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于版权著作《心灵的结构》,转载请联系本人。
第一章 心灵的结构与动力来源
1.3心灵结构发展模型的提出
进一步的,作者对于武志红老师提出的“自我的四个层次”做出补充与扩展,提出了“心灵结构发展模型”,见图1-5。我们探究了内聚性自我发展的两条典型路径,路径1对应了受到“合格”养育个体的内聚性自我发展路径。路径2对应了“不合格”养育个体的内聚性自我发展路径。在发展过程中,个体可能经历虚弱自体、虚体自恋、头脑自我、内聚性自我各自主导的阶段,从而呈现出不同的心灵结构状态。
图1-5:自我发展历程逻辑图
1.3.1心灵结构发展的路径1
从图1-5可知,“路径1”是一条理想顺利的发展路径:
(1)内聚性自我的萌芽期 Ⅰ
在0-6岁的孩童时期,父母的爱与“合格”养育形成了幼儿“合格”的内聚性自我的雏形;“合格”的内聚性自我雏形是儿童在合格的抚养下、受到原始母爱灌注及父爱影响后,从孤独的一元世界,再到二元世界与三元世界初步构建而成:是一种“我认为我是好的、我的存在是受到世界接纳的、我能生长创造、能够爱与被爱”的感觉。内聚性自我滋生于“实体自恋”的萌芽,形成了一个小小的雏形核心,实体自恋只能来源于爱与关系。内聚核心雏形非常的脆弱不稳定,它的能力有限,也无法控制虚体自恋与攻击性。即使是养育良好的儿童也容易在较大挫折下崩溃,而养育不良、未达到“合格”内聚性自我雏形的儿童,更加脆弱敏感。这些养育不良的儿童在长大成年后,由于内聚性自我先天不足、发育不良,即使后续发展了较好的头脑自我,仍很容易在较小或意想不到的挫折或压力面前突然崩溃。
总而言之,是否形成了“合格”的内聚性自我雏形,决定了孩子后续生命走向“路径1”的“好命运”还是“路径2”的“坎坷命运”。
图1-5 家庭容器向个人容器提供养料
图1-6 在容器包容下“刚刚好的挫折”对应的成长曲线
(2)内聚性自我与头脑自我的协调生长期
在良好家庭容器的呵护及“刚刚好的挫折”的外部环境下,挫折与自我容器正反馈的增长。过程是“挫折→家庭容器与自我容器对挫折的消纳→行动克服挫折→自我觉知与总结→(实体自恋的增长)自我容器的增长→更大的挫折”,见图1-5、图1-6所示,这个过程也是内聚性自我与头脑自我缠绕增长、相互加强、相互促进的正反馈发展状态。
(3)内聚性自我的成熟期
多数孩子在成年后(少数在成年以前),随着内聚性自我与头脑自我都增长到相当强壮的程度,而经历的“挫折”与“实践程度”越来越大,使内聚性自我不断增强,并臻于成熟。当然,这个过程并没有一个清晰界限,如果非要划一个界限,就是可以承受“足够大”的挫折,比如面对失恋、失业、甚至失去亲人等,而能够自我疗愈并走出来。
案例:成熟的“小大人”
新一年的小学刚开学,就有学生迟到,老师抓狂的对几个迟到的学生说:第一天就迟到,你到后面罚站去。一位6岁女孩看着老师的眼睛说道:“老师,请您先整理好您的情绪,再来和我们沟通。”其他小朋友不可置信的看着女孩,老师也同样陷入震惊。我们常发现有些小孩具有超出年龄的成熟,
1.3.2心灵结构发展的路径2
从图1-5可知,“路径2”是一条坎坷曲折的发展路径:
(1)内聚性自我萌芽期Ⅱ
与路径1一致,个人都经历内聚性自我的萌芽期,但却走向两种不同的结果,如前文所说,是否形成了“合格”的内聚性自我雏形,是决定孩子后续生命走向“路径1”还是“路径2”的决定性因素。在“不合格”养育下的孩子会走向坎坷的“路径2”,这些孩子后续若要到达强大的内聚性自我状态,需要历经坎坷,几度浮沉,而大多数人历经一生滞留在路径2的某个中间过程中,无法达到强大的内聚性自我状态。路径2是本书主要讨论的内容,这条路径包含了人群的大多数。
