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蒙学校厚爱,近日被聘为学校2013-2014年度本科教学督导。国庆节前首次参加了教务处召开的教学督导会议,会上一些老督导介绍了他们听课的体会。我则主要关心学校设定的大学本科教学督导的基本职责和义务。尽管目前我的科研工作状态基本依旧,但还是想尝试如何将这个本科教学督导工作做好。所以,参加这次会的主要收获是明确了作为校方规定的教学督导工作的基本职责和任务。我总结的本科教学督导显性工作有三项:1、听新开课青年教师的课堂教学(听课次数依据每位教师教学效果决定);2、配合学校教务部门给某些教师(具体人选有院系决定)建立教学档案,这次分配我与另外一位老督导一起负责三位老师的教学建档,需要经常听课(要求每位教师不少于3次);3、抽查本科生毕业论文,评价学校本科生毕业论文质量。隐性工作可能会涉及参与一些校内相关教学活动,例如参与教师讲课比赛评比,教学项目立项评审,教学先进人物评审等。
在我的心里,大学本科教学督导是一项很有意义的工作,尤其当下我国一些大学普遍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现象,导致本科教学质量下滑。因此,我认为,作为一位退休教授能够有幸参与学校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工作是一件“积德行善”的事情,这是我乐意接受这项工作的缘由。因为,大学重科研轻教学的不良后果将严重影响我们研究生培养质量与各行各业人力资源的素质,这可是关乎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事。例如本科教学质量降低在部分研究生中表现为:专业知识面狭窄,基本概念不清,动手能力较弱,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差等。为此,在国家和省级教育主管部门都设立了相应的教育督导部门。为了显示督导工作的重要性,负责督导工作(总督导)的第一把手往往由行政第一把手兼任。这些教育督导工作几乎涉及各个层次的教育,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等。应该说这项工作如果做得好是一个“千秋功德”大好事,否则就是一个教育领域的“面子工程”。
关于大学本科教学,我也写过一些博文,其中:“给大学本科生上课是一种享受”博文(2012年11月7日),表达了我对大学本科教学的积极态度。其实,我们只要稍微调研一下国内外高等教育现状就会发现,在欧美发达国家大学行政管理部门和教授们普遍重视大学本科教育,人家做的比我们好。例如耶鲁大学校长曾经说过:“我们的学生很幸运,他们每周有一次与学校知名教授交流的机会”,我想这种无拘束的自由交流对于提高大学生综合素质很有意义。普林斯顿大学有一个“大学生暑期学术研究项目”,这个项目专门针对那些对学术感兴趣的大学本科学生,利用暑假参与某些教授课题组的科研活动,进行科学研究训练,让他们提前进入学术研究领地。据说申请国外名校教师职位时,申请人需要提供三份“个人陈述”:教学陈述、科研陈述与多元化教育陈述。显然与大学教育相关就占两项:教学陈述与多元化教育陈述(这个最难写)。这些都表明世界知名大学对于教师的本科教学能力的重视。
一位在MIT即将结束博士后研究工作的年轻人告诉MIT导师,他将要在一所大学开设“概率与数理统计课程”。为此,MIT导师说,为了帮助你讲好这门课,我将安排你在MIT试讲这门课程,听听大家意见,并且专门抽出时间与年轻人讨论这门课程教学内容组织及有关课堂教学的有关问题。这表明,名校教授对于大学本科生课堂教学非常认真和负责态度。年轻人参考了MIT大学本科“概率与数理统计”课程教学内容后发现,以前有位牛人在国内宣称国外本科教学质量不如国内的观点并不一定是事实。他自己对比国内本科期间一所重点大学与MIT“概率与数理统计”课程内容及相关教材后发现,无论从课程内容的深度与广度,国内大学比MIT差的远。我想国外名校这些针对大学本科学生的教育理念及相应工作也应该属于我们新世纪与时俱进的本科教学督导工作范畴。因此,我想一个称职的大学本科教学督导,从某种意义上看,他们应该承担一个“大学教育工作者”的责任,而不是仅仅那几项硬性的教学督导工作。
我们普通大学本科教学过程一般由:课堂教学(包括课程讨论与课后答疑),实验教学,实践教学(例如地学类专业)与最后完成毕业论文几个环节组成。课外丰富多彩的活动属于学生们自选的内容,似乎不属于教学督导的职责范围。学校关于“本科教学督导”职责主要包括:协助教务处对院(系)及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进行检查指导;参与教学研究立项、教学成果评审;参加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根据这个原则,教务处明确了上述三项具体工作:听课、建档和检查毕业论文。然而,我在思考与本科教学督导工作相关的两个基本问题:1、大学本科教学督导员的基本条件,即什么样的人适合担任本科教学督导工作。因为作为一个教学督导,既要督促,又要指导,显然不是什么人都能胜任这个工作,包括我自己能否胜任也没有底,实践是检查一个督导是否称职的唯一标准;2、如何做好督导工作,这涉及到如何评价一个督导工作的成效,就像我们日常评价一个教授科学研究水平那样。因此,我认为,本科教学督导应该是长期从事过本科教学工作所有环节的老师,这些老师应该对本科教学过程有一定的正面判断能力。例如正确评价一个老师课堂教学质量,评选出符合现代大学教育理念的“教学名师”,科学评价大学本科毕业论文水平等。
