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生
聊聊大学教师压力话题
2023-1-2 08:27
阅读:8020

聊聊大学教师压力话题

 

刘庆生

(中国地质大学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

 

大学教师压力是个纠结话题。不少青年人抱怨当下许多学术机构采用生产物质产品企业对员工的量化绩效考核方式来考核学者,这种无奈现象恐怕短时期内不会有大的改善,尽管政府常常发布一些“文件”试图改善这类学者绩效考核机制,然而收效甚微。有些晚辈学者羡慕我们这些老年学者当年似乎没有当下这种有点“残酷”的绩效考核方式,这是事实。用当下一个词汇形容当年我们的工作状况似乎都在“躺平”状态下从事大学教师职业。显然,事实并非如此,我亲眼所见许多前辈师长和我的同辈学者为了自己的事业,自加压力,夜以继日“做自己的科学研究”,并取得了辉煌成就,他们的英雄事迹感动过多少莘莘学子《感恩学术路上多位前辈师长,2018年8月10日科学网》。

所以,只要认真阅读一些老一辈大学教授和科学家的传记,你就会发现尽管那个时候没有严苛的绩效考核机制,然而,这些科学家都是凭自己良知,更多的是兴趣“自加压力”勤奋工作,有的人为此付出了健康代价(华罗庚先生倒在日本讲学的讲台上,我的长辈乡亲游效曾院士也是倒在一次演讲的讲台上)。所以,我常说每代人都有每代人的工作压力,只是压力的形式不同而已。我们那一辈大多数属于“自讨苦吃”。就像我的博文“聊聊中文和英文论文写作话题”中谈到我当年自学英语的经历难道不是“压力山大”吗?如果我不接受殷老师的邀请参加Hansen教授的合作科研项目,至少“恶补英语时的压力”就会没有,这次“压力”很可能导致1993年我的身体出现了一点问题《一次“减负”经历,2021年8月14日科学网》。当然,对于一些“躺平”的人,只要人家基本完成本职工作就不好责备,我们不能要求人人都勤奋刻苦努力工作。正如我的文章《我对美国终身教职制度的“歪解”,2012年9月9日科学网》中提到的在美国大学拿到永久教职选择“躺平”的人也会存在。尽管有的人“躺平”导致业绩偏少,工资晋升会受到影响,大多数人能够理解。你不能既选择“躺平”过舒适生活又想高一点收入,那不公平。然而,也有例外,有人告诉我,一位退休副教授愤愤不平地对他人说,那些教授(指他的同龄)不就是会发表几篇文章吗?这位退休副教授只看到别人的教授头衔和较高的退休待遇,没有看到人家在职时自愿加压,他们基本上没有周末及节假日,牺牲了大量与家人快乐生活时光。这就是任何时代客观存在的学者之间的业绩差异。即使我们那些老一辈科学家同时代的同事有的成就辉煌,自然也有平庸者。显然,前者属于不管出于什么目的,都能将工作当成事业,感兴趣,而不仅仅是一份养家糊口的职业。

我的一些本科学生研究生(通常是不同教授指导的博士)毕业后留校任教,10多年过去了,有的本科同班同学无论职称,收入还有学术声望相差很大。因为,当年还没有实行“严酷”的绩效考聘制度,“躺平”也无妨,当然更可能是博士研究生期间只为导师做一些科技含金量不高的项目,缺乏严格的科学训练,无奈而为之。当然,看到现在大学教师之间收入差距过大表示异议可以理解(这是另外一个话题)。现在,我们大学帽子人才与普通教师薪金收入相差几倍很常见。只要那些自愿选择“躺平”的人心理不要有疙瘩就行。

其实,一个人对待工作的压力只要处理得当,压力是一个很正面的心理状态。范洪义先生在他的博文“怀念大学同学陸英—-一个脱离低级趣味者,2022年12月22日科学网”中说:“陸英和我都是1964年从上海考入中囯科大,他入数学系,我入物理系。他很聪慧,数学思想活跃,基本功扎实 ,但他不追求名利地位,而我却如俗人去考学位、谋职称、求功名。在他看来,我是瞎忙。但他也注意课堂內容的更新,所以我想他是高校中的奇人,我的境界比起他来是渺小的,故特写此文纪念他,并时时提醒自已要向他学习始终保持清净。”尽管范洪义先生用调侃的口吻说他“考学位,谋职称,求功名”,我却相信他在荣获我国1983年首届18位博士学位之一的经历中一定经受过“压力”。我们都是同时代的人,我就没有范先生那样的境界,没有想到考研,所以没有追求功名的资本。显然,一个国家经济建设与社会的健康发展要需要千千万万个合理合法“追求功名”的科技人员。即使是当下我们依然要直面环境压力,我们不是常说,既然我们个人无力改变,就只有迎难适应,否则你又能如何呢?!

 

2022年12月20日策划,2023年1月2日完成提交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庆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73617-1370141.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上一篇
当前推荐数:24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6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