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ifeng903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feng9038

博文

沈阳小河沿医院--------一所被淡忘的近代早期医院

已有 858 次阅读 2024-4-30 17:33 |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沈阳”小河沿医院”------

一所被淡忘的近代早期医院和附属医学院

                                

疾病和人类同生共存。原始社会,对待疾病用的是巫术,后来有了医术和草药。并出现了扁鹊、张仲景之流的名医。中医和中国人类一样,都有了几千年的历史。但如同电视剧《神医喜来乐》、《大宅门》描述的,中医就是号脉诊断、处方抓药。病人都是在家治疗,无住院治病之说,因为那时没有现代意义的医院和病房。

现代医院是与我们说的西医共生的。“西医”,顾名思义,来自西方。近代中国的“西医”,与西方传教士有关。19世纪以来,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西医通过多种渠道传入中国。鸦片战争前,东印度公司的医生郭雷枢、李文斯敦等在广州、澳门一带向华人行医,将西医传入中国。1835年,伯驾在广州创办近代中国第一所教会医院。此后,教会医疗事业不断拓展。1876年,新教在华所办教会医院有16所、诊所24所,1905年分别达到166所和241所。同时,传教士还翻译出版西医书籍,创办一系列教会医学院校和护士学校。

在内地已有人对西医感兴趣时,西医在沿海地区并未被普遍接受。据《教会新报》载:19世纪70年代初,在广州、上海、宁波、福州等地的西医院,有病接受治疗的人“实多佩服,惟不敢就医者亦很多”

说起早期的医院,北协和、南湘雅、东齐鲁、西华西”的名声如雷贯耳,曾经有篇报道称它们为中国医学教育的四家“百年老店”。这四家医院的历史,某种程度上也可以说是中国现代医学的历史。除了历史悠久外,它们还有一个共同点,即它们的创建都与教会有关,可以说是“师出同门”。

 

一、齐鲁医院

1871年,美国传教士迈尔文来到山东济南,建立了美国美北长老会在山东的第一个传教点。1878年,在自己传教所附近开了一间诊所兼药房,负责给周围的老百姓提供简单的诊断和日常用药,名叫“文璧诊所”。1890年,美北长老会的另一位传教医师聂会东来到了济南。在“文璧诊所”的基础上,文克尔、聂会东创办了“华美医院”,也就是齐鲁医院的前身。尽管当时设备简陋,但在聂会东等人的努力下,华美医院迅速发展成了山东第一的医院。

1902年,济南、青州、邹平、临沂四地的四所教会医学堂合并为“共合医道学堂”。1908年,聂会东“共合医道学堂”基础上又开设了“济南共合医院”。“济南共合医院”1917年改名为“齐鲁大学医科附设教学医院”,简称为齐鲁医院或齐大医院。

二、华西医院

1877年,第一批基督教传教士——侃莫、马嘉礼等人在重庆、阆中等地办诊所、开药房,可以说是基督教在四川医疗事业的起点了。

1892年,由启尔德医生、斯蒂文森医生等组成的英美会“先遣队”来到成都,租用四圣祠北街12号民房建立福音堂,并创办了西医诊所——福音医院。

1891年,美国以美会传教士甘来德医生来到成都陕西街福音堂传教。1894年,甘来德在福音堂附近开设药房、医院,并命名为存仁医院,是一所包括眼耳鼻喉科的综合医院。

1910年,在英国、美国、加拿大等5个教会组织的主持下,华西协合大学成立了。1914年华西协合大学开设医科,当时仁济医院、存仁医院和仁济女医院,都是大学医科的教学医院。

三、湘雅医院

1905年,一位叫做爱德华·胡美的美国耶鲁高材生、医学博士受到雅礼协会的要求,来到湖南长沙并起了一个中国姓名“胡美”。190611月,胡美在长沙西牌楼租了一处民房,在此创办了一所医院,取名“雅礼医院”,“雅礼”是“耶鲁(Yale)”的音译。这座中国最早的西医医院之一,即是湘雅医院的前身。191111月,为了完善医院的管理,培养更多的医学人才,胡美开办雅礼护病学校。雅礼医院和雅礼护病学校,是湖南省第一所西医医院和最早的护士职业学校。

