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海外大学研究生面试话题
刘庆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近日一位南方科技大学本科学生微信告诉我,他希望利用寒假来访。这是一位有点“传奇”经历的学生。他当年考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由于专业不合适,一年后退学重新参加高考,考上南方科技大学当下热门的电子信息专业。他充分享受南方科技大学雄厚的师资及平台资源与独立自主的学习氛围努力学习。一年后学校发布全校学生可以有一次自选专业机会,他居然决定由电子信息专业选择到地球物理专业,让我这个在大学地球物理专业教师岗位上奔波半个多世纪的老教师倍感欣慰。从学科大类看他属于从信息科学类转到地球科学类,这个跨度实在有点大。这个学生不满足于本科学习,他决心要去欧美著名大学攻读地球物理专业博士研究生。这次他计划来访的主要目的是想听听我对选择欧美著名大学地球物理专业面试的相关注意事项。
我曾经给若干申请海外研究生的学生写过推荐信,也有几位在欧美大学任教学生,我们通过微信常常探讨大学治理相关问题,包括海外大学学生录取和教学科研信息。我儿子在欧美多个著名大学学习工作10多年,他也常给我提供一些资讯。此外,我也利用各种机会亲身学习观摩一些世界名校的风范,对现代大学教育有一点感悟。为此,我在科学网上发布过多篇相关博文:《庄严圣神的都柏林圣三一学院,2012年7月10日》《MIT印象,中国科学报,2013年9月2日A6版博客》,《MIT的“白板文化”,中国科学报,2013年11月4日A6版博客 》,《徜徉在哈佛大学和MIT校园,2013年8月8日》,《美国MIT原来是这样牛,2013年1月16日》,《MIT的学术风格,2017年5月26日》,《听剑桥大学校长讲述大学真谛,2012年8月4日》等。我多年来给校内外大学本科学生的科学教育鸡汤报告《我谈大学生活》中就体现了类似相关信息。
这个南方科技大学学生的求学热情理当给予大力支持,这也是年轻人的可贵之处。他们可以通过“折腾”满足自己对科学的兴趣爱好,但愿学生将来能在地球物理专业学术上有所建树,为国争光。关于“海外研究生面试”通常在大学相关机构通过了申请人提供的程序性材料审核后进行,例如“学业成绩”,“个人陈述”和“研究设想”等。面试内容主要包括“规定动作”与“非规定动作”内容两部分。在我的印象里,有时候“非规定动作”内容意义大于前者,例如在面试过程中申请人不经意的话就可能打动教授,为面试加分。有的申请人将面试汇报制作成精美的PPT,而且事前对PPT中内容烂熟于心中,然而缺乏对教授随机提出的“非规定动作”内容的准备,这会对申请人面试产生不利影响。“规定动作”相对比较规范,尽管每个教授关注点略有不同,但是主要还是围绕几个方面:
第一、概述科学研究兴趣,包括以往的科学研究经历,即使与导师的研究方向大相径庭也没关系,主要是看申请人是否拥有清晰的科研思路。这个过程不仅可以了解申请人的基本科学素养,更重要的是了解申请人表述过程中体现的语言能力、阐述问题的条理性、重点是否突出、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交流能力等。此外,关于申请人的科学研究经历介绍可能比较复杂,这个“研究经历”内容涉及范围可窄可广。窄主要仅指大学本科期间的科学研究经历,广则是对于少数学生可能不仅涉及大学,也可以涉及中学期间科学研究的启蒙内容(也许属于“非规定动作内容”)。这对于教授全面了解学生的科学素养很重要。
第二、介绍申请者基础课程学习情况。不能简单重复程序性提交的课程成绩材料,而是要阐述这些基础课程与博士研究生学习之间关系。这对于导师评判申请人是否具有足够攻读博士研究生的知识储备与资质很重要。例如对于地球物理学科涉及的核心数学物理知识及地质基础与计算机编程能力,正反演计算和相关实验技能等。
第三、选择读博的目的,为什么要读博?博士毕业后的打算,这也许是一个老套问题。其实对于一个责任心较强导师针对性指导可以起到很好作用。毕竟每个学生选择读博的目的有所不同。例如有的计划将来从事学术职业,有的选择面对国民经济市场领域一些技术研发职业。教授毕竟属于过来人,“见多识广”,他们可以依据学生特长提出建议供学生参考。有的教授还会主动介绍一下课题组里的基本情况:主要研究方向及特点,指导风格,需要什么样的基础,品格和技能等,为那些有备而来的学生提供资讯。
第四,谈谈博士学位选题的认识。这是一个很现实问题,绝不是简单提出一个选题的题目。申请人应当对于申请博士学位论文选题具有初步认识,即为什么这个选题值得做?同行做的如何?存在的主要问题?这是展示申请人相对于其他候选人具有的优势。尽管这个问题可能在此前提供的程序材料“研究设想”中涉及,但是面试交流会真实地反映申请人对学位论文选题的认知水平。
“非规定动作”内容的准备虽然有点“盲目”,但也并不是无章可循,例如你要对选择导师课题组的基本情况进行认真调研。我当年录取邱同学时就是因为他回答我的一个“非规定动作”问题打动了我。我问他,既然你计划选择“重磁场与深部构造研究方向”作为博士学位论文选题,你认识美国地质调查所的Blackly教授(重磁研究领域国际领军人物)吗?他立即给我展示了硕士研究生期间与Blackly教授交往邮件。显然,邱同学是有备而来,让我对他的科学研究素养给予了一定认可。当然,在“非规定动作”中也有一些属于偶发内容。当年一个博士申请爱尔兰圣三一学院博士后,在电话面试时介绍自己研究成果时说:“我认为,发表论文要重质量,要慎重选择专业刊物,所以,我发表的论文数量不是很多。”这一句不经意的话打动了教授,他赞美申请人具有严谨学风(Yong’s work targets very selective journals and conferences and is certain to have high impact),最后在数十人竞争一个博士后岗位时脱颖而出被录取。
总之,学生在面试交流过程中的整体表现,尤其是一些个性化想法彰显了申请人具有的科学素养与知识储备。为此,需要同学们在大学期间注重广泛多元的知识学习。正如哈佛大学一位校长说:“大学生课堂外知识要多于课堂上。”这句话勾勒出大学生丰富多样的学习生活风貌,为以后职业选择奠定坚实的知识基础。
感谢美国普渡大学杨博士和休斯顿大学孙博士提供的信息。
2025年1月13日提交科学网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庆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73617-1468563.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