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n60435659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mn604356598

博文

《群居的艺术》与《私人生活的变革》

已有 3432 次阅读 2017-12-5 21:49 |个人分类:生活|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一)

熟人社会最早是费孝通先生提出的一个社会学概念。在差序格局里面,传统国人与他人通过熟人关系联系起来,构成一张张关系网,我们想突破这层关系网是困难重重。在《乡土中国》里面,费先生还指出在未来成熟的社会里,形成的是契约社会,因为法制健全、信用成熟,熟人社会将转变成人情冷漠,这也将成为社会关系的常态。

图片


在我生活的所有城市里,我最喜欢的是北京,最可爱的是北京老大爷们。时常走在大街上,我都能看到北京老大爷、大妈在向别人嘘寒问暖或抱打不平。愿意替别人着想的行为,让我总觉得在偌大的北京城里给人无限的温暖。有时候可能就是这么一小细节的帮助,可以给受助者省去很多的麻烦。我在其它城市里面却很少这样的景象。除去与他人关系如何以待,我时常也会思考一个问题——现代城市里面的爱情是如何相处的?针对这个问题的答案,我到目前为止也始终找寻不到。

前两天,一个朋友因为有事,说请大家吃饭,并早早提前了一个星期告知大家。朋友是高中同学,在深圳这样的高中同学还有好几个,大家散布在深圳的东南西北,差不多每个月能聚上一次。每次聚会的心态都是觉得非常珍惜这份十几年的友情,大家都本着一个都不能少的原则,能凑到一起就尽量参加。

他跟我说的时候,我这边因为有自己的安排,不能参加。加之其中还有一位朋友的时间匀称不出来。所以,这次聚餐也就推到了下一个星期天中午。我这边也答应了下来。在中间过程,有一天说改到星期六晚上八点大家聚一起。我说没有问题。但过了不到几分钟,我自己发现星期六晚上有一个聚餐,便赶紧回复说,我这边只能晚到。请客的这位朋友说那大家就调整到星期天中午一起聚餐,大家当时并没有提出异议。

等到了星期六,请客的朋友问大家都没有问题吧。突然其中有一位说不来了,指责大家随意调动时间。最后,这次聚餐没有办成,然后也指责了我。

这样的情况早在今年的上半年,我想感谢大家在我来深圳的一年里的帮助,然后请大伙吃个饭。可是等到想安排时间的时候,这样那样的情况总是会层出不穷。最后心生疲惫与怠意。

有一位朋友跟我说,饭谁都吃得起,能来就是因为感情,大家也照顾面子,如果实在来不了,也属正常。因为每个人有自己的生活,时间上的不匀称、交通方便不方便都有很多因素在里面,也情有可原,包括朋友远近亲疏关系也是同样的道理。这么一说,心里便觉得是,纠结的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不管是在生活、工作中,人情关系都是需要从对方的角度去考虑,即使如朋友关系是否能够维持,自己的心态都需要放宽一些。

(二)

因为这次的聚餐,我又想起了心中一直在向自己提问的问题——在城市里,人与人的关系该如何维持?

我来深圳一年半有余,对于从学生转变到工作、从科研院校转到市场的角色变化还非常缓慢。很多朋友开玩笑说我,你做事做法还显得太不成熟,像个学生。《私人生活的变革》与《群居的艺术》是我于上半年购买的新书。当时购买的原因也就是想从大的格局来了解整个社会里个人生活的变迁以及想了解如何更好地参与社会群体公共领域的生活。

作者阎云翔在《私人生活的变革》里以他自己在东北一个农村里的亲身体验,并用他旁观者的身份来观察乡村发展的情境。他涉及到的主题是从新中国成立以来到经80年代市场变革过程中,在私人空间生活里的变革,包括爱情、婚姻、家庭以及分割财产、赡养老人、生育子女等各个方面。农村在这几十年间,我们可以看得到的是以往传统的大家族也逐渐开始向以夫妻二人小家庭关系过渡,同时女性在这过程中由于承担更多的家庭责任而地位不断得到上升。不过,作者最后忧虑的是我们个人主义的膨胀以及孝道的沦落,在相对贫穷落后的农村,这必然带来两代人的痛苦和绝望。我不知道将来两代人如何和谐共处

