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xd428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txd428

博文

品读童庆炳的散文

已有 5396 次阅读 2011-10-16 22:07 |个人分类:文艺随笔|系统分类:人文社科| office, style, class, center, xml

谭旭东

 

    童庆炳先生是我国著名的文艺理论家,他在文学理论的建构的贡献是人所共知的,他也是一位文学教育家,担任北师大的资深教授,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学生。童先生也是一位很了不起的作家,他出版过两部长篇小说《生活之帆》和《淡紫色的霞光》,还出版过散文随笔集《甜日子,苦日子》,在《人民日报》和《人民文学》等有影响的报刊发表过不少散文、随笔和诗作。近几年,他在科学网开设博客,成为一个网络文化和网络文学的实践者。不过,因为他的理论名声很大,遮掩了他的创作,而且创作也的确只是他工作的很小一部分。去年以来,我多次登陆童先生的博客,比较全面地欣赏了他的散文、随笔,感觉他的散文、随笔的确是一个宏大的世界,包括了他的丰富的生活经验,也包含了他对文学、艺术、美学和世界的诸多思考。可以说,读他的散文、随笔,就是读他的人,读他的人生,读他的人格,读他的学术,读他的思想。

    童先生的文学创作始于他的导师黄药眠先生的鼓励,黄先生是现代时期就广有影响的文艺理论大家,也是著名的散文家,他说搞文学和美学理论的人不能只讲概念,还要有感性的创作体会,这样做理论研究才会有气色。童先生听从了黄药眠先生的教诲,一直坚持在教学研究之余,从事小说、诗歌和散文的写作,虽产量不多,但质地是一流的。按照题材内涵来划分,童先生的散文随笔大体分为六类:

一是回忆童年、故乡、亲人的散文。这些散文不多,但字字都真实于自己的生活体验,都融情于事,有的表达对童年的回忆、缅怀,有的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和热爱,有的表达对故乡的眷恋和游子的乡愁,有的是对成长脚步的勾画。其中,最有代表性的是《祖母的手》《母亲的故事》《再也尝不到母亲亲手做的那种味道》《柴路弯弯》《远山》《水是故乡甜》和《祖母·小溪·山路》等,这些散文情感特别真挚,即使回忆童年的苦难、贫困的生活,也充满着对生活的热爱,对亲人的怀念,对师友的敬重,而且这些情感的表达多借助感人肺腑的细节,有的还采用了白描的手法,把写人、记事、绘景与抒情有机结合,呈现出了抒情散文的独特的审美风格。如《祖母的手》,用深情的语言回忆了祖母用一双不平凡的手,支撑了苦难的日子,让一家人度过了艰辛的岁月,也使童年的童先生感受到了长者的慈恩与大爱。这篇散文用的是意象化的手法,“祖母的手是勤劳的手,是救苦救难的手!”“祖母的手是善良的手,是回春之手!”“祖母的手是美丽的手,是栽种生命的‘绿色’的手!”这三个诗一样的句子,串连了文章的内涵,也直接表达了童先生对祖母的深深感恩。

二是旅行与参观的散文,也可以说是行走散文吧。童先生有过访学阿尔巴尼亚、越南、韩国和游历欧洲诸国的经历,也经常被邀请到国内各地讲学,在讲学之余顺道游览了一些山水,这些旅途见闻都有很好的描述与书写。如新近的《守护文化之根:游法兰克福一点印象》《生活本应如此:瑞士见闻与感想》和《烂泥巴土地上建起的城市》等系列欧旅散文,还有之前的《汉城的枫叶》《游天柱山》《谁说华山只是险》《兰州印象》《莫高窟印象》和《黄河美石》等,这些散文写得随意,从容,冲淡,但富有哲学思辨色彩,也体现了一位学者对外部世界的洞察力,与一般的山水散文和旅游散文是不太一样的。如《兰州印象》,先是坦率地谈了自己对兰州的第一印象:丑陋,然后再来谈自己再次来兰州看到的新景象,并就兰州的人与物的优势进行了分析,展望了兰州发展的美好前景。文章最后的期待和希望也是情真意切,富有说服力的。如《守护文化之根》除了对法兰克福的歌剧院、罗马广场进行比较细致的描绘外,还对法兰克福这座城市的人文内涵进行了呈现,区区千字,却见文化的探询,历史的追问。现在报刊上常见的山水散文很多都是浮光掠影、蜻蜓点水的文字,而一些名家所写的旅游散文,无非就是把景观描绘一番,然后掺杂一点历史人文掌故,然后再表达一下赞叹之情,文化气息不浓,情感也不真切,给读者隔靴搔痒的感受。但童先生的行走散文,不但真切记录了所见所闻,还把切身感受以及所联想的美学的、文学的、文化的空间一一拓展开来,给人深邃的意境、开阔的胸襟。