为了实现在长沙“创办一所新型的医科大学”的理想,胡美找到了在美、英两国学医的颜福庆博士,于1913年以美国雅礼会的名义与湖南军政府合作,决定在长沙创办湘雅医学专门学校。从而形成了医学校、医院、护士学校三位一体的体系。

 

四、北京协和医院

1906年,英国伦敦基督教传道会,与英美其他五间教会合作,在北平开办了协和医学堂,为协和医学院的前身。名为Union,即联合之意,被雅致地译成中文,称作协和。

提到协和医学院,就不得不提到一个著名的人物——洛克菲勒。他曾说,我相信上帝给了我赚钱的能力,并让我尽最大的努力用之于人类的福祉。正是这样的观念,使得洛克菲勒决定不惜成本在上个世纪的北平筹建“一所“中国最好的医学院和附属医院”。1914年,洛克菲勒的慈善基金会刚成立不久,便派出了当时美国顶尖的医学教育专家来到中国,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教育、卫生、医学校和医院进行了细致的考察。三次的考察结果让洛克菲勒基金会决定,在北京创办一所集教学、临床、科研于一体的高标准医学院——也就是后来的协和医学院。

1921年,北京协和医院举办了隆重的开幕典礼。此时协和建筑群落共有14座楼。自那以后,北京协和医学院见证了中国现代医学的进步。

”西医,西药“,均来自”西方“,真的历史就是中国几乎所有知名医院,其前身均为西方教会所办医院。

除去这四家驰名的医院外,还有一所重要的,但几乎被世人遗忘的医院,即沈阳小河沿医院。

五、关于沈阳小河沿医院

    1892年,司督阁先生在盛京施医院内创办西医学堂,招生授课,培训医助,时称盛京医学堂。1907年,随着盛京施医院重建后新院开诊,前来就诊病患与日俱增,非设立医学训练人才,不足以应付社会之需要,司督阁先生多年来就有在盛京医学堂的基础上筹办医科大学的愿望,乘势向教会和地方当局提出创办计划,得到前后三任东三省总督的支持 

医学大家吴英恺先生的回忆录《医务生活六十年》中是这样记述的:1927年的夏天,不等高中毕业就投考了我羡慕已久的小河沿医大,那年我才17……。这所建于1912年的医学院位于沈阳市大东区小河沿,以往曾称作盛京医科大学、奉天医科专门学校和辽宁医学院。当时和后来人们常称之为‘小河沿医学院’。”“19世纪末年,一位苏格兰基督教会青年医生司督阁于1883年来到沈阳,开展施医布道。1887年开始在民房里收治病人。他在公众的围观下,为病人做了白内障手术,患者立见光明,取得了当地老百姓和地方长官的大力支持。教会又派来各科医生及捐款,终于在1912年建成有200床位的医院,叫做‘盛京施医院’和有一座四层大楼为校舍的医学院(称奉天医科大学)。”

司督阁先生创办的奉天医科大学自1912年到1948年期间,校名罕有的多次更改:奉天医科大学(1912年)、奉天医科专门学校(1917年)、辽宁医科专门学校(1929),奉天医科专门学校(1931年)、盛京医科大学(1933年)、辽宁医学院(1946)、辽宁医科大学(1948)。校名每次更名所烙下的印痕,蕴涵着这所学校经历的沧桑岁月和时代变迁。

     当时的医院和医学院融为一体,医院为主,学院为辅,与现在相反。医院的医生也是学院的教授。教授以英藉为主,少数为丹麦藉,吴先生说:“我在校时已有老班毕业的几位大夫作了教授,如眼科主任兼校长高文翰,肺科主任兼医学院院长刘仲明,外科兼解剖学教授张雾,皮肤科主任于光远,耳鼻喉科主任李宝实等。”

                             沈阳小河沿医院

     吴先生说:“自1912年到1948年东北解放,小河沿医大先后培养毕业了五百多名医师和几百名护士、药师、技师。在旧中国这些人分布在全东北,许多医师都做了当地医院的院长或主任。‘九一八’以后,有不少同学流亡到关内和全国各地。其中少数先知先觉在抗日战争期间参加了新四军的医务工作,作出应有贡献,如王聿先、宫乃泉、崔义田、齐仲桓等同志;另有一部分人参加了医疗教学科研公职,如张查理在中央大学任解剖学教授,后来任兰州中央医院院长。”

