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勇
如何给我们的科研补补钙
2011-12-7 13:26
阅读:4284
标签:科研, 如何

读了王老师的这篇博文《是否可以说中国科技界“整体缺钙”?》(王德华)很赞同,也想说两句自己的理解,首先关李院士抱怨年轻科研工作者“骨头软,只满足于做小事”,但这句话从本意上讲并没有错,现在年轻人(我自己也是)在博士毕业后往往会考虑一些相对容易完成的课题来完成上面的考核,争取早点评上职称,“站稳脚跟”。做的这些事往往都是小事,自己的心理也清楚这样并不是科研真正的目的,的确是缺钙的表现,我这两天也在反思自己。造成今天这样局面,我想深层次的原因来源于一下几个个方面,第一从事科学研究的人越来越多,随着国家扩招很多年轻人都走上了“科学研究”的道路,这在以往是不能想象的。我在大学时候做过八,九十年代的考研试题,即使是某某地方不知名院校的试题也是相当有难度了,现在985院校的考研试题也都不那么难了,简单说宽进了。随着很多学校大规模的找硕士生,而很多基础研究方向,比如数学,物理等也大量招人,而这些人当中(包括我自己)没法子进企业,将来都要靠发文章来吃饭,所以现在的科研队伍与过去相比,精英的比例少的多。其二,人才流失,这个大家都清楚,我们最好的年轻人只要英语过了都往国外跑。就我所知国外别的不说,基本上硕博连读,硕士期间往往不用发论文,考研也不需政治之类,打基础的时间很长。而我们硕士不发好论文,博士能上不能上也是个问题,硕士生发的论文自己得到多少训练,老师工作站多大比例也都不好说,但是读书和深入学习的时间被凑论文给压缩了确是事实。这里面并没有歧视和自卑的意思,只是先天准备不足应该也是事实。其三,全民科研“大跃进”,这个或许有人不同意,但我想多少有这种倾向,有些地方对普通SCI的奖励也已上万。但科学研究不是一个萝卜一个坑这么简单,也不是种瓜得瓜种豆得豆这样乐观,优秀的科研成果本省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能否得到好的科研成果是需要时间和多方面因素的支持的,所以每年多少高水平SCI这样的标准对很多人而言是不能保证完成的,浮躁之风由此产生,尤其是刚上路的年轻人危害甚大,正是吸取经验和营养的时候,以此为目的正是自己给自己拔苗助长。还有其他角度如,科研基金的申报,养家糊口的需要,学术团体相互比较等也都是老生长谈了。

 那么如何补钙呢,就像上面说的,第一,很多年轻人其实为了就业走上这条路,其本身能力有限,所以基础学科的本科扩招不可取,应逐年递减,只选拔最优秀的人才并给予好的待遇,争取能留一部分在国内,同时争取国外优秀青年海龟。第二,尽可能的对科研能力和水平较低的年轻人予以学术上的安置,各个学校应对其未来进行规划、给予建议或分流,使有潜力的安心科研,无能力的从事其他适合的研究或教学工作,而不是想法设法的凑文章,乱了秩序。第三,最重要,寄希望国富民强,如大学的成果能回报社会,减轻国家负担,或国家能增加老师收入,客观上减少教授与一般老师收入的巨大差距,使得学院不必年年评教授成为现实,让年青老师们有条件安心研究,潜心钻研也能吃上饭,大家都不着急上位,心态平和了,钙也就补上去了,当然这只是美好愿望。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金勇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43750-515846.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
推荐人: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