当“我”处于“一元世界”的状态:最极端的情况是,若“我”没有得到任何的原始母爱灌注,如在出生后被抛弃,缺乏母亲的照顾,那么“我”将会长期的停留在孤独一元世界,“我”无法认同自己是好的,最基本的实体自恋核心难以形成,于是会走向病态全能自恋、人格障碍、严重的精神分裂甚至是死亡。如德皇腓特烈二世的婴儿试验[14],50个婴儿在物资满足,但不予任何爱与交流的环境下,一年内全部死亡。稍好一些的情况是,有给予婴儿照顾、但母亲对婴儿的憎恨与爱意共存,虽然有养育、但没有达到“合格”的养育与母爱灌注,使婴儿无法进入“合格”的二元关系的建立,而大部分自我仍然陷在孤独的一元世界中,无助独立的面对这个世界的随时将“我”毁灭的恐惧。部分孩子后期由于受到外部的善意启蒙与刺激,慢慢转而构建头脑自我,转向“头脑妈妈”[8]对虚弱自我的保护;而部分个体则继续在孤独的一元世界中,陷于怀疑与矛盾而无法聚合,即“我不知我是否是好的、世界不接纳我的存在、我无法生长、创造,我无法感受到爱与被爱”、以及病态的“我是世界的一切,我是我世界的神”,而割断了与外界的大部分联系,因此感觉不到人生意义、失去了生命动力,成为社会的边缘群体。
案例 对周边的一切人充满敌意
我们经常看到集体中有个“特别讨厌”的人,这个人经常一开口讲话就会充满敌意、只关注自己,每每做事也会让大家感觉到不舒服,从而遭到集体的讨厌与打击。这种情况一般会持续下去,贯穿这个人的一生。一般的,这个人对外的敌意来自于极度的不安全感,即“二元世界”与“三元世界”没有合格的形成,大部分的自体还处于“一元世界”中,于是就会将“我”之外的世界都视为敌人。
案例 尴尬的犯错者
“特别讨厌”人的另外一种情况是,这是一个经常不沟通、做错事、又逃避不承担责任的人。比如一个人在饭桌上自顾自的探身去拿水壶,而不小心把水泼了他人一身,然后便是手忙脚乱的帮人擦水,实际上他可以让边上的人帮忙拿一下,而他羞于开口。
当“我”处于“二元世界”的状态:一种情况单亲家庭常出现,“父亲缺席”的情况较典型,即母亲给予了婴儿合格的母爱灌注,满足温尼科特[15]提出的“足够好的妈妈”,但缺乏父亲或类似与父亲的角色,婴儿与母亲形成了病态的共生状态(婴儿与母亲的共生状态在半岁到1岁前是合理的,反之即是病态的),而婴儿与母亲的病态共生状态会使得婴儿后续难以与共生状态外的其他人建立深度关系;另一种较普遍的情况是成年父母亲退行依赖子女的情况(一般是离异或父亲母亲一方去世、父母亲依赖子女),与子女重新组成病态、粘稠的共生关系。
案例 《魔童哪吒》:走出全能自恋的魔童哪吒[16]
哪吒由混元珠所生,在出生时即已对世界恶意满满,这种情况类似一个被良好家庭收养的孤儿院长大的、早早失去父母、养育不良的暴躁小孩。李靖夫妇给予哪吒良好的养育,他们把爱灌注给了哪吒,全能自恋的魔王混元珠也被这份爱所接纳与容纳,构建了二元世界与三元世界,并在最后天雷到来之时牺牲自己救下他人。
(2)头脑自我增长期
随着受到教育以及各种知识的摄入、社会实践信息交互,头脑自我迅速发展,虚弱自我也需要寻求“头脑妈妈”的庇佑。对比之下,“路径2”的内聚性自我的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只有极少数养育良好的家庭实现了“路径1”头脑自我与内聚性自我同步发展的良性过程)
