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ZC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CZC

博文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

已有 4849 次阅读 2017-6-19 08:23 |个人分类:临床指南和病例解析|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中国, style, color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中国专家共识(2017年版)

一、概述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sseminated intravascular coagulationDIC)是在许多疾病基础上,致病因素损伤微血管体系,导致凝血活化,全身微血管血栓形成、凝血因子大量消耗并继发纤溶亢进,引起以出血及微循环衰竭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在 DIC 生发展的过程中涉及到凝血、抗凝、纤溶等多个系统,临床表现也多样化,容易与其他引起出凝血异常疾病相混淆,因此 DIC的诊断仍然是一项需要丰富专业经验和具有挑战性的工作。
二、临床表现
DIC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众多疾病复杂病理过程中的中间环节,其主要基础疾病或诱因包括:严重感染、恶性肿瘤、病理产科、手术及外伤等。除原发疾病临床表现外,尚有 DIC各期的临床特点,故临床表现复杂且差异很大。DIC早期高凝状态期,可能无临床症状或轻微症状,也可表现血栓栓塞、休克;消耗性低凝期以广泛多部位出血为主要临床表现;继发性纤溶亢进:出血更加广泛且严重,难以控制的内脏出血;器衰竭期可表现肝肾功能衰竭,呼吸循环衰竭是导致患者死亡的常见原因。DIC 典型的临床表现如下:
1. 出血:自发性、多部位(皮肤、黏膜、伤口及穿刺部位)出血,严重者可危及生命。
2. 休克或微循环衰竭:休克不能用原发病解释,顽固不易纠正,早期即出现肾、肺、脑等器官功能不全。
3. 微血管栓塞:累及浅层皮肤、消化道黏膜微血管,根据受累器官差异可表现为:顽固性休克、呼吸衰竭、意识障碍、颅内高压、多器官功能衰竭。
4. 微血管病性溶血:较少发生,表现为进行性贫血、贫血程度与出血量不成比例,偶见皮肤、巩膜黄染。
三、实验室检查
DIC的实验室检查包括两方面:一是反映凝血因子消耗的证据,包括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激活的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浓度及血小板计数;二是反映纤溶系统活化的证据,包括纤维蛋白原/纤维蛋白降解产物(FDP)、 D-二聚体、血浆鱼精蛋白副凝固试验(3P试验)。此外,国外近年
来开展分子标志物用于 DIC早期诊断,发现部分标志物,如 TAT可有诊断意义,有望用于临床。

四、诊断
DIC诊断中,基础疾病和临床表现是两个很重要的部分,不可或缺,同时还需要结合实验室指标来综合评估,任何单一的常规实验诊断指标用于诊断 DIC的价值十分有限。国内早在 1986年就首次提出了 DIC 的诊断标准, 2012 年修订的《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在全国各家医疗机构广泛应用,推进了 DIC临床诊治水平的不断提高,但仍存在不能精确定量等缺陷。近年来欧美和日本专家相继制订出多指标的 DIC 积分诊断
系统,包括:国际血栓与止血协会标准(ISTH)、日本卫生福利部标准(JMHW)、日本急诊医学学会标准JAAM)。但是,这三个标准诊断的准确性和实用
性仍存在广泛争议。上述三大积分系统目前在国内临床使用较为混乱,尚无在中国人群对上述三大积分系统进行验证的研究数据。为进一步推进中DIC诊断的科学化、规范化,统一诊断标准,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血栓与止血学组于 2014年起通过多中心、大样本的回顾性与前瞻性研究,建立了中国弥散性血管内凝血诊断积分系统(Chinese DIC scoring systemCDSS(表 1),该系统突出了基础疾病和临床表现的重要性,强化动态监测原则,简单易行,易于推广,使得有关 DIC 诊断标准更加符合我国国情。此外, DIC是一个动态的病理过程,检测结果只反映这一过程的某一瞬间,利用该积分系统动态评分将更有利于DIC的诊断。

五、鉴别诊断
1. 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TTP): TTP 是一组以血小板血栓为主的微血管血栓出血综合征,其主要临床特征包括微血管病性溶血性贫血、血小板
减少、神经精神症状、发热和肾脏受累等。遗传性TTPADAMTS13基因突变导致酶活性降低或缺乏所致;特发性TTP因患者体内存在抗 ADAMTS13自身抗体(抑制物)而导致 ADAMTS13活性降低或缺乏;继发性 TTP 由感染、药物、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因素引发。

2. 溶血性尿毒症综合征(HUS): HUS是以微血管内溶血性贫血、血小板减少和急性肾功能衰竭为特征的综合征。病变主要局限于肾脏,主要病理改变为肾脏毛细血管内微血栓形成,少尿、无尿等尿毒症表现更为突出,多见于儿童与婴儿,发热与神经系统症状少见。HUS分为流行性(多数有血性腹泻的前驱症状)、散发性(常无腹泻)和继发性。实验室检查:尿中大量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管型、血红蛋白尿、含铁血黄素及尿胆素,肾功能损害严重;HUS患者血小板计数一般正常,血涂片破碎红细胞较少,血浆ADAMTS13活性无降低。
3. 原发性纤溶亢进:严重肝病、恶性肿瘤、感染、中暑、冻伤可引起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物(PAI活性减低,导致纤溶活性亢进、纤维蛋白原减少、其降解产物 FDP明显增加,引起临床广泛、严重出血,但无血栓栓塞和微循环衰竭表现。原发性纤溶亢进时无血管内凝血存在,无血小板消耗与激活,因此,血小板计数正常。由于不是继发性纤溶亢进,D-二聚体正常或轻度增高。
4. 严重肝病:多有肝病病史,黄疸、肝功能损害症状较为突出,血小板减少程度较轻、较少,凝血因活性(FC)正常或升高,纤溶亢进与微血管病性溶血表现少见,但需注意严重肝病合并 DIC情况。
5. 原发性抗磷脂综合征(APS):临床表现包括:血栓形成,习惯性流产,神经症状(脑卒中发作、癫痫、偏头痛、舞蹈症),肺高压症,皮肤表现(网状皮斑、下肢溃疡、皮肤坏死、肢端坏疽)等;实验室检查:抗磷脂抗体抗体(APA)阳性,抗心磷脂抗体ACA)阳性,狼疮抗凝物质(LA)阳性, BFP-STS关抗体假阳性, Coomb 试验阳性,血小板数减少及凝血时间延长。

指南目录

“腰椎间盘突出症的康复治疗”中国专家共识

2017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诊断和治疗指南

2017年GOLD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定义和诊断的全球策略解读

2017年最新克罗恩病治疗指南

2017年最新溃疡性结肠炎治疗指南

2017 ADA糖尿病视神经病变最新指南推荐

儿童及成人惊厥性癫痫持续状态(CSE)的治疗

中国急/慢性非特异性腰背痛诊疗专家共识

中国帕金森病的诊断标准(2016版)

中国血管性认知障碍诊疗指导规范

2016年中国偏头痛防治指南

阿尔茨海默病诊疗指南

关于肥厚型心肌病诊断和猝死防治建议

心房颤动诊疗指南

2016 ESC 和 AHA/AHA/HFSA慢性心力衰竭新指南解读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61795-1061645.html

上一篇:rTMS治疗抑郁症的临床应用共识
下一篇:髋关节疼痛和髋关节骨性关节炎实践指南
收藏 IP: 14.204.86.*| 热度|

0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6 11:43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