屠教授刚获诺奖后没几天,演员黄晓明大婚,媒体急剧关注。于是有好事者,一定要把这两件事联系起来说,无非是说,媒体对黄晓明大婚的关注远超过对屠教授获奖的关注,还用标题所谓“一生努力不敌一场作秀”,自然是对有些媒体的不满,当然也要显示文章作者表白自己的正义与正确。
对媒体关注黄晓明大婚一事,其实无可厚非。人家就是吃这碗饭的,人家需要市场,而娱乐界的市场就吃这一套,你不让人关注,等于不让人吃这碗饭,这种做法显然不合适。这就有点挑事的意思,挺没劲的。
屠教授获奖,当然应该关注。但对这种消息的关注,能跟对黄晓明大婚的关注等同起来吗?那根本就不是一码子事,这种对比本身就没有意义。屠教授获奖确实值得关注,可是用对娱乐明星的关注来关注屠教授,这是不是有点风马牛不相及呀?
媒体对娱乐明星的关注,也要看是哪类媒体。娱乐媒体对这类事的关注天经地义,没什么好指责的。一大堆粉丝追星族都需要这样的信息,你不让人关注是不是有点残忍?这种事炒得再热闹,再火爆,也就是烈火烹油这一瞬。时间一长就淡下去了。就说当年五十年代,杨振宁、李政道获奖,至今大家都还记得,而当年十分红火的港台明星,别说大陆,就是在港台地区,又有多少人记得?
黄晓明大婚这事,本来就是被大众消费的。大众需要这样的消费,明星们也乐于被大众消费,有助于所谓提高人气,扩大知名度,也算是一个一本万利的生意。这也是一个愿打,一个愿挨的戏码,你不让媒体报道这样的事,一下子能伤好几方面的人。
屠教授获奖的信息,其实包括很多信息,而这些信息无论从哪方面说,都跟娱乐消费没有关联。而这种与娱乐消费无关的信息,娱乐媒体自然没有兴趣。有兴趣的媒体,则不可能像娱乐媒体那样,一窝蜂似地迎面扑将上去,又是录音又是摄像又是拍照。对屠教授获奖感兴趣的媒体,更多地要做的是更深入的报道。这类报道所涉及的领域十分广阔,如中药领域,中医领域,中西医结合领域,中医研究院的工作,中医药研究人员的工作状况,中医中药理论方面的突破,等等。总之,这些报道都需要一个较长时间的采访,还要对采访素材的整理、消化,尽可能完整吸收,再来写这种深度的报道文章。这些工作都属于慢工细活,不可能像娱乐媒体那样抢个短平快。
再有,科学家的工作与演员的工作完全不是同一种性质,也根本谈不上一生努力敌不过一场作秀。如果按照这个作者的想法,是不是屠教授看到娱乐媒体对黄晓明大婚的大量报道,也进行报道谁更多更火爆的比较,那么屠教授就得气急败坏,就得心急火燎?就得悲叹自己命苦,时运不济?显然这都是不可能的。真要是这样的表情,那屠教授就不会是科学家了。
真正的科学家都是淡泊名利的,不会喜欢类似娱乐媒体对娱乐明星式的关注,更不用说会看重像娱乐明星这种稍纵即逝的名声,这根本就是是不值一提、不屑一顾的。所以提出所谓“一生努力敌不过一场作秀”这样话题的人,既不懂得科学家,也不懂得娱乐明星,更不懂得普通大众。提出这样的说法完全是这位始作俑者自己凭空编造出来的一个虚伪的命题。
屠教授获奖,向我们提出了不少问题。我们确实有必要认真地思考与挖掘这些问题的答案。现在出现的一些争议还都是最初步的,也是比较浅层的,是浮在水面上的,而更多的争议或者思考就要深刻得多。
中国大陆本土的科学家,第一次获得诺贝尔科学奖,确实是一件值得庆贺的事。毕竟是第一次嘛,令人兴奋也是非常正常的。不过,从另一个角度来说,获奖这种事总是会过去的,过去了也就过去了,没有必要反复提起。人生中总会出现一些惊喜,惊喜到来时,我们惊喜一下。时过境迁,咱们该干吗还接着干吗。科学研究毕竟不是以获奖为目的,所以没有必要纠缠不休。
我们需要思考的,并不是我们的科学研究怎样才能获得诺贝尔奖,我们需要思考的,是我们的科学研究怎样才能得到更快更好的发展,怎样才能更多地造福于国家、人民和整个世界。我们的科学界现在还存在着不少问题,有些问题还比较严重,这都是阻碍我们科学事业发展的绊脚石。我们必须尽快搬开这些绊脚石。我们的科学家们,每个人的那一摊事都存在着不少需要我们解决的问题与克服的困难,而且每个领域也都可能蕴含着被突破的各种可能。在科学家面前,虽然有大量琐碎而枯燥的工作,但更有工作中的愉快,以及得到新发现的乐趣。对于科学家来说,这不就足够了吗?
相关专题:屠呦呦获诺奖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胡懋仁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78176-930999.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