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生
大学生要学会约束大学阶段成长的不确定性 精选
2025-9-29 07:14
阅读:3221

大学生要学会约束大学阶段成长的不确定性

——寄语地球物理与空间信息学院新生

刘庆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地球物理学是应用物理学的原理与方法揭示地球内部结构、物质组成及其运动规律,探讨地球起源、形成与演化过程。应用地球物理学主要面向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主战场,重点在能源、固体矿产勘探与开发,地质灾害的预测预防,工程建设与地球环境保护和污染评价及检测等领域发挥作用。具体而言,地球物理方法就像是给地球做“CT扫描”,通过测量地球表面及其上半空间的各种物理场(如重力场、磁场、电场、地震波场等)来推断其内部我们无法直接观测到的信息,包括找矿与工程勘查。由于地球物理学方法是利用仪器观测的各种地球物理场通过计算反演寻找地下各种目标,属于间接手段,这就决定了地球物理结果的不确定性,专业术语称为多解性或非唯一性。例如我们在超市购买各种需要称重量的蔬菜瓜果,这个行为就形成了地球物理学中的重力场与其场源“蔬菜瓜果”之间的物理关系。如果多种“蔬菜瓜果”装在一个封闭盒子里,只凭重量要鉴别出具体蔬菜瓜果的种类及其质量就属于地球物理学中的不确定性。我们只有通过综合各种方法,包括提供相应的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限制,将不确定性约束到最低限度(即逼近真实结果)。然而,从物理本质上不可能得到唯一结果,即告诉封闭盒子里每种“蔬菜瓜果”的具体品种及质量。

地球物理解释结果的不确定性也可以用于大学生约束求学期间“奋斗目标”的不确定性。我们大学生在各种“教育鸡汤”的教导下,总想为大学学习生活设置一些“奋斗目标”,其实,这些目标就存在显著的“不确定性”。首先,这类目标是否值得设置?其次,如何结合实际设置你的大学“奋斗目标”。亿万富翁布隆伯格总结他自己经历说:“我经常强调自己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从来不做长远计划(即没有长远目标);我也不认为,人生是可以计划出来的,创业尤其不是(来自网络)。况且,在我们的人生征途中充满“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境遇,我们惟有“顺其自然,随遇而安”应时而为,才能约束结果的不确定性,获得大学阶段相对较好的结果。

海内外优质大学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大学生的学习生活方式显著区别于中学阶段的学习生活方式,它主要体现在学生独立自主学习生活理念、行为与能力等诸多方面。大学生需要通过各种方式锤炼自己的独立学习生活能力,让自己从纷繁复杂的学习生活场景中选择科学合理的类似地球物理反演的“初始条件”与“边界条件”,从而获得大学阶段适合每个学生个性成长阶段的确定性结果。

大学生要在求学期间约束自己的行为达到一个相对好的结果,大致需要思考三个问题:大学期间“学什么?”,“怎么学?”,“怎么学得更好?”。三个问题之间逻辑关系明晰,如果能在老师指导与自身实践过程中较好地回答这三个问题,你就会在大学四年期间获得较好的确定性结果。三个问题只是我的一点个人思考,供同学们参考。

1大学期间学什么?这是一个既传统又现代的话题。许多高等教育专家都发表了高见。我在科学网的博客版上也发布过多篇这个话题文章参与讨论。我在下个月即将出版的科学网博文选集——《科教人生拓思集,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25年10月》的“上篇-大学教育”中多篇文章涉及这个话题。我在科教公益报告“我谈大学生活”摘要中告诫大学生:“大学生在求学期间,专业学习只是大学学习的一部分,成为一个‘通才与专才平衡发展的人’才是大学学习的全部。”社会公众对大学生在校期间专业知识学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对非专业知识学习,例如我们一些大学教师对于一些内容多元且丰富多彩的“通识教育知识课程”无论从理念,还是行为的认识上都存在严重不足。我始终认为,我们的大学生在求学期间不仅要学习传统意义上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知识,还要学习大量与成长相关的“通识教育知识”《刘庆生,我国大学通识教育任重道远,中国科学报,2019年9月23日》。哈佛大学一位校长说:“大学生在校期间获得的课堂外知识要多余课堂上。”(来自网络)这句话内涵丰富,值得我们深思。

2大学期间怎么学?这涉及大学生在大学期间知识获取的方式、方法及途径。我国长期以来,大学生以专业技能知识学习为主,且设置了课堂教学、实验、实习、毕业设计(即学士学位论文)等几个教学环节,所有环节都是围绕专业课程大纲实施教学。其中课堂教学几乎没有学生参与讨论,只是教师灌输式传授“统编教材”知识,对有的教师以前俗称“照本宣科”,现在“与时俱进”为“照PPT宣科”。大学生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只能获得一些传统的专业技能知识,况且有的大学生依然没有彻底摆脱高中刷题式的学习方式,严重缺乏独立自主的学习理念与行为。此外,我们的大学生需要注重在学校常规教学安排的课程外,注重选择一些对自己成长有利的“课堂外知识课程”,尤其是哪些课堂教学讨论氛围浓厚,能够激发大学生思考潜能的“课程”或活动。诚然,最好的学习方式也需要结合自身实际才能取得“确定性”的好结果。

3大学期间怎么学得更好?涉及同学们在大学期间如何有效选择获取知识的方式方法途径。大致可以分成两方面:一方面属于大学本科专业要求的课程,例如大学安排的必修课程,学生一般没有自由选择的余地,因为,这些课程的成绩折算的学分是学生大学的“命根子”,是他们攻读研究生,甚至就业的“敲门砖”。另一方面,要善于利用学校及周边大学或研究机构的资源(教师资源,科研经费和平台资源等),获取专业课程之外的丰富多元知识,提升整个大学期间学习成果质量与水平。如何选择和优化出适合你自己获取这类知识的方式途径,除了学习前人经验,还是要靠自己“摸着石头过河”,通过自己实践找到适合你的个性化“学得更好”的方式方法。我有多位学生属于大学期间“学得更好”的范例,我在《四个老学生的故事,2014年7月2日科学网》和《四个八零后学生故事,2016年12月19日科学网》文章中讲述了他们在校期间如何“学得更好”经历。例如四个八零后学生尽管他们属于地质专业,但是其中两个对数学感兴趣,两个对电子信息通信感兴趣,他们就经常“组团”去隔壁华中科技大学“蹭课”,其中以他们感兴趣的数学和电子信息课程为主。其中两个同学同时拿到学校“地质学”和“应用数学”两个专业的学士学位,此后他们再接再厉,分别在北京大学和中山大学数学专业博士毕业,并留校任教,如今家庭生活和事业蒸蒸日上。对于地球物理专业学生,由于拥有丰富的数学、物理学及电工电子学基础知识,为后续多样职业选择提供了优越的物质条件《学生多元职业结构是大学教师的荣耀,2019年10月8日科学网》。

 总之,作为地球物理学专业学生,如果你能妥善处理好“学什么?怎么学?怎么学得更好?”三个问题,你就会大大约束你们大学期间学习生活的诸多不确定性,获得人生重要成长阶段较为满意结果。

2025年9月21日策划,2025年9月29日提交科学网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庆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73617-1503969.html?mobile=1

收藏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11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