吴先生在回忆录中还记述了几位与他关系密切的几位同学:

  1. 吴执中,吴英恺先生的长兄,1931年毕业于沈阳小河沿医科大学。毕业后先在北京协和医院进修,后留学英国,获英国皇家内科学院院士,1935年回国任协和医院校医,1937年转任湖南湘雅医院教授兼教育长。解放后任沈阳医科大学教授兼教育长。“文革”期间备受折磨,在湖南钨矿劳动期间身患癌症而不敢声张,病情严重时才回京就医,先后做了五次手术,于1980年去世。

  2. 刘仲明1912年考入沈阳小河沿医大第一班,1917年毕业。毕业后专攻肺结核科,曾留学英国、丹麦等国。二十年后期,他在沈盛京施医院建立肺结核科,是我国防治肺结核病的先驱者之一。吴英恺先生说:“我在1927年入小河沿医学时,他是肺结核科及组织学教授,后来兼任施医院院长。……1935年他曾以‘反满抗日’的罪名,为日本宪兵队逮捕入狱,倍受酷刑三个月,他坚贞不屈,抵住了敌人的威胁和利诱。”解放后,他任沈阳市结核病医院的院长。1982年辽宁省和沈阳市及中国医大的党政领导,举办活动庆祝他九十寿辰和医疗教职工育事业65周年。1986年逝世,享年93岁。

  3. 张查理,沈阳小河沿医大第二斑,1919年毕业。张查理在学术上热中革新,追求上进。他从英国引进了骨髓炎的奥尔疗法,从协和医院学来了三叉神经痛做开颅手术,著有《外科解剖学》。在沈阳时曾被日本宪兵队逮捕,抗日战争时任兰州中央医院院长。解放后,曾任西北军政委员会卫生部副部长,后调任中央卫生部医学教育委员会秘书长,编写了《医学教育问题》专著。1957年错划为右派,受到沉重打击,从此销声匿迹,1976年逝世。

  4. 许殿乙,1927年考入小河沿医大,1933年毕业。与吴英恺先生为同班同学。抗日战争时期,许殿乙在南京中央医外科,后医院迁到贵阳,这时许殿乙还兼任湘雅医院的教学工作,工作十分繁重和辛苦。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央医院迁回南京,许殿乙任外科主任。全国解放后,许殿乙先后调天津、长春、北京工作。1954年,许殿乙、吴英恺、陈景云、赵连壁在总后和东北军区卫生部领导下,在辽阳201医院,组建战伤外科医疗研究组,收治了1000多晚期战伤伤员,经过手术和康复治疗,使他恢复了健康。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医院成立后,许殿乙调任外科主任。多年来他为军队外科医疗、科研和人才培养,做出了重要贡献。晚年受心血管和癌症双重折磨,于1984年逝世。

  5. 宫乃泉,1929年考入小河沿医大 。解放后,调北京,任总后卫生部的副部长。1954年,我们几个外科医生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在宫乃泉直接组织领导下,组建辽阳201医院外科治疗研究组,在十个月的时间内,为1000多重伤员恢复了健康,并培训了80多位军队外科医务人员。在此以后,协助和医胸外科主任吴英恺及协和医院胸内外科的医生们深感成立一个胸部专医院的需要。这个意向和建议被宫乃泉得知后,经过协商,总后卫生部立即决定,将西郊黑山户一部队结核疗养院改组为解放军胸科医院。然后从协和医院、军队医科大学、各军区总医院抽调人力、设备,组建了手术室和门诊部,成为了我国第一个胸部专科医院。

    本文主要参考吴英恺《医务生活六十年》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71609-1432155.html

上一篇:对甲金文几个古字的解释
下一篇:一句话和一张照片
收藏 IP: 111.193.206.*| 热度|

5 郑永军 杨正瓴 张晓良 尤明庆 孙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1 19:12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