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卫
教育部推荐的2012年度国家最高科技奖(浙大、同济)
2012-2-18 11:50
阅读:4984

教育部拟推荐2012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项目公示
来源: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发布时间: 2012-02-16    
 
  按照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工作办公室的要求,从即日至2012年2月23日进行公示。如对拟推荐项目存有疑义,请通过以下联系方式向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实名反映。

  电话:010-82502751、62514679 传真:010-62514679

  通讯地址:北京市海淀区中关村大街35号

  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成果专利处(100080)

二〇一二年二月十六日
 

 

73

微敏化绿色工业炸药

技术发明奖

南京理工大学

刘祖亮

74

全有机溶剂中化学-酶法高效制备手性菊酯关键技术及产业化

技术发明奖

浙江大学

杨立荣

75

汪槱生

最高奖

浙江大学

76

孙钧

最高奖

同济大学

77

弥克&峤哈尼&拉米(Mikko juhani lammi)

国际合作奖

东芬兰大学(国内合作方:西安交通大学)

78

何赛灵

国际合作奖

瑞典皇家工学院(国内合作方:浙江大学)

 


 

#
  汪槱生(1928.8.27-)。电力电子技术专家。浙江省杭州市人。1950年毕业于浙江大学。浙江大学教授。
  1958年参加了国际上首创的电机双水内冷技术。1970年研制成功我国第一台1KHZ100KW晶闸管中频感应加热电源。1975年研制成功改良型中频电源。1987年研制成功当时我国自制的容量最大的(1500KW)中频电源。1988年研制成功250KW/8KHZ简单并联逆变中频电源。1991年后又研制成功模块控制的中频电源。领导开发了400HZ~8KHZ、100KW~1500KW中频电源系列,并亲临推广应用于熔炼、热加工、热处理等行业。
  1994年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汪槱生,著名的电力电子及控制设备专家。1958年作为主要成员之一参加了双水内冷电机的研究,获国家发明一等奖和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970年初研制成功中国第一台大功率晶闸管并联逆变式中频感应加热电源,为中国中频感应加热电源及其应用做出了巨大贡献。1972年创建了中国第一个电力电子专业,培养了大量优秀人才。获得中国科学大会奖、国家教委优秀科技成果等多项奖项。至今仍勤奋工作在科研一线,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勇于开拓的精神和无私奉献的高尚品德,为中国工程技术界树立了榜样,是人们学习的楷模。


孙钧 院士
  男,1949年上海交通大学毕业,获土木工程工学士学位。1954~56年间随前苏联专家И.Д.斯尼特柯修毕副博士课程并写作学位论文。现任同济大学岩土工程研究所教授、校务委员、名誉系主任,注册土木工程师(岩土), 1991年选任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社会兼职主要有:全国博士后管委会专家委员会土建组召集人、国内若干知名大学和国外一些研究机构的客座教授、研究员,国内多项重大工程的技术顾问,上海市普陀区科协主席。历任同济大学地下工程系、结构工程系主任、教务处长、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际岩石力学学会副主席暨中国国家小组主席、中国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理事长、中国土木工程学会副理事长,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学科评议组召集人、长江三峡工程技术委员会专家组成员。

  长期从事岩土力学、隧道与地下工程学科的教学与科学研究,开拓并建立了新的学科分支——地下结构工程力学(1962)。在岩土材料流变力学、地下结构粘弹塑性理论、城市环境土工学和软科学理论与方法在岩土力学与工程中的应用等方面有相当造诣。自上世纪80年代初起,承担并完成国家重点科技攻关、自然科学重大、重点和面上基金近20项,以及负责国家重大工程建设项目的工程研究40余项,成果应用于生产实际,取得了巨大的技术、经济效益。撰作学术论文200余篇并专著8部。曾先后获国家和省部级各种奖励15项。我国首批博士研究生导师和国家首批重点学科学术负责人。1960年起,在同济大学主持兴办了国内外第一所“隧道与地下建筑工程”专业。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张卫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6153-53872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