图片

《群居的艺术》这本书还没有阅读完。但观感让我觉得,作者更多的是从现代我们大型群聚生活(城市)为出发点来考虑,当下人类社会在保持复杂性、多样性的前提下,提供个人自由的秩序状态如何得以维系,我们人类是如何来实现组织大规模的社会结构?

图片


我们人类本质上是群居动物。一旦把一个人脱离了群体,独自生活,不管是精神世界还是物质生存都非常困难。面对这个社会,我们需要群居,需要选择融入到由不同的个体组成的世界。人类该以何种方式在一起,个体的自由意志在这个群居里如何保持?在文中,第一部分说到的邓巴数,我印象非常深刻。牛津大学教授提出关于人际关系容量,大意是我们的社交圈个体能够认识、信任并且在感情上信赖的人数不会超过150个。他的理论被用在很多人力资源管理以及社交网络中,并不断外延。有人分析,我们能够精确交往深入的人数为20人左右。

随着网络社区的兴起,在移动互联网时代,我们能够拿起手机真正能够交心的有多少?我们需要在群居社会里,学会享受孤独。


 (三)

      《孤独六讲》购买这本书的原因在于,突然有一天感觉到自己在这座城市里面我很孤独。我需要一种方式去消解掉这样的心态。因此,我用“孤独”这个关键词进行了检索,然后选择了购买这本书。购买的理由,与我以往的情况是一样的,是希望自己能够通过阅读来让自己沉下心来。

图片

      《孤独六讲》的作者是一位台湾“美学大师”。他以美学家特有的思维和情感去切入到孤独这个话题,情欲孤独、语言孤独、革命孤独、思维孤独、伦理孤独以及暴力孤独六个方面进行阐述,融入了他个人的观念、文化反思,甚至是社会批判,更多的是想让读者自己去剖析自己对孤独的理解。

      孤独是一种美学,它无处不在。当我们拥有越多智慧的时候,孤独就更不可避免。每个人都感受过孤独感,然而每个人面对孤独的感受是不一样的。大部分人会选择了逃避,只有很少一部分才会去面对。特别是在市场经济冲击传统观念如此强烈的当今,人们的道德、价值、伦理观念都还在不断重构的当今,我们面临着复杂的社会关系,多样的生活、繁多的文化交织。个人生活不断得到变迁,群居的文化让人无所适从。这种孤独感会席卷而来。

      在这六种孤独里面,我将“语言孤独”排在最前面。这是因为,语言是表达情绪、内心最直接的方式。当语言不具有沟通性时,它是一个声音,承载着不同的内容,不同的思想。当我们需要通过语言这个桥梁去交流的时候,它所富含的内容都会随之也不断地去向对方扩散。当我们沟通顺利得时候,我们会形成一种互动的磁场,达到良性流通。而当我们沟通不顺利,这会是一场灾难。我们不能理解对方,语言便成为一个屏障。

      言不由衷、话不投机等等诸如此类的词语,让我们感受到最直接最简单的言语的孤独。在更多深层次的情欲、伦理、思维等等,我们只能自己去感受、去化解,渡人者自渡。

      每一篇文章需要一个总结。这个总结是,我们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随着人类个人生活的变迁,精神与物质的需求在不断的提高。每个人对待自己、对待他人以及对待整个社会的方式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不管是相互感情沟通,还是构建一个社会组织,需要的是一种相互、积极以及从对方角度考虑的立场出发。在这个过程中,自己如果与他人某些不一样,甚至冲突,学会自适应调整。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59347-1088370.html

上一篇:等风,等雨,也等你
收藏 IP: 113.110.224.*| 热度|

1 王洪吉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0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9 15:00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