yuedongxiao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yuedongxiao

博文

识别抄袭的方法与实际案例

已有 7363 次阅读 2016-8-5 11:30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看到有网友说:【方舟子主要根据韩论文的图4断定韩造假,可是内行人一看就知道,图4没什么问题,可是方舟子被人误导,冤枉了韩。我本想写篇博文解释解释韩论文的图4根本没问题,可是这可能得罪方舟子。说不定会遭到方舟子的打击报复,谁都知道方不好惹。


如果是这样,方舟子简直成了教父似的老大了。大家有什么东西,转给我,我来发。


下面是我 2010 年的文章。


旧文重贴:方舟子好歹也是生化博士,为了赚钱弄稿费,出此下策,可叹啊

识别抄袭的方法与实际案例


岳东晓
2010/12/4


据亦明博士揭露,发表在《中国青年报》的《达尔文的兰花》是抄自Michel Raynal的“预测的马达加斯加蛾子”一文。经亦明的逐句比对,确实是抄袭,连原文中三个惊叹号都抄了。这事情不是小事。 《中国青年报》是具有重大影响的全国性日报,是中国青年的喉舌。万一Michel Raynal控告《青年报》抄袭、侵权,那不是有损全中国青年的荣誉吗?带着这种忧虑,我在网上搜索了《达尔文的兰花》,结果发现确实是方舟子发表的。同时,我注意到青年网友们还在论坛上传阅方舟子的另一篇文章, 题为《推测出来的动物》,讲的是一名科学家预言在若干条件下存在一种真社群性脊椎动物,后来在非洲找到了—是一种生活在地下的无毛的鼹鼠。这也确实是一件有趣的事情。

在读了《达尔文的兰花》一文后,我发现方舟子的抄袭特征很明显。虽然是中文,他文中的句子带有明显的西方语言的结构特征,诸如复杂的从句等等。而《推测出来的动物》的一文很多内容也具有非原生汉语的句法特征。当一个人把英文直接翻成中文的时候,译文与原文存在一种拓扑上的同型或同构关系。虽然我不是语言学家,但是这种简单的类比、对应还是会的。

问题在于,如果方舟子《推测出来的动物》的一文属于抄袭,那原文在哪里呢?方舟子文中当然不会有这个明确信息,否则他就拿不到稿费了-- 《中国青年报》是绝不会给一篇抄袭的文章支付报酬的,因为刊登这种文章反而会损害报纸的声誉。

那么让我们做两个基本假设:(1)原文是英语;(2)原文是在网上的。剩下的任务就是用什么关键词作为搜索引擎的输入。在没有更多信息的情况下,我选择了方舟子文中一些关键词的英文对应:Alexander social mole Africa predict. 结果出来的第一篇文章是“The Predictive Power of Evolutionary Biology and the Discovery of Eusociality in the Naked Mole Rat”。作者是华盛顿大学生物系的Stan Braude,发表在1997年七月的《美国科学教育学报》上(Citation: NCSE Reports, 17(4): 12-15)。Braude博士参考了一大堆文献,以及Nancy Berg和Keith Butler等人的建议、意见才写成那篇文章。

再比对Braude的英文原文与方舟子的《推测出来的动物》一文,结论不言自明—关键部分几乎是一字一句的英译中,对于英语不错的方舟子来说可谓信手拈来、不费功夫。有兴趣的读者可以自己做这个详细比对。我此文附了三段话示范。这可以算得上“推测出来的方舟子抄袭案例”。

很多不诚实的人利用中西语言的差异,把一些西方的东西翻译成中文,冒充自己的创作,这种行为既不道德,又违背诚信原则,还构成违法--侵犯原作者的知识产权。容忍这种行为,对中国社会的危害就不用说了。希望我在这里提出的方法能对识别类似的抄袭提供帮助。


附1:段落比较

原文:“Alexander could have pointed out that there are far fewer species of birds and mammals than there are species of insects, or that birds and mammals have only existed for 160 million and 250 million years respectively, while insects have existed for 350 million years... Instead he asked himself what characteristics a eusocial vertebrate would have if it had evolved.”

方舟子文:“亚历山大本来可以回答说…跟昆虫相比,鸟类、哺乳类的种数少得多,其进化史也短得多… 但是…他根据自然选择的原理,预测如果存在一种真社会性的脊椎动物的话,将会有什么样的特征。”

原文:“Alexander predicted that a eusocial vertebrate's nest should be (1) safe, (2) expandable, and (3) in or near an abundance of food that can (4) be obtained with little risk. These characteristics follow from the general characteristics of primitive termite nests inside logs. The nest must be safe or it will be exploited as a rich food source for predators. It must be expandable so that workers can enhance the value of the nest. It must be supplied with safe abundant food so that large groups can live together with little competition over food or over who must retrieve it.”

方舟子文:“亚历山大…归纳出一种真社会性脊椎动物的窝必须有什么特征:它必须是非常安全的,否则等于是为天敌提供粮仓;为了适应不断增加的群体数目,它必须是能够扩展的;它的附近必须有充足的食物,这样群体的成员才不至于为了争夺食物而竞争;食物必须是不必冒什么风险就可以轻易得到的,群体的成员 才不会因为怕担风险谁也不愿觅食。”

原文: “Alexander described this social vertebrate in a series of guest lectures at [various univerisities] and Northern Arizona University at Flagstaff in 1975 and 1976. At Flagstaff, mammalogist Terry Vaughan suggested to Alexander that his hypothetical eusocial rodent was a "perfect description" of the naked mole-ratHeterocephalus glaber. He further described the burrowing East African mammal and suggested that Alexander contact Jennifer Jarvis, an authority on African mole-rats. Jarvis had studied the ecology and physiology of naked mole-rats but at that time nothing was known about their social system. ”

方舟子文: “在1975和1976年间,亚历山大在美国各大学巡回报告,介绍他对真社会性脊椎动物的预测。当他在北亚利桑那大学做介 绍时,听众中有一位哺乳动物学家对他说,他对这种真社会性动物的介绍,象是在描述一种生活在东非的地下啮齿动物裸鼹鼠,并建议亚历山大与研究这种裸鼹鼠的 南非开普敦大学生物学家珍妮佛•加维斯联系。加维斯这时正在研究裸鼹鼠的生理和生态,但对它们的社会行为一无所知。”

附2:文献来源:

涉嫌抄袭文章:
作者:方舟子
标题:《推测出来的动物》
出处:2008年1月16日《中国青年报》
链接:[www.xys.org]

被抄袭文章:
作者:Stan Braude
标题:The Predictive Power of Evolutionary Biology and the Discovery of Eusociality in the Naked Mole Rat
出处:NCSE Reports, 17(4): 12-15.
链接:[ncseprojects.org]-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84007-994680.html

上一篇:科普格拉斯曼代数与杨米尔斯场
下一篇:专家:方舟子胡乱打假 NgAgo
收藏 IP: 24.7.123.*| 热度|

14 许培扬 王荣林 袁海涛 蒋永华 孙平 李颖业 wuji2017 DXY1234 horizon84 xlianggg zhucele gaorenye talk123 tuner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09:0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