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庆生
谦逊,重要的品质 精选
2018-6-30 07:41
阅读:12168

谦逊,重要的品质

 刘庆生 (中国地质大学,武汉)

   

    在我们周围偶尔见到一些同行在推荐自己成果时使用一些“高大上”的很不谦逊的表述。我想面对这些“华丽”的成果宣传,只有那些“关系户评委”会借机炒作和“帮忙”,多数同行并不以为然。我多次在有关场合谈到这个问题时说:科学成果必须在学术共同体同行公认的公开学术期刊发表,才会得到大家的承认,自己说的不算数。美国前Science主编D. Kennedy博士说:“我们所有的思考、分析、实验和数据收集工作, 在撰写论文之前,就什么也不算。在学术领域, 我们的成果是以写出的东西来体现的, 出版物就像硬通货, 是学术成果的基本表现形式”。Richard Karban于2010年出版的“如何做生态学”著作(王德华先生翻译)的“扉页”上有一句话:“学术论文是学术界的硬通货”。美国斯坦福大学化学系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和中国科学院外籍院士理查德.杰尔说:“在学术领域,一个人的声誉就像硬通货一样,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发表的文章记录”。这些都表明,学术成果的水平决不是自己说了算,应该“口说无凭,数据说话”。

诺贝尔奖得主丁肇中先生与山东大学的学生座谈的互动中回答学生提问时经常说:我不知道。短短四个字,显示了一位科学大家的谦逊风范。不像我们有的“万能科学家”,“万事通科学家”在社会公众面前表现出无所不能,“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其实,我们的科学家都只是具有某一方面专长的专家。尽管,基于“文理兼通”理念,我们专家可以对某些专业以外事件发表意见和见解,例如政府咨询工作,但是谦逊态度却非常重要,否则一些“脱离实际”的并不高明的意见会让政府有关部门为难,因为你是专家身份,不是普通社会公众。20多年前我的一位忘年交朋友在一篇以我为主的合作手稿的前言中建议我不提“首次”。他说,成果是否首次还是留给同行专家评价,这种谦逊态度对我和我的学生影响很大。

我的学生和年轻同事有时由于晋升职称或申请相关项目需要推介自己的成果。当他们向我咨询“如何客观”介绍自己成果时,我告诫他们:要用诚信态度和证据如实表述,不必随意拔高。例如公开发表论文的评审意见;知名专家在公开学术场合有针对性的褒奖表述(不是简单的客套话);同行引用论文中的具体正面陈述等。我相信多数评委不会喜欢那些空洞的“高大上”的成果介绍。例如,有人告诉我,最近有人为了“人才”帽子,宣传自己成果属于“开创性”和“奠基性”,这自然是谦逊的反面表现。这种“高大上”地抬高自己成果的做法一般在严谨谦逊专家评委哪儿不会得到正面响应。谦逊风范会给学术圈子传递正能量。就像国家基金委一位学科主任评价一位大学教授时说:这位教授几十年来默默无闻地做自己的科学研究,是他尊敬的科学家。这些没有利害关系的独立评价相对客观公正公平。

谦逊是一个人的重要品质和人格,它一般与文化程度、能力及地位没有必然联系。只是地位越高,谦逊品质的社会正能量效应越大,反之亦然。谦逊风范体现在社会公众一生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是我们和谐人文环境的重要基础。谦逊的人生活看似低调,但内涵丰富有情趣,浑身充满正能量,并能给周围的人带来快乐。我们常说,保持自身快乐也许不难,但是要让你周围朋友快乐就不是一件容易事情。谦逊首先为自己,然后才是为别人;谦逊会给你带来意想不到的“利益”。著名的“颠覆性创新大师-克里斯”认为,谦逊是一个人的重要人格。

我国传统文化一般认为谦逊主要针对那些“学问高深”的“大家”。这些“大家”的行为举止能给社会公众以“行为世范”作用。谦逊风格在学术界往往表现为:少说务实;宁静致远;勤于学习,善于学习,勤于思考,善于倾听;善待委屈;能团结人,包括上辈、平辈和晚辈。谦逊品质既有先天遗传因素,更有后天修炼。例如我长期以来诚心诚意地向学生和同事中的谦逊楷模学习,努力让自己成为一个谦逊的人,为我的晚辈做出榜样。然而,我们似乎不应该将“谦逊”风格与“窝囊”现象混为一谈。我们一般认为“窝囊”首先属于“不思进取”,“思想守旧”,“能力不强”,看似“与世无争”,实则没有底气。而拥有谦逊风范的人坚守社会道德“底线”,“内敛”,“功夫在内”,“藏而不露”,身教重于言教是拥有谦逊品质的人向社会公众展现的正能量。当然,人无完人,我们不该将具有谦逊风格的人看成“高大上”,“不食人间烟火”,他们只是我们一生中众多学习榜样中的一个而已。  

 2018521日初稿于武汉,630日完稿于美国图森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庆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73617-1121524.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3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