我国近些年强大的基础教育投入大幅提升了国民的受教育水平,给予了孩子们发展“科学性”头脑自我的机会。对比之下,受教育较差的国家以上条件差的较多,如文盲率更高的东南亚、南亚、非洲各国。学校中一些边缘化、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他们既缺乏良好环境与动力目标,也缺乏学习方法,这使得他们的头脑自我也难以增长;一些学生在开始也想好好学习,但由于基础较差、学习不得法,在个人多次努力挣扎后,仍屡屡碰壁,无法得到环境肯定,从而丧失了动力,从而陷入了头脑自我与内聚性自我的增长停滞。
(3)头脑自我成熟期
随着学习知识的体系化,对单个或多个学科门类知识有较系统的学习,形成了独立的社会生存能力,这时头脑自我通过了实践,能够辩证自我世界与世界本质的力量强弱,在进行一系列的社会实践并能够总结提炼出相关的经验,以及认可社会的公序良俗与熟练掌握社会主要规则,能够完全控制与压制“钱、权、名、利”等虚体自恋、性与攻击性。虚弱自我得到了“头脑妈妈的庇佑”,发展滋养出一定的实体自恋,从而发展出了自我觉知。根据心灵结构发展模型,绝大多数人一生都将处于头脑自我的增长期,而难以达到头脑自我的成熟期。
(4)内聚性自我成长期
内聚性自我的成长主要来源于在“我是好的、世界是容纳与接受我”的基础上发展起来,并通过“自我觉知”,对自我世界及外部关系中的善与恶进行体会与省察,王阳明说“知善知恶是良知、唯善去恶是格物”。在“路径1”的孩童时期,父母的爱形成容器,鼓励孩子探索、面对以及克服外部“刚刚好的挫折”,反过来加强了孩子“我是好的”的感觉,从而不断增长了内聚性自我。容器与挫折这两个因素在路径1形成内聚性自我的过程中都不可或缺,以下即是一个具有容器,但缺乏挫折的案例:
案例 强大容器下的失败培养代表-郭芙[17]
郭靖黄蓉夫妇养出了郭芙这样美貌动人,但肤浅骄横、狂妄无知的女儿,主要原因在于家庭的宠溺,郭靖黄蓉虽相爱,但他们提供的环境郭芙被“保护”的太好了,虽然有了“合格”的内聚性自我雏形,但没有给予受到“刚刚好”挫折的历练,因而缺乏责任。类似于林平之,她既没有磨练出好的武功,也没有强大坚韧的内心,仍陷在全能自恋中,把对大武小武“呼来喝去”的关系模式搬到与社会人打交道的场景中,对社会规则、力量大小的认识也是扭曲的,她居然认为自己不管是武功、见识还是领导能力,都是“十分厉害的”,所以事事处处不合时宜,讨人嫌恶。
案例 一个剥离责任的小孩
多子女家庭里,中间的、或者最小的小孩常被剥离责任,在被同时忽视爱与责任,这个小孩于是就会成长的自私自利、麻木不仁,而如果有溺爱、但又剥离责任,这个小孩便成长为自我中心、肤浅骄横。
然而在路径2,若一个人成年后内聚性自我虚弱,头脑自我也未达到较成熟状态但基本固化了,以及虚体自恋的存在,内部心灵系统成形,外部压力等干扰因素增加,会使得自我觉知变得愈加困难,此时要发展出内聚性自我变得非常困难,与路径1孩童时代“合格”内聚性自我雏形的形成条件对比,此时形成“合格内聚性自我雏形”的困难程度(门槛)大大提高。
此时,我们似乎窥见有两种积极方法可以使得一个自我虚弱成人的内聚性自我成长:① 投入一段深度关系中,深度关系可以提供容器作用,让内聚性自我的实体自恋部分变得强大起来,使虚弱自体被疗愈,这可以是遇见爱人、亲密有益的朋友或赏识的领导,比如说《士兵突击》中的许三多遇到了班长史今;也可以是一个合适包容的平台,比如说一家好的企业或是一个充满机会的组织。② 自我觉知-选择与实践:可以使内聚性自我在“头脑自我”的范畴中扩展,并且让更多的“潜意识”被照亮与意识化;通过选择、选择与实践形成的正反馈,内聚性自我连接了真实世界,受到了世界本质的滋养,从而变得强大,在这个过程中,内聚性自我还会吸收掉一部分虚体自恋与攻击性。
案例 某世界500强博士管培生计划--好平台与博士们的共同成长
