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生
我们该如何获取科学研究的点子? 精选
2025-11-17 07:54
阅读:1244

我们该如何获取科学研究的点子?

——我的一点科研经历与体会

刘庆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众所周知,当下无论从国家科技创新,还是学术界的科学评价以及学者个人发展需求的科技成果都存在一个前置条件:如何获取好的“科技点子?”因为,只有好的科技点子才可能获得好成果,为职称晋升或申请科研项目奠定基础。技术层面的科技点子主要来自生产实践,例如一些举世公认的“卡脖子技术”,似有打擂台味道,属于另外一个层面。科学点子,或称“科学问题”的选择属于一个学者科学理念与学术能力范畴。当然,有的科学问题也属于科学同行共识的科学难题。当然,大多数情况属于学者依据自己实际选择的科学点子。1999年我在“中国科学基金杂志”第2期发表了一篇题为“谈谈科学研究中的创新思维”文章。这篇文章内容是我主持几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与国家重点实验室基金项目选题与研究过程的经历与体会。其中谈到,我们学者获取科技信息的主要渠道,按照时间先后或者信息中蕴含成果的时序为:学者之间当面交流,参观同行正在进行的实验并了解实验目的,参加学术会议聆听学者最新研究成果,阅读期刊与会议文献,专著这五种。显然,最常见是后三种:阅读专著、文献和参加学术会议《刘庆生,文献是科学研究的生命,2013年4月19日科学网》。

我的科学研究方向是“矿物岩石磁性基础理论与应用。”我以两个研究领域选择为例谈点选择“科学研究点子”的经历感受,这两个研究领域的学术成果大多数发表在国内外专业主流学术刊物,并获得多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资助。第一个领域属于固体地球深部结构:“大陆下地壳磁性结构研究。”这个领域的选题来自1987年在加拿大召开的国际大地测量与地球物理学术会议(四年一度的International Union of Geophysics and Geodesy IUGG)。当年这个会议除了安排常规报告外,还别出心裁地安排了20个交叉学科专题。其中第7个专题为:“大陆下地壳性质与过程”引起了我的注意。我为了了解这个专题的详细情况,特地到中国科学院测量与地球物理研究所找到出席会议的许厚泽先生(后来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和武汉测绘科技大学一位老师,索取相关会议资料。这个领域当时属于国内深部领域科学研究的处女地。我在选择这个领域时考虑了我们学校地质学科的优势,涉及矿物、岩石、地球化学、构造地质学与学校矿物岩石分析测试条件的优势,为综合地质-地球物理知识诠释固体地球深部地壳磁性结构与地球动力学过程提供依据。尽管那时候国内还缺乏某些岩石物理参数分析测试条件,然而,改革开放,尤其是高等教育国际化为我们科学研究创造了有利条件。我请在国外(美国、英国和日本)求学的学生帮助分析测量非常规的岩石磁性参数。这个领域的代表性成果发表在国际专业主流刊物美国地球物理研究,大地构造物理,地球动力学,国际地球物理,构造地质学等(Journal of Geophysical Research-Solid EarthTectonophysicsJournal of GeodynamicsGeophysical Journal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uctural Geology)和国内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地球物理学报和地球科学等刊物,这个方向的标志性成果得到国际同行的积极评价。   

在思考将矿物岩石磁性基础理论向油气资源领域拓展时,我读到Donovan, T. J.,等人1979年发表在AAPG Bulletin美国石油地质学家协会通报)题为“Aeromagnetic detection of diagenetic magnetite over oil fields. AAPG Bull. 63, 245248”(油气藏上方成岩磁铁矿的航磁探测)论文。这篇论文虽然只有4页,却首次提出在一些油气藏上方测量获得的“高频低幅度磁异常”可能与与油气藏中“烃微渗漏”(称为“烟筒效应”)引起的成岩磁铁矿(diagenetic magnetite)相关。这个理论也许可以为地球物理方法寻找油气藏提供新思路。为此,需要在“磁异常与烃微渗漏之间是否存在可靠关系”进行深入研究。我同样利用学校在石油地质地球化学雄厚师资力量以及与相关油气田的技术人员合作开展这个领域的科学研究。我们首先尝试在我国一些油气田,例如鄂尔多斯靖边气田,江汉油田等地开展试验研究。这个方向研究先后得到两个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和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与开发工程国家实验室”多个项目资助。代表性成果也发表在中国科学、科学通报、地球物理学报、地球科学和AAPG Bulletin, Journal of Petroleum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国际专业学术刊物,并获得国际同行的较高评价。   

我们在选择研究方向和领域时一般主要考虑:为什么要选择这些领域?在这些领域我们有什么优势?这些优势包括专业知识、多学科知识及拥有的科研平台及国际合作条件等。我在具体选择研究领域的过程中还是采取传统的文献(包括期刊文献和会议文献)调研手段。当然,我选择的两个领域都属于跟踪科学研究范畴。然而这些成果,包括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发表学术论文及获得的省部级科技奖三类成果足以满足学者们的日常业绩考核与职称晋升,甚至获得相关学术荣誉称号。跟踪科学研究过程属于循序前进的科学研究积累,不会太“卷”,有利于身心健康。我始终认为,跟踪科学研究属于我们大多数学者起步阶段的科研范式。我们不要奢望科学研究能够“一步登天”,产出“惊世骇俗”“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科学成果。我们还是应该重视跟踪创新科学研究,站在巨人肩膀上,长期积累。当你的科学思维从“必然王国”进入“自由王国”时,也许会在不经意间做出重大原始创新成果,为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做出你的贡献《刘庆生,科学研究中的“突发奇想”“不经意发现”与“运气”,2013年10月27日科学网》。况且,即使我们穷其一生(像我这样)也没有取得什么突破性的原始创新成果,也问心无愧,因为我们尽力了。

20251020日策划,20251117日提交科学网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庆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73617-1510493.html?mobile=1

收藏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8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