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ng64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ang64

博文

表面工程研究所简介

已有 3918 次阅读 2012-1-2 00:14 |系统分类:科研笔记| 表面工程研究所简介

    表面工程研究所的前身是离子渗金属及热处理研究所,成立于1983年,1995年更名为表面工程研究所,是学校七个直属校级研究所之一。作为学校“材料加工工程”国家重点学科及一级学科“材料科学与工程”博士学位点的主要支撑点之一。
    研究所现有教师12人(11人具有博士学位),其中教授3人,副教授3人,讲师6人;行政及工程技术人员4人。
    自研究所成立以来,各级领导对研究所的发展给予了多方的关怀与支持。在全体师生的共同努力下,表面工程研究所的许多研究工作也获得国家及社会的充分肯定。早在1992年,研究所的创始人徐重教授、古风英教授、潘俊德教授、范本惠教授发明的“双层辉光离子渗金属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双辉技术还被国家科委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科技成果选集”;被教育部入选“建国50年来高校重大科技成果”。徐重教授被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山西省科技功臣”等称号,获“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特等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研究所的创始人之一,潘俊德教授也被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称号。在以等离子表面合金化研究与开发为中心的同时,研究所十分重视科研方向的拓展与丰富。潘俊德教授在双辉技术的基础上发展了加弧辉光离子渗镀技术。除此之外,金属表面合金化还得到许多延伸与发展,如双辉钎焊、双辉陶瓷表面金属化及双阴极超硬薄膜合成技术等。
    研究所始终坚持创新为首,并为所有师生员工提供了比较宽松的发展环境和空间。在老一辈学者的引导下,研究所先后有十人晋升教授职称,涌现出王从曾、苏永安、高原、李忠厚等中年学者,以及唐宾博士、贺志勇博士、刘小萍博士、李成明博士、贺琦博士、张弘博士、田林海博士、秦林博士等青年科研骨干,形成一支老中青相结合的学术梯队。
    随着学校“211工程”建设的开展,研究所利用重点学科建设的投入,引进了部分急需的材料表面改性设备,如,离子注入机、超音速电弧喷涂设备、磁控溅射及射频溅射薄膜沉积设备、化学镀及电刷镀等设备。借助这些技术手段,再配合“863”中试基地原有的工业化真空气淬、离子渗碳多用炉和高真空回火炉等设备,使得研究所具备了门类较齐全的高水平的表面改性及热处理技术平台。在测试分析手段方面,引进了先进的辉光放电光谱成分分析仪、电化学分析仪、薄膜划痕测试仪等,为基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及拓展提供了良好硬件支撑条件。研究所现有实验室面积1500平方米,固定资产近千万元。这些硬件设施的建设为今后研究与开发的长期发展增强了后劲,使研究所成为名副其实的表面工程研发基地。
    近几年,研究所坚持科研教学与为地方经济服务并重的发展思路,在科研与对外服务方面也都取得可喜进步。特别是近五年来,研究所贺志勇教授、唐宾教授、高原教授、李忠厚教授、刘小萍教授及秦林副教授先后获得9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20余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基金及留学回国人员科研基金等的资助。在应用研究方面,徐重教授、贺志勇教授于2004年度获批国防科工委军工配套项目;唐宾教授于2004年、2007年分别主持了“863”专项子课题及863探索导向类课题。研究领域也由传统的钢铁材料向钛合金、镁合金等高附加值有色金属表面改性方面拓展,已经取得初步的成效。此外,还在陶瓷材料、铜及铜合金表面合金化等方面的研究也已取得不错效果。改善钛合金耐磨性、阻燃性能及钛铝金属间化合物抗氧化性等方面的工作已经引起各方面重视。在为地方经济服务方面也投入很大力量,借助我所拥有的离子渗金属、渗碳及高压气淬等产业化设备,结合在离子氮化、离子碳氮共渗等方面雄厚的开发能力,先后开发了胶体磨、耐磨陶瓷成型模具及耐磨采掘液压支柱等表面高性能产品,现已批量化生产。
    研究所现有博士研究生指导教师2人(唐宾教授/博士,秦林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9名(贺志勇教授/博士、刘小萍教授/博士、田林海副教授/博士、秦林副教授/博士、范爱兰副教授/博士、唐宾教授/博士、黄哓波讲师/博士、杨慧君讲师/博士、王孝广讲师/博士),现每年计划招收博士研究生2-3名,硕士研究生10-18名。
    是社会各界朋友的关心,是学校各级领导的关怀,是我们全体师生员工的共同努力,使研究所得以成长和发展。今后,研究所全体师生员工当在科研教学工作中加倍努力,回报大家的关怀与爱护。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71616-524586.html

上一篇:2011年我所继续引进"985"大学博士4人
下一篇:贺本所贺老师家的小贺成功保送北京大学---2011-1-8
收藏 IP: 183.185.73.*| 热度|

1 crossludo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6 16:26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