2013年,某世界500强博士管培生计划,董事长认为人才是公司发展的基石,于是开始了这“一把手”的人力资源工程,给初入社会的博士们提供了很高的待遇,也倾注了大量心血。在高峰时公司拥有上千位博士,公司设计了“培训-赋能-提升-总结-培训”闭环培养机制,并允许、鼓励博士们试错,通过“未来领袖”集训、高管亲自带教、赋能实操等方式,约50%的博士在进入公司2-3年内走上了项目总经理的岗位,几十位博士成为了区域总、片区总,乃至集团副总裁。在平台巨大容器的包容下,博士们的事业与自信心得到了快速成长,公司也获得了中坚力量,人才与平台形成良好互动,相互促进、快速成长。
两种特殊情况的对比讨论
以下有两种情况会导致一个看起来“物质条件较好”的孩子处于低内聚性自我状态中:
第一种情况父母相爱,小孩获得了“合格”的初始养育,在物质方面可以满足孩子,有幸福的童年,但父母对其过于宠爱,而一直将孩子当做小宝宝来照顾,遇到任何事父母都出面给予解决,而没有给予孩子“刚刚好的挫折”,让孩子避免了责任,但其内聚性自我一直没有得到成长,即出现了“慈母多败儿”“温室娇花”的现象,具体案例有郭芙、杨康。
第二种情况则是不负责任的父母对孩子的放纵(如沉迷于赌博、吸毒、家暴或者是忙于赚钱的父母),虽然满足了小孩的物质需求,但缺乏责任心与爱,对孩子也缺乏教育、交流与足够的情感支持。家暴的家庭孩子的脆弱内聚性自我即使形成,也会在一次次的家暴中被狠狠击碎。
以上第一种情况小孩“合格”的初始内聚性自我雏形虽然形成,但一直没有获得增长,仍然保持一个低内聚性自我的状态,从而错过了进入“路径1”的时机,此时小孩要么天真的厉害,要么娇蛮任性;第二种情况则是虽然小孩的物质环境很好,但小孩的“合格”内聚性自我雏形始终没有形成,从而走上了艰难坎坷的“路径2”。
案例 杨康之死[18]
杨康是杨铁心与包惜弱之子,养父完颜洪烈设计杀害杨铁心,强夺包惜弱,在完颜洪烈内心,仅有控制与欲望,而非爱,他把包惜弱当做一只金丝雀圈养了起来;完颜对杨康,则是作为拿捏包惜弱的工具,宠溺万般,任其索取。包惜弱被强抢后已心死,绝地无望,虚弱不堪,若非有杨康这个遗腹子在,她早已自杀,但这份虚弱的爱,无法令杨康建立“合格”的内聚性自我雏形。所以杨康看似强大无情、实则虚弱不堪,所谓“外强中干”是也。因此他很难与他人建立真正意义上的亲密关系,他与穆念慈的关系只是他的色欲与占有欲:
金庸先生写道:“杨康初时并没有把穆念慈放在心上,后来见她对己一往情深,不禁感动,而此女又美貌逾恒,数次交往,遂结婚姻之约,杨康数次欲求肌肤之亲,均为所拒,不由得爱意更增。”杨康先是因色起义,而后求而不得,而非真爱。相比穆念慈,杨康更加在意荣华富贵:在得知自己身世后,杨康仍追随仇人完颜,并欲继承其王位,因此他设下了一系列的计谋挑起武林纷争、祸害大宋,为金国入侵大宋创造有利条件。在这个过程中,杨康先后杀死欧阳克,拜入欧阳锋门下为徒,联手欧阳锋杀死郭靖的五位师父,在铁枪庙中被黄蓉拆穿真相后欲杀之灭口,掌击黄蓉软猬甲上,被遗留在刺尖上的剧毒刺破手掌,中毒身亡。
案例 《新警察故事》-家暴与宠溺[19]
阿祖的父亲是高级警司,母亲是地产大亨,家庭有钱有势,母亲很宠溺他,要什么就给什么,但在情感上几乎没有给予支持;而父亲则相信棍棒教育,对他要求苛刻,即使犯了小小错误就暴打,阿祖对父亲极为憎恨,对母亲也没有感情,由此走上了犯罪道路,在犯罪过程中,他态度冷漠的枪杀了受伤的女友和想要退出自首的朋友,仿佛女友与朋友不是人,而只是两件无关紧要的物品。在最后时刻,阿祖与警察对峙,父亲赶到现场,仍大骂阿祖是废物、蠢材,把他的脸丢尽了。阿祖听闻仰头大笑,死意已决,将空枪对准父亲,被飞虎队击杀。
