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生
“不管”牛导师,何以培养牛学生? 精选
2025-7-14 06:44
阅读:2673

不管”牛导师,何以培养牛学生?

 

刘庆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多年前看到一篇题为:“不管牛导师,带出了一批牛学生”的文章,然而,一直没有看到全文,所以,不清楚这位牛导师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只能凭我的理解揣测文章的基本观点和内容。我在职和退休后多年与校内多位牛教授(都有国家级学术大帽子)合作科学研究,私交甚笃。我比较熟悉这些牛教授培养研究生的基本理念与做法,我也曾经在两个牛教授团队做过一个科学鸡汤报告:做自己的科学研究。他们培养研究生的显著特点是非常重视学生独立科学研究能力及通过参与科研项目获得高质量的学术经历过程。这些高质量的独立科学研究经历成就了学生今日的辉煌。空口无凭,事实说话,这些教授团队学生中产出了多位学术牛人,他们中有多人后来以丰硕的科学成果戴上了光荣的学术界令人羡慕的“国家级学术荣誉称号”(俗称帽子),有的还出任大学校长和副校长,成为了这些同辈学生中的佼佼者。当然,我也见证了一些导师手把手地培养学生,针对这种现象,我发布过一篇博文“手把手教出的研究生科学研究不可持续,2013年8月4日科学网。”

研究生培养话题是高等教育界的永恒主题。当前浮躁功利的社会环境给研究生学习和研究带来极其复杂的困境。为此,我常告诫学生,无论社会环境如何复杂,决定如何应对的权利毕竟还是你自己。这就是为什么面对类似学术环境,有的学生依然可以坦然面对,科学热情涛声依旧,最终取得好的学术成果,并据此谋求到好的职位,让自己和家人过上体面的生活。而有的学生经不住考验,怨声载道,自暴自弃,最终让自己及家人不断面对生活的窘境。其实,我认为,任何时代的社会环境对人们的考验就像大浪淘沙,将社会大众的努力、贡献与获得之间关系进行公正公平裁判。正如我的父亲从小教导我们兄弟姐妹的大实话:“无论什么朝代,有本事的勤于做事的人终究不会吃亏;年轻人多点事,累不死人。”《刘庆生,父亲的箴言,2012年4月9日科学网》,《刘庆生,做强自己是你唯一选择,2015年8月27日科学网,中国科学报2015年9月7日第七版(学人)转载》。

近日,一位教授和我交流他的团队研究生培养话题。最近他团队的研究生中有10多人向一个专业领域国际会议提交了10多篇论文,而去年只有几篇。我问他:学生的科学热情与工作积极性如何?他说,非常高。显然,这个教授团队的学术氛围好,学生积极性高,基本上不存在学术上的“内卷”(或者说较少“内卷”)现象。这样优质的学术环境为提升学生独立科学研究能力奠定了坚实基础。据我所知,教授并不手把手教学生具体做什么,他常常会将国内外专业领域内最新文献资料及时在群里与大家分享,让学生及时跟踪国际专业学术发展。由于教授在国内外学术圈内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和良好口碑,为团队学生学术成长提供了有利条件。他主要是不断通过这些学术信息以及不定期的组会“无声胜有声”地指导学生。这种指导方式似乎得到学术圈内一些学者的认可。有一个行业龙头大学的著名教授特地派他一个博士研究生在这个课题组参加活动,分享这种独立思考的学习研究理念与行为。显然,在这样的学术团队中,对学生个人自控能力是一个极大考验,如果学生对老师提供的大量信息和优质资源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即使导师再牛,学生也不可能成为牛学生。

毋容置疑,独立科学研究能力对于一个研究生无论将来在学术领域还是面向国民经济主战场的科技研发领域工作都至关重要。然而,如何在研究生阶段获得有价值的独立科学研究能力?如何判断一个学生的独立科学研究能力?却似乎是一个比较“抽象”,“雾里看花”的概念。其实不然,我们可以通过一些具体的显性的行为粗略判断和鉴别那些具有独立思考与科研潜质学生。例如我们可以关注学生的日常与学术相关表现,学生与导师日常互动表现,学生对新的科技信息的热情,即我们常说的好奇心,学生日常对学术研究时间投入等。例如我们常说:导师最不愿意听学生对他说:老师,您觉得该怎么做?而是:老师,我是否可以这样做?这话听起来简单,但要做到却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科学研究能力为基础。因为,前者属于“手把手教”,后者属于“独立思考”。正如有的世界著名教授培养学生的理念,这些教授常常将自己或同行正在思考的一些还没有答案的问题交给学生思考和参与完成。这类学术思想前卫的牛教授有一个理念,一定要让学生参与那些目前没有明确答案的值得探索的科学问题。所以,当有学生问教授该如何做时?教授常常回答:如果我知道如何做?还要你做什么?

我认为,“不管”牛导师需要相应的资质。例如学术思想前卫,拥有丰富的国际化学习与学术研究经历,始终坚守一线科学研究并产出多样的丰硕科学研究成果以及在学术圈内享有较好的江湖地位等。学术经历可以确保为学生提供优良的学术示范,科学研究成果彰显“牛导师”拥有的物质基础。当然,最重要的其实是上面提到的学术影响力。这样的“牛导师”才能具有“不管”学生的底气。此外牛导师及其团队还必须拥有丰富的科研资源,包括高水平(科学含金量高)的科研项目及经费和平台,包括国际合作资源,为学生学术交流国际化提供基本条件。总之,不管牛导师团队需要导师和学生双方配合,共同勤奋努力,才能实现“牛导师培养牛学生”夙愿。

2025年5月25日策划,7月14日提交科学网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庆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73617-149355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1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