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半的美好时光,本应该专注写本子。但看到科学网多位博友对柴静作品的评论,实在是不能忍受。
首先,我要声明,我对该作品从头至尾都进行了观赏。科学网上有许多博友甚至都不愿意花点时间看完这个作品,就开始大肆评论,这本身就不科学。
柴静的这个作品以一个自然人的角度,剖析了雾霾可能的原因,也提出了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其作品受到了饱受雾霾毒害的广大人民群众的热烈点赞,但同时也承受着多方面的质疑。该作品中抨击了煤炭、电力、钢铁、乃至环保部门、能源局等多个霸主带来的灾难和不作为。难免会激怒某些既得利益者,由此带来的质疑,甚至辱骂也在所难免。然而,科学网上的博主大部分都是从事科研的学者或在读研究生,也出现了许多负面的声音就非常有意思了。
您也知道,柴静是记者,并非科研工作者。在讲述雾霾的起因和可能的解决方案中出现的失误,作为科学工作者的你我,可以以专业的角度帮她去完善和解释,而不是莫须有的去质疑她的动机。试问:雾霾已有多年,众多的院士和环保专业学者都不能完全解释其起因,也不能提出有效的治理方式,您非得让一个记者把它讲清楚,这合理吗?既然您懂,提出您的质疑即可,辱骂,或者凭空去猜想她的动机,是一个科学工作者该有的态度吗?这和市井又有和区别呢?
柴静的穹顶之下,夹叙夹议,围绕着雾霾,讲述了国内多个城市正在承受的环境污染带来的灾难,蓝天白云,即将成为我们的回忆,清新的空气已经成为一种奢侈。在这种背景下,国家对重度污染企业的扶持,相关监管部门的不作为如果还不能引起您的共鸣,我只能怀疑:要么您没有看完作品,要么您没有看懂作品。穹顶之下是一部记者调查片,并非是一个科普片。如果您非得以科普片的要求去评论该作品,只能说明国内太需要雾霾的科普片了,您如果有这个能力,为何不多费点功夫多做一些公益性的科普呢?看到有博友评论说,柴静居然没有感谢合作方?还好您没有上升到,柴静没有引用相关文献。
我并非完全反对科学网的博友对穹顶之下的负面评论,只是觉得:既然是科研工作者,更应该以理性的方式去说话,身份不重要,但脸面重要。一部好的作品,必然会引来许多关注,当然有正面,也会有负面。环境污染,受害的不仅仅是柴静,而关乎所有的你我,乃至整个炎黄子孙。环境保护,只有政府部门重视了,广大群众都参与了,也许,几十年以后,我们还可以和孙子们一起躺在草地上,数着星星,回忆着自己儿时的童趣!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谭运飞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89282-871713.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