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POJWG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NPOJWG 主要研究方向:碳素纤维的水质净化、水净化生物链、污泥处理技术及石棉处理技术

博文

水环境对策概论-第一章3-2

已有 3560 次阅读 2012-6-4 12:43 |个人分类:研究著作|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3-2 有机物处理

(1)有机物除去
  有机性排水的处理大致分为,物理处理、化学处理和生物处理;物理处理・化学处理一般普遍用于作为生物处理的预前处理和后段的高度处理,成为主体的是生物处理。生物处理有需氧性处理和厌氧性处理等,不管哪一个都是在自然净化作用的机理中进行的。排水生物处理技术的其一部分在设备里,用人工的有效的进行的过程,利用适应各种各样环境的微生物,进行分解有机物。

(2)生物处理
 1)需氧性处理
  水中的溶解氧是在有丰富的需氧条件下,有机物通过和氧的接触作用被氧化,分解成二氧化氮、水等。因为需氧性处理的反应速度快,在有机物浓度比较低的一般家庭排水等处理方面,显示出良好的性能。又因为需氧性处理不发生恶臭、又是小型的,因此,可以设置在住宅区等的地方,但是,为了保持槽内的氧气,作为氧源需要供给击空气,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需要动力成本。另外,相对于厌氧性处理的微生物体吸收的有机物的比率(收益率)非常低,而需氧性处理的微生物体吸收的比率高,所以发生的污泥量也变多。但是,如果食物链很长的情况下,作为能量消耗有机物的比率就会变大,可以减少发生污泥量。

 ①活性污泥法
  当有效的混合搅拌活性污泥和污水的时候,污水中的有机物通过形成活性污泥的微生物群的代谢功能,进行氧化或者是同化,一部分转换成活性污泥。如果把活性污泥进行固液分离时,上面清澈的成为处理水。沉淀・浓缩的活性污泥被送回,再一次利用污水处理的同时,其一部分作为剩余污泥被选拔出来。活性污泥法,不但处理效率高,而且是最普遍的使用处理方式,除了标准活性污泥法之外,厌氧-需氧活性污泥法、Oxidation ditchmethod法等变法的采用是中小规模设施。

 ②生物膜法
  如果让接触材等的过滤材和排水进行接触时,在接触材的表面上进行繁殖形成生物膜。在氧扩散的生物膜的表层阶段,进行有机物的需氧性分解和氨硝化反应,而在接触材的内部,进行厌氧性分解和脱氮反应。在生物膜里,即使是增值速度慢的微生物也可以保持在系内,因此,与活性污泥相比起来,生物区系具有丰富的多样性,对应于负荷变化、难分解性有机物的分解、硝化反应等很容易进行。并且,因为不需要返送来自沉淀槽的污泥,很容易维护管理,因此,小规模下水道、净化槽等的中小规模的设施为中心采取使用。作为代表的有;接触曝气法、回转板接触法、散水滤床法、生物膜过滤法等碳素纤维水质净化也可以称为是生物膜法的一种,是作为接触过滤材使用的是碳素纤维。

 2)厌氧性处理
    不存在溶存氧气的厌氧条件下,在还原条件的里面继续进行分解,有机物是利用成酸物质的发酵作用分解成短链脂肪酸、以及乙醛和丙酸等的低分子有机物,接着再利用甲烷生成菌分解成甲烷、二氧化氮等。厌氧性处理时,虽然既不需要供给空气,又可以利用发生的沼气是节能能源的,但是,由于装置规模大,反应速度慢,而且伴随着需要很长的滞留时间的同时,发生恶臭的气味等缺点。

 3)厌氧・需氧循环
  如果想有效的实施有机物除去的方法,是利用硝化脱氮作用可以把pH保持在生物活性高的中性附近的厌氧需氧循环法,是最有效的。通过实施厌氧需氧循环法,大大的提高有机物除去能力。

(3)物理化学的处理
  大部分的有机物是用一般的生物学上的处理+沉淀处理就可以除去的,但是,对于需要高度处理的场合和用生物学上的处理不能完全分解・处理的悬浮固体SS、Colloid胶体物质、以及处理含有难溶解性物质等排水的情况下,编入到三次处理里面。三次处理是有效使用过滤、化学药品凝集、膜分离、活性碳吸附、臭氧氧化等的物理化学上的处理法、以及活性碳的吸附和微生物分解的生物活性碳。
(4)采用碳素纤维的有机物处理
  采用碳素纤维的有机物分解,利用的是形成在碳素纤维上的微生物膜。因为碳素纤维水质净化材可以平衡的粘合需氧细菌和厌氧细菌,通过碳素纤维在水中的摇摆和有机物的接触,大大地提高有机物除去能力。和原来的过滤材相比,具有很大的表面积和生物亲和性等卓越的特性,微生物膜大量地粘合污染物质,而且不易剥离,可以持续地提高水质净化效果。

                                 

       图1-6 需氧・厌氧条件下的有机物的分解                    图1-7 利用生物膜有机物分解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90803-578431.html

上一篇:有关生物循环试验影像的链接。
下一篇:水环境对策概论-第一章3-3
收藏 IP: 121.114.9.*| 热度|

2 吴飞鹏 徐绍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2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4-28 18:4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