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还管得住汽车吗?
精选
2013-1-14 20:11
阅读:6385
标签:汽车, 空气污染
这几天,北京雾霾严重,有两天晚上,想出门散步,刚一出门,就让外面的空气一个跟头给呛回来了,一出门就咳嗽不止,根本不敢在外面呆着。在我印象中,像这样肮脏的空气,北京以前还真没遇到过。倒是在天津碰到过几次。那都是在冬季,烧煤所产生的煤烟所造成的污染。
这些年来,北京的大的工业企业大部分已经搬迁走了,像石景山首钢生产区,现在早已消停多年了。东郊的化工厂和焦化厂也都无影无踪了。所以北京的空气污染主要不是由工业造成的,这似乎应该是可以肯定的了。至于建筑扬尘,也许会有点关系,但不至于到达如此污浊的程度。看来,给北京市空气污染做出最大贡献的当属汽车尾气排放了。这已经被一些媒体所报道。
汽车工业的大发展,已经是在改革开放之后的时候了。改革开放前,我们主要有两大汽车制造企业。一个是东北的长春第一汽车制造厂,一个是在湖北十堰的第二汽车制造厂,后来不知道是不是改名叫东风汽车制造厂。当时这两个汽车生产厂主要生产的都是货车,一汽的解放牌,二汽的东风牌。后来陆续有些规模不大的汽车厂,也多为生产货运车辆的,像北京在四道口的汽车厂,生产的是轻型货车——北京130。
当时使用的大型客车多为进口车辆,如斯各达,克拉沙等。后来有丹东的黄海牌,北京有个部队的汽车厂生产过燕山牌,属于中型面包车。那时候,小汽车也多为进口的,五六十年代进口过苏联的吉姆牌和伏尔加牌汽车,也进口过波兰的华沙牌汽车。文革中有流传的现代间谍小说,有人称之为《林强海侠》,也有一个别名,叫《吉姆机器华沙皮》,是说林强开的车外壳是华沙型的,而发动机却是吉姆牌的。即指外形并不起眼,但内在很有质量的意思。当时这些车辆对空气造成的污染并不算太严重。
北京的空气污染的严重大约始于80年代中期之后,当然开始时并不严重。那时还有沙尘暴给北京的空气污染顶着雷。后来沙尘暴得到比较有效的治理,北京的空气污染就当属冬季供暖的烧煤的大小锅炉了。那阵子,北京的烟囱里冒着或黑或白的浓烟,大街小巷里也都是煤球炉通过烟囱或者拔火筒来贡献着可吸入颗粒物。反正那时候的日子就不用说了。那时节也有雾,但是那种雾并没特别呛人,顶多是湿乎乎的,也不会让人有喘不上气来的感觉。
现在北京的汽车越来越多,特别是小型轿车,已经有几百万辆了吧。很多家庭都有了车,有的人家还不止一辆车。现在北京的限行措施主要是缓解交通压力,不是为了减少污染。但是对老百姓的健康来说,污染带来的后果比交通压力带来的后果要严重得多。
咱们这儿的汽车发展像是被一股不知从哪儿来的力量支配着。国家要大力发展汽车工业,要发展汽车工业就得有庞大的汽车消费市场,于是人们被鼓励购买汽车,不管是大车还是小车,对于汽车工业来说,是多多益善。而对未来幸福生产充满憧憬的人们,几乎人人都渴望拥有自己的汽车。所以汽车的数量迅速膨胀起来。而且,越是人口集中的一线城市,小汽车发展的速度就越快。有关部门不是没看到汽车数量的增长给交通压力带来的风险,也不是没看到对空气污染造成的危害,可是在汽车工业的压力下,在发展指标的压力下,没有人真去想如何防范未来交通压力和空气污染的问题。这不是说没有人想过这样的问题,而是即使在那个时候提出了这样的风险,有关决策部门也不会拿它当回事。因为你说的只是未来可能发生的事,而并不是当前迫在眉睫的事。只要不是迫在眉睫的事,就不会有人真的会下大力气去认真看待这样的事。这不光在中国,在哪儿都一样。
我记得在九十年代,在要不要发展轿车工业的问题上,北大郑野夫教授就提出,不宜在大城市中发展小汽车。他自己就说,自己绝不会买小汽车。今天他是不是还遵守着这个诺言,我不知道。但是他所提到的不宜在大城市中发展小汽车,而且如果不解决好这个问题,就会带来的危害和风险,今天已经实实在在地发生在我们身边了。我们在为此而吃苦头,我们为此而买单。所以,看起来,要解决大城市的空气污染问题,必须切实解决机动车的控制问题。
虽然一些公交车开始使用液化气和天然气,但是行驶在城市街道上的主要车辆仍然烧的是汽油。尾气排放的问题基本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你再采用欧IV,欧V的标准,这汽车的数量降不下来,别的都是瞎掰。我倒是希望,通过这两天中国那么多城市的严重空气污染,从而推动对大城市中机动车数量的控制及管理的有效措施,也许未必不是件好事。
相关专题:空气污染和PM2.5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胡懋仁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78176-653081.html?mobile=1
收藏
当前推荐数:6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3 条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