到了不少省里和国家的基金,日子过得很滋润,大好的前程在等着他呢。然而,随着科研事业一点点地上升,他越来越听到更多的评审意见,大概是这样的:你的工作看起来不错,论文也不少,但我们知道绝大部分工作都是你导师的基础,你的贡献在哪里?你自己原创的东西在哪里?开始,我这朋友还没太在意,但这样被问的次数一多,他有时不禁也扪心自问:我到底做了什么?我到底自己能做些什么?一旦思考起这个问题,他是越想心里越发虚,越想越没底。这些年有导师的罩着,确实比较顺利,也因此而放松了,觉着科研不过如此,基本是在吃博士论文的老本。但老本总有一天会吃完的,再也没有可以发表的东西了,怎么办?而反观当年其他导师的有些同学,并没有自己当时那么好的平台,论文也没自己发的轻松。这些年基本是靠自己打拼,反倒是闯出了一条自力更生的路,今天比起来比自己更有后劲。为什么会这样?

我这朋友的困惑,其实并不难理解。这也是欧美很多高水平的大学绝不留自己本校的博士生做faulty的原因,无论你多么优秀。近亲繁殖的最大弊端就是缺乏创新。从长远讲对一个团队,一个学科发展百害而无一利。国家之所以规定科研人员要有一定时间的出国访问经历,或者有长远眼光的导师经常派自己的团队成员出国访问交流,可能也是对这种近亲繁殖的弊端的一种解决办法。不管怎么样,我这朋友在百般纠结以后下定决心,在快40岁高龄的时候走出国门,为了他的学术,也为了他自己,为了他自己发自内心真正的充实与快乐。快乐不快乐,其实是一种心态。

在澳洲我有个师兄,去年导师来澳洲访问,他开着车带着导师绕着他所在的那个岛的海岸线转了大半圈,美景尽收眼底,虽说他那辆大破车经常熄火,但也乐此不疲。这就是澳洲人的心态,有钱呢,就买辆奔驰,没钱呢就开二手车也不错。有空闲呢就买张旧船票去看看夏威夷的日出,一旦忙起来呢也能忙里偷闲开个破车就近去追日落。他们不再人为地去设想对手,而是尽情地热爱生活。生命中能够承受之轻。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王善勇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92836-88175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8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5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