这场戏生动演绎了家庭的类似故事。父母对孩子缺乏足够的支持与关注,一味的使用暴力,孩子的内聚性自我无法真实形成、形成后难以进一步发育成长或甚至萌芽被暴力狠狠击碎,从而在成人后仍处于很低的内聚性自我水平。
案例 浪子回头
一些人在经历了重大损失或亲人离世后,幡然醒悟,重新开始了自我整合与成长,这便是“浪子回头”。
(5)内聚性自我成熟期
随着个人经历的增长、自我觉知的扩大,使得内聚性自我在关系中发展、扩大,以及对虚体自恋及虚体自恋产生攻击性的吸收,内聚性自我转化了大部分的虚体自恋、性与攻击性,即强大的内聚性自我已将大部分的虚体自恋转化为实体自恋、能够用关系与爱化解与转化“性”,以及将攻击性收放自如,从而将自恋、性与攻击性完全转化为生命的动力。
(6)可能变化:内聚性自我的无限扩大期
分为两种情况:
A、“老当益壮”型:内聚性自我扩大,且实体自恋也逐步扩大,内心被照亮,虚体自恋消散,觉知宽广而动力十足,如巴菲特和芒格老爷子、得道高僧。
B、“动力消散”型,这种情况凤毛麟角或者持续时间很短的状态:内聚性自我扩大及与世界全然连接、融为一体,虚体自恋完全被转化为实体自恋,但由于整体的实体自恋持续在缩减,生命的动力持续在衰弱,呈现出一种觉知宽广但无欲无求的状态,这种状态可能出现在一个衰老的高级政治家身上,或者金庸小说中的“天聋地哑”,抑或是知道自己即将垂死的大人物身上;
(7)内聚性自我退行的情况
内聚性自我在遭受到极其重大的打击后,仍可能被击碎,发生退行,成为自我虚弱型、头脑自我型或自恋溢出型,甚至从丰盛的三元世界退行成为神经症、人格障碍、甚至精神病的状态中。
内聚性自我以及头脑自我都发展成熟后,重大打击将白色生命力转化为黑色生命力,这个过程大致是内聚性自我中的实体自恋与爱被外力击碎,从而变得七零八落,为了维持相对完整的自我,他们一心想要找回“爱”,爱于是转化成为了恨,并且用“恨”把内聚性自我勉强的粘结起来,由此一些“转折型”的“恶人”出现,比如为爱人被杀的复仇者,这些人失去了全部或者大部分的爱、关系与情感,但仍然具有清晰的思维与头脑、为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坚韧精神,在大仇得报后,恨意消失,如果没有新的亲密关系建立,没有新的爱注入,那么这个人就会像被抽走了灵魂一样,生志不存。
在所有的阶段,由于外部力量的冲击,退行都有可能发生,一个内聚性自我虚弱的人更容易被击溃,发生暂时性或长期性的退行。
图1-7 自我发展的主要阶段图解
(自我发展主要阶段模型的图示说明:①实体自恋增长、内聚性自我的增长,虚体自恋会渐渐被转化吸收;②在外部欲望刺激下,虚体自恋可能会迅速增长;③内聚性自我是以三元世界为核心的实体自恋与自我觉知、基础逻辑缠绕增长的结果)
参考文献
[14] 查理-哈斯金斯 十二世纪文艺复兴[M]上海三联书店 2008
[15] 唐纳德·温尼科特 持抱和解释:一则精神分析片段[M]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6
[16] 杨宇 魔童哪吒[DB/OL]电影 中国2019
[17] 金庸 神雕侠侣[M]广州出版社 2008
[18] 金庸 射雕英雄传[M]广州出版社 2008
[19] 陈木胜 新警察故事[DB/OL]电影 中国2004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陈齐风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61811-1487042.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