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 序
我于1946年7月出生在江西省吉安县登龙乡青山村“新哇”的一幢明清建筑祖屋里。作为父母的长子,喜悦心情不言而喻,他们用最朴实的“庆生”给我起名,庆祝他们第一个儿子的诞生。我在家乡完成小学、初中和高中后,1965年离开了这块生养我的“圣地”,远赴北京求学。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目前定居长江边的“惟楚有才”的武汉市。
为了寄托我对家乡的思念,我从最近几年在“全球华人的科学社区的科学网”上发布的若干篇“亲情乡情”博文进行了审读修改,加上近日撰写的几篇相关文章,编辑了这本《“梦回青山”乡情文集》。我想告诫同辈及后人,无论我们在哪里?我们都应当知晓“我从哪里来?”。我们要热爱和珍惜与生俱来的亲情和乡情,她是融入你身体血脉中极其宝贵的精神营养。浓浓亲情和乡情将会潜移默化地提升你的情商与生活品味,让幸福快乐的工作生活伴随您的一生。
祝青山村父老乡亲身体健康,家庭幸福,生活愉快!
刘庆生
2018年清明前夕于武汉中国地质大学
今年清明节我响应村里刘氏族长号召,回家和村里族亲代表一起出席我们青山村刘氏的来源地–现今属于安福县管辖的三舍刘氏家族举行的“始祖清明祭祀暨八续谱颁发庆典”活动。我为这次活动做了一点精心准备,制作了两幅宣传我们青山村的广告。一幅为春发撰写的贺信;另一幅是雪林叔和我的两首诗和几张照片,其中一张照片为2015年清明期间万安横溪和遂川银山的两个祭祖团与我们青山宗亲的合影,他们早年从我们青山村分出,已有数百年历史。雪林叔专程为这次祭祖活动赋诗七律一首,写的很是真诚,有水平。我的诗没有什么诗韵,是我的随意而作的“打油诗”,全当为三舍祭祀活动助兴。
近日,乘这次三舍祭祀活动东风,我在思考有关我们青山刘氏村风话题。我的年龄属于青山村年过70的长者之列,虽然离开村里几十年,但是以往每年都有几次回家省亲,对村里的民风有所了解,应该有点资格谈论这个话题。我们这个规模不大的小村子,几十年来民风淳朴,村民邻里之间互相帮助,和睦相处,在我的记忆里村里从来没有发生过治安案件。因此,我们应该认真梳理和总结具有数百年历史的青山村的民风和传统,为后辈健康成长和发展提供正能量,为三舍祭祀活动增添一点情趣。我总结的青山村的村风大致归纳为:“崇尚读书,勤俭治家,孝心长辈”,不一定十分准确,但基本意思应该差不多。当然,这也算是“抛砖引玉”,希望村里的长辈和后辈们补充斧正。当然这些村风格言都有具体事例佐证。
先说“崇尚读书”。在我记事起就知道我们青山村办有“私塾”,聘请周边的教书先生教村民读书识字。据考证村里“私塾”创办已达百年以上历史,地点在二房的祠堂“居俟堂”。老人们告诉我,当年青山村的三房兄弟中以二房繁演最盛,所以,名为“居俟堂”的祠堂很漂亮,也很讲究。在“居俟堂”上方还有“言高德绍”四个字的牌匾。记得祠堂前方有一个长方形装饰考究的小“水池”,往前经过一个背面刻有“文風丕振”四个字的“两漢第”隔墙,直达青山村的标志“仁夀第”牌坊,彰显当年二房的辉煌,而我所在的三房则相对人数较少,祠堂规模很小且早年已经坍塌,以至于我们很多后人没有见过三房的祠堂。当然,百年过去,如今的三房人丁兴旺,人才辈出,与二房不分伯仲。数百年来,全村族人精诚团结,和睦相处,重视道德文章。为此,在“居俟堂”办起了村里的私塾,这在周边村子很具特色。我的父辈很多在“居俟堂”读过私塾。例如我的父亲(善唐)和堂侄森林(芳字辈)大约于上世纪三十年代至四十年代先后在哪儿读过私塾,他们后来才能分别去湖南益阳和赣州定南学徒做生意。机林叔告诉我,1943年他5岁就在“居俟堂”读私塾。解放初期,我和许多村里人都在“居俟堂”的私塾读过书,至今记得我的两个私塾老师分别是永阳沙东的刘厚福和曲山的肖斌老师。1964年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飞机设计专业的正初先生在私塾读了几年书后直接到永阳小学读书。正初先生后来参与我国歼击机设计,是一位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为我国国防建设做出了重大贡献。除了正初先生,村里出生于上世纪40年代的大学生还有菊凤、金生、香林、汉茂和我六人。当时我们青山村只有30多户人家,村民家里子女上大学的比例在永阳一带都算高。我们没有辜负三舍刘适先祖重文尊德的厚望。
