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风田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zft2000 三农相关政策议题

博文

郑风田:如何看待爷爷级农民工?

已有 3887 次阅读 2015-5-10 12:48 |个人分类:农民工问题|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郑风田:如何看待爷爷级农民工?

 

爷爷级别的农民工,也称老龄农民工,年龄基本在50岁以上,有时也指老一代的农民工或第一代农民工,打工的时间持续可能25年以上,当然不少人应该是断断续续的。按国家统计局429日发布的《2014年全国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1450岁以上的农民工占17.1%,达到了4684万人。伴随着高龄农民工数量的不断增长,高龄农民工群体的生存环境、权益保障以及未来的养老等问题正日益受到社会关注。

50岁对于城里人来讲,可能还觉得自己不太老,但对农村人来讲,他们不少人可能已是爷爷级的人物了。我国农村早婚早育现象严重,20岁结婚并不奇怪,就算25岁“晚婚”,50的农民工应该有相当比例当上爷爷了。按照过去,做了别人的爷爷,应该到了颐养天年阶段,专享清福。但我国这个阶段的爷爷级农民工不少人还到城里继续从事艰辛的劳作。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前一阵子媒体对爷爷级农民工群体进行了一次比较密集的报道,基调基本上都把他们描绘成苦哈哈的,觉得他们生活十分凄惨,这么大年纪了还在从事这么辛苦的工作。所出的解决方案也基本上是让他们在城里留下来,给他们城市社保。

其实我认为上述的一些判断并不太靠谱,原因如下:

其一与其说凄惨不如说是幸运。为什么说爷爷级农民工并不凄惨呢?这个年龄能够在城里找到活干,在过去是不可想象的,二十年前城里招工,别说50岁,就是35岁就没有要了。在劳动力严重过剩阶段,城里招工不但对年龄歧视,而且对性别也歧视。不少岗位专招年轻女生。还记得刚改革开放的电视讲城里的小保姆,基本上是清一色的小姑娘。现在我国的劳动力出现了短缺,用工单位也不再挑肥拣瘦了。比如家政服务业,估计再也难寻小姑娘当保姆了,目前这个家政阶段大多数的从事人员应该是奶奶级的。 还比如理发店,十多年前服务员基本上都是小姑娘,现在不少理发店清一色男生。问他们为什么,他们讲现在招不到女生。同样的道理,新生代农民工,文化水平高,从小也没有吃过苦,城里一些苦累脏的行业他们不愿意干。这些行业只能退而次招年龄大的,愿意从事这些工作的人。苦、脏、累等建筑、废品等行业,老龄农民工要占相当比例。对于我国农村过剩的劳动力来讲,户均不到十亩地,现在又有机械化,一年也就两季,东北还只能种一季。慢长的时间如何打发是一个大问题。城市对劳动力的需求大,爷爷级的农民还能到城里找到工作,某种程度上应该算一种幸运了,比在家闲着要强。

其二是爷爷级农民工最终归宿还是农村,难以在城里养老。早期深圳等地给农村工办养老时,第一代农民式多数在春节放假时是要把养老金给取出的,自家留着更放心。不少爷爷级农民工老伴还在老家看孩子,他们干不动时自然还是要回到那个老屋去作为养老归宿。新生代农民工对社保需求很大,与新生代农民工不一样的是,爷爷级农民工其实对城市的归宿感要差很多。爷爷级别的农民工能够在城里买得起房子的应该比例极低。既使给他们城里社保,老了之后他们大多数可能还是要回到乡村。

其三现在在城里打工工资吸引力大,比在家务农强出许多。另外现在城里的打工工资猛涨对爷爷级的农民工吸引力也蛮大的。老一代的农民工,早期的月工资基本上是二三百元,一直持续了数十年,挣得少。所挣不少的钱也基本上都给孩子娶媳妇了。目前我国各地用工成本直线上升,不少地区一天100150元,一个月好几千元,对于老一代的农民工来讲,这个数目还是有相当大的吸引力的。

其四应该鼓励城市用工单位善待老龄农民工。我国目前已提前进入未富先老的社会。媒体报道,不少老龄农民工害怕受歧视,很辛苦地掩盖老龄,比如将自己的白发染黑,靠吃肉补体力等等。其实很多国家,尤其是那些已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国家,都在尽力挖掘老人的潜力。记得几年前到日本去,给我们开导游车的就是一位已七十五岁的老人。虽然反应迟一点,但还可以继续工作。据导游讲,现在日本不少退休老人都会在退休后继续工作,甚至要工作到八十多岁。这样做对自己对社会都是一个好事。对自己可以多有一份工作,多挣些钱,对社会也可以有贡献。比退休后在家无所事事其实要强不少。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9007-889078.html

上一篇:郑风田:超级稻事件持续发酵的两个原因
下一篇:郑风田:破除猪周期要跳出旧思维
收藏 IP: 124.126.213.*| 热度|

3 辛晓十 林欢 蒋新正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17:01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