我们学校教务部门为了体现督导工作的公正公平,在选择督导与被督导教师对象上采取跨学科交叉进行,即督导原来从事专业与听课及建档对象专业横跨一级学科,这就更需要督导员不仅对于本科教学环节有较清醒认识外,还应当具有较为宽泛的专业知识面,否则你在督导课堂教学时就只会注重一些并不实质性内容。例如学生到课率,老师板书及多媒体等一些外在的东西。这次分配我督导的三位年轻老师课程为“空间数据结构”与“高等数学及概率与数理统计”,这些课程基本属于我从事的地球物理学专业基础课及知识面范畴,内容不是太生疏。
课堂教学质量似乎是一个大学本科教学督导重头戏。在我几十年的专业本科教学实践中,理解一堂出色的传统课堂教学主要表现在:每堂课程内容组织得当,相关知识概念清晰准确表达,讲解的条理和层次清楚,重点突出(学生们习惯叫“知识点”),普通话标准、吐字清晰、语速适当(阴阳顿挫语气表达),板书结构合理漂亮,肢体语言运用恰当好处(肢体语言过少会显得呆板,过多容易分散学生注意力)等。但是一个教师的讲课风格各不相同,我本人还是侧重于课堂内容的组织最为重要。我们可以回忆当年听过的诸多老师的课堂教学场景,真正记忆深刻的还是那些知识丰富,课程内容组织好的老师。他们讲到某个概念时能够引经据典,旁征博引,这种老师的板书也许会比较凌乱,但是“会听课”的学生欣赏这样老师肚子里的货,这些老师精彩的讲课内容(包括风格)会深深印迹在学生脑海中。而对于那些课程内容贫乏,“照本宣科”的老师,也许讲课风趣,课堂活泼,板书字比较漂亮,但给学生的印象只在表面,若干年后,你几乎记不起课堂的任何具体内容。如果要将一次课堂教学简单分成两部分:内容与形式,显然形式是为内容服务,而不是相反。所以,我一贯向年轻老师推介我的课堂教学理念:要将每一次课堂讲课内容围绕基本课程大纲准备丰富的参考资料,备课力求达到内容“丰富”与“娴熟”,只靠几本统编教材要教好一门课是不大可能(尤其是专业课程)。
大约30年前,我们系一位大家公认讲课非常出色的1956年毕业的专业老师对我说:在课堂上,当你讲完一个概念后,你要在讲台上来回走一遍,让学生利用这点时间思考一下吸收消化这个概念,而不要像连珠炮一样讲个不停。一位讲话语速快(可能属于遗传)的老教师也说:“要改变这个毛病不容易,我只好采取板书时讲话停顿,给学生一点回想余地”。目前,有的教学督导在评价一些年轻老师讲课质量时,存在一些似是而非的评价“标准”。例如有的人注重听课学生数,看学生的出勤率;有的注重板书是否规范,因为教务部门的“规则”中说到“板书规范”问题,但是却并没有提供“规范板书”的具体样式。当然我不主张如此具体地“规范”老师的课堂教学风格;大班课堂互动问题;多媒体问题等。一位老教授督导曾经听过一次我给实验班上过的专业课程。他所从事的学科与我主讲课程差别较大,所以他主要从我讲课的风格和知识面和我交换意见。他充分肯定了我的这次课堂教学,但问我“为什么还是有几位学生没有来上课”。我回答说,这个问题需要问那几个学生。有网友总结过很多种类型的“逃课学生”,我不清楚那几个学生属于那种类型。坦率地说,我一般在第一堂课会象征性点一次名,算是师生之间互相认识一下,此后我不会再点名。我告诉学生如果你能根据我提供的大量课程参考资料自己学习,我本人并不反对,但是如果与学校相关规定相悖,产生后果自己负责。30多年前我当助教时,一位学生经过系主任批准不听所有专业课程的课,最后只凭考试成绩作为各门课程最后成绩,现在想来似乎也没有什么不妥。这位学生后来在美国完成博士学位来到澳大利亚从事图像处理工作,工作和生活很是惬意。
刚刚听了一位新教师的“空间数据结构”课程,听课对象为三年级学生。凭借我的理解,对他的讲课风格很是认可。这位年轻人本科毕业于重点大学,博士毕业于海外一所大学,英语和知识面都不错。今年刚刚获得国家青年基金项目,我认真总结了他的讲课表现,并建议他抽时间到我办公室交换意见。下课后,他及时来到我的办公室。我们之间对课堂教学进行了认真讨论。我总结了他讲课的正面意见主要为:1、讲课制作的课件(PPT)基本采用英文(用中文讲授)与课程内容结合很好。2、课前与学生交流很主动,了解学生学习情况。3、讲课期间互动性很好,属于启发式教学。4、本课程布置的“结题报告”有特色,报告要求结合实际介绍或设计一种空间数据结构方面的算法,报告题目由3人小组自行拟定,要求文字报告至少有一篇近5年发表的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英文文献。5、讲课内容比较“前卫”,例如他将每种“多边形合并”和“多边形聚合”算法的首次提出者及提出年份均附在对应案例下方,便于同学们去阅读英文原文,我建议他补充具体文献详细出处。当然,鉴于他上课基本没有板书情况,我就板书与PPT之间关系,课程内容前后衔接与安排,肢体语言运用问题等进行了充分交流与讨论。
总之,我对大学本科教学督导工作虽然重视,但是理解可能比较肤浅,对于这项“圣神工作”怀有惴惴不安的心态,愿洗耳恭听各位大家意见。
2013年9月25日初稿,10月9日修改完成。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庆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73617-731252.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