我自己清楚记得,1965年高中毕业时家里生活非常困难,我曾经萌发了不想考大学的念头。母亲知道后对我说:你只管去考,如果你考上大学,我要饭也要供你上大学。我们村里大人们经常对小孩们说的一句话:家里穷的“簸箕嗮谷,也要教子读书”。簸箕是一种小型嗮粮食作物的农具,表示家里只有很少粮食的意思。这与现在的“再穷不能穷教育”一个意思。
青山村人崇尚读书还可以从另外一个侧面说明。众所周知,我国历史上一贯存在重男轻女的传统习俗。我们青山村自古以来虽然也受到这类陈规陋习的影响。但是,解放后,村民们较早意识到男女平等学习文化的重要性。在上世纪40年代出生的人中就有菊凤、永莲、有里(中专)和美珠四个女中学生,其中菊凤是村里第一位女大学生,她1967年毕业于江西师范学院。后来村里又出过多个50后女中学生,她们有根凤、善媛和双莲等,由于文化大革命影响,使她们失去了上大学的机会。而今,青山村不论男女老少,重视子女读书蔚然成风。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年轻人在沿海一带打工,他们自己亲身体会到不同文化程度,打工的工种和收入差异大。现在,村里经常有后生考上大学,每年的八月份,“永思堂”祠堂里的升学宴是青山村的一道美丽风景。
“勤俭治家”的典型是我们村的坤茂爷爷(他是孟子辈)。小时候,一直到我成年,总听村里大人们拿坤茂爷爷勤俭节约的“经典故事”教育小孩。具体描述是这样的:坤茂爷爷一口饭只吃一粒黄豆作菜,一根豆芽要咬成两段吃两口饭。它成就了青山村“勤俭治家”优良传统的经典。“勤俭治家”必定结出丰硕果实,他们兄弟两盖的房子当年属于村里最漂亮房子之一。坤茂爷爷有三兄弟,大弟弟青茂(孟伟)在永阳街上开了一家染布坊,同时兼为青山村的“邮政点”。以前全村人的信件和汇款地址都是写到这个“染布坊”。村里人上永阳街办事都是在哪儿“歇脚”,青茂爷爷一家总是热情接待村里各位族亲。坤茂爷爷的小弟德茂是一位土地革命时期的老红军,属于刘伯承部下,1932年在湘江突围战役中牺牲,小时候就知道坤茂爷爷家是烈属。当然,村里勤俭治家故事的人家还有很多。我的伯父秋元(善庚)也是一个勤俭治家的模范。我的文章:“伯父的骄傲”讲述了他的故事。他用自己勤劳双手和智慧脑袋率先致富,先后独自盖起两幢房子,其中第二幢是全部砖瓦结构,这在上世纪村里他们那一辈人中独一无二,在周边村里也不多见。
“孝心长辈”是青山村民们最朴素的待人接物价值观。他们总是教育后辈:没有长辈那有后辈,人都有老的时候,你对长辈如何?将来后辈就会对你如何?这种“以身作则”孝敬长辈的“乡规民俗”是我们青山村民风淳朴的基础。记得小时候,父亲在蒋坊乡工作期间,尽管身居乡长“高位”,但是对奶奶(爷爷在父亲9岁时去世)却十分尊敬。奶奶只要觉得父亲那儿不对(尽管有时判断失误)依然会教训他,父亲在奶奶面前毕恭毕敬,从不敢顶撞。那时候家里虽然很穷,然而但凡有点“好吃的”一定是先给奶奶,然后才是我们这些不谙世事的小孩。所以,在家里母亲总是干活最多,吃的最差,无怨无悔地侍奉奶奶和我们这一群儿女。长期以来,我们兄弟姐妹将父母亲对奶奶的孝心看在眼里,记在心上,逐渐形成我们的优良家风。当我们长大成人后,我们就像当年父母亲孝敬奶奶一样孝敬他们。母亲常说:我的儿女儿媳都很孝顺,主要是大儿媳妇带的好头,这是对我们做儿女的最大褒奖。我们村里一位孟子辈先生孝顺母亲的故事在村里流传甚广。据说冬天他要给母亲暖被窝。他为了早点帮衬父母亲分担家里重担,小学毕业没有继续升入中学,而是直接上师范。参加工作和成家后每月工资都要全部交他母亲管理,不像现在有的年轻人每月工资收入如数上交老婆,成了父母面前的“月光族”。
感谢我们的先祖刘适公赐福于我们青山刘氏如此优秀的后裔,淳朴民风和优美环境。我们将继续发扬刘适公倡导的“书礼世家,孝尊亲长,崇文致仕,爱国爱家”三舍精神,通过自己勤劳的双手过上幸福和有尊严的生活。
2018年清明节前于武汉中国地质大学
2018年4月9日早上提交科学网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庆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73617-1108113.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