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生
如何看待“高引论文”? 精选
2024-8-19 07:48
阅读:6669

如何看待“高引论文”?

刘庆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高引论文”是近些年我国一些学术机构推出的参与评价学者个人和机构学术水平及影响力的一个科学文献计量指标,似乎也是某些科学计量机构应时而为推出的一个早已存在的文献计量指标。我们当年(上世纪80-90年代)的学术活动中还没有出现“高引论文”称谓,然而上世纪60年代中期尤金·加菲尔德就创建了SCI,即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那时我们只将SCI当成了解科学研究方向、热点及代表性科学同行的工具。我曾说SCI是服务我们科技工作者的好帮手。为此,我经常到隔壁的华中科技大学图书馆查询纸质的SCI资料(当时还没有电子版)。当然,也会偶尔了解我们发表的学术论文是否及时被SCI收录,但是通常不会关心论文被同行引用情况,即使申报职称、荣誉称号及科技奖励一般也不会列出论文引用数据。因为,在科学同行的学术评价理念里,一篇论文的引用数据与论文本身成果水平及贡献不完全相关,我的手机至今还会收到论文被引用的通告。

近日一位教授对我说,他在一个学术场合遇到一件与“高引论文”相关事情。一位同行对他说,他的一篇手稿评审过程中被国内一位同行评审专家要求引用他的几篇论文。也许这几篇论文与手稿内容关联性不强,从而引起这位作者反感,很看不起这位学者,因为这位学者已经戴上了一些学术荣誉“帽子”,还要生拉硬拽别人引用他的论文,做哪些锦上添花的事情。用我对学术圈内这类现象批评的俗话,这位评审专家学术吃相有点难看。在我数十年的学术生涯中,发表的所有论文的参考文献都是依据论文研究内容自然产生,似乎还没有遇到过评审专家“强制引文”事情,也许碰到过建议引用领域内与手稿研究内容密切相关著作。同样,我在评审国际刊物论文时也从来没有建议手稿作者引用我们发表的相关论文。然而,当下我国学术界论文大量不合科学常理的自引或变相自引现象似乎见怪不怪,从而人为产生诸多与论文成果水平不太相干的“高引论文”,这类“高引论文”对科学进步并没有什么贡献。甚至有人微信告诉我“高引论文”是可以运作产生,这成何体统。

我曾经在《文献是科学研究的生命,2013年4月19日科学网》及相关博文中谈到论文引文的意义与性质。作为一个学术圈内人士应该清楚参考文献在一篇学术论文中的价值。依据我的体会,可以将一篇学术论文参考文献的意义粗分为两类:第一类,反映论文研究成果历史沿革的文献,其中经典的综述类论文与专著应当占有一定份额。这些文献通常出现在论文的“前言”部分,告诉评审专家及同行我们这个成果为什么值得发表,值得阅读。显然,这类引文只是给文献作者的论文增加引用次数而已,为正常产生“高引论文”做贡献。第二类,出现在论文成果的“结果与讨论”部分的文献,主要用于将论文成果与同行类似成果对比,阐明论文成果的科学意义或应用价值及“高明之处”。显然,这类文献对于彰显论文成果的创新性起着重要的衬托作用。因此,对于一篇学术论文而言,第二类文献的意义要大于第一类,显然,这并不涉及引文本身研究成果的科学价值。

众所周知,高引论文严重依赖学科,热点研究方向,热点研究地区(地球科学与生命科学),尤其是学科群学者的学术活跃程度,显然学术活跃程度越高领域,“高引论文”越多。所以,我们评价一个学者的学术水平和影响力及学术地位不能简单利用“高引论文”数据,还是应当采用传统的同行评价机制,让具有公信力的学术水平高的同行专家认真客观公正地审读申请人提供的代表成果,某些文献计量数据只能作为辅助参考。为此,我对“高引论文”认识是:顺其自然,遵循学术规律形成的“高引论文”某种程度上反映了论文的学术水平及其在领域内的影响力和地位。相反,依靠学术不端,歪门邪道运作产生的“高引论文”应当受到批评和谴责。至于如何鉴别这两类“高引论文”与识别一个学者的学术水平及品质属于相似话题,我有多篇博文参与了讨论,在此不再赘述。值得说明的是本文无意给目前学术界的“高引论文”泼冷水,只是希望大家应当理性对待“高引论文”而已。

2024年8月19日提交科学网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庆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73617-144712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9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5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