    三是读书感想。童先生爱读书,是学富五车的大学问家,因此有很多读书的心得。他写的《熟读与深思》《读书与看图的区别》《生活体验与读书》《四种读书方法》和《众声喧哗的书斋》等,都是感想性文字,看起来很随意,有的在写作之初似乎是应景性的,但细读之后,会发现,这些作品里有童先生纯正的品格,高蹈的境界,有对人生的诸多真知灼见,对于当下年轻的读者来说,无疑都是富有教益与启发的。如《熟读与深思》,还有对年轻的语重心长的教诲与告诫;如《四种读书方法》,不但传达了读书的心得,还给读者阅读的窍门。做学问也好,写作也好,读书都是必须的前提;没有阅读的经验,尤其是经典阅读的心得和体会,是很难在学问和创作上有很好的发展的;读书是打底子,也是炼修养,育性情,优秀的学者和作家,都是爱读书之人,而且即便不做学者,不当作家,多读书,读好书,也是一个人培育现代品格和综合素养的一个重要途径。因此,童先生这些关于读书的随笔,就是我们的做人、做事,做学问,搞创作的指南性文字。

    四是教育随笔。童先生是文学理论大家,也是一位优秀的作家,同样也是一位了不起的教育家,他立足于本职工作,不但在专业教育上用心培育学生,还对中外教育的各种观念思潮有颇深研究,尤其是对中国教育的现状、未来,特别是对整个高等教育事业都抱有深厚的人文关怀。他的教育随笔大多是微观性的教育叙事,如《上课的感觉》就是从自身从教的经验出来,来触及教育的根性的。也有一些随笔比较理性,如《文科的意义》,就从学理的层面分析了文科与理科的互补互渗性,他说:“文科的意义在于它关注的问题深入到人的内心世界,深入到社会发展的内在机制,在于它要建设全面发展的人,在于它要规范社会的均衡的发展。因此,在大学建设具有深厚功力和蓬勃活力的文科,是一项刻不容缓的伟大事业。”我以为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珍贵的理论文献。而《教师的生命投入》以生动典型的人物,表达了自己对教师职业的看法以及对教师生命角色的定位。还有《允许学生质疑,亦此亦彼》《讲课:外部语言与内部语言的交叉》和《宽严相济》等,这些读起来亲切友好,品起来感人肺腑,也足见童先生对于教师职业的真挚之爱。

    五是学术随笔。童先生爱写学术随笔,他的很多学术论著也具有流丽通畅的文风。如《维纳斯的腰带》这部创作美学著作,文字就非常通透,有理论有实践,不但是学术佳构,也是创作经验之谈,很多从事文学创作的人都很喜欢。童先生的学术随笔很多都是关于文学、美学基本问题的论述,不过,他论述这些基本问题与基本范畴时,没有故作姿态,编那些高头讲章,而是娓娓道来,把文学与美学的问题与生动的生活经验与体会有机结合起来,从而使论点平和、中稳,问题探讨地深入而富有生机,给人审美的享受和生活的智慧。我很喜欢《学术规范》这一篇,它谈的是做学问的态度,论述了治学的要义,提出“治学的根本是要处理好才、学、识的关系。”《雏菊与雨果的遐想》这一篇也值得一提,童先生在自然的联系中,谈到了诗歌与哲学,思考了文学的本质问题。《太阳照样升起》也很棒,从对海明威小说的同名小说解读开始,探索到了文学与哲学的思考,提出了文学要富有哲学意味,哲理是文学作品的神经、骨髓和灵魂。

六是一些生活散文。这是童先生散文里极为感性也极有趣味的一类,读它们,能够比较具体地了解童先生的生活状况以及他的生活态度,这些散文与前面提到的追忆亲情、童年和故乡的散文一道,堪称性灵美文。如《梦萦魂绕四合院》以幽默风趣的语言记叙了刚参加工作时,和同事居住在四合院里的生活,展现了四合院里浓郁的邻居情谊,也从侧面表现了北京文化和平民生活的情趣。《潮白河放龟》讲述了这样一件事:学生陶东风从越南带回来一只小乌龟,送给小女儿做礼物,结果女儿不喜欢,于是就把它送给了童先生,童先生养了一段时间,还是把乌龟放到了潮白河里。散文在叙述这些故事时,表达了一种对动物生命的珍爱与呵护。还有《幸福今天属于谁》《闹元宵》《我与中国作协二三事》《现在的年轻人生活不容易》《甜日子,苦日子》和《人生七十感言》等,都从不同的生活层面,细腻地展示了童先生对生活的关怀,对人生的思考,给人诸多启示。

童先生还写了其他一些主题的散文和随笔,其美与意这里就不多陈述了,相信尊敬并欣赏童先生文字的人有更多的看法。我的总体感觉就是,童先生的散文、随笔继承了五四散文的审美性与性灵化特点,也有当代学者散文的大视野和大胸怀。童先生笔下的散文、随笔,都是心灵的音乐,都是思想的流水,都是一代知识分子良心的袒露。

在《甜日子,苦日子》那部散文随笔集的自序里,童先生说“散文是人的灵魂的微笑,一定要有真情实感。没有真情实感,灵魂就微笑不起来。随笔是人的心智的果实,则必须追求真知灼见。没有真知灼见,心智的果实就不会甜美。”在《脉动》的创刊词里,童先生说:“我们不要装腔作势的文学,不要弄虚作假的文学,不要瞒和骗的文学,不要玩弄文字游戏的文学,我们要有生命活力的文学。我们的文学应该有自己的体温,自己的脉动,自己的呼吸,自己的心跳,自己的喜怒哀乐,自己的悲欢离合,自己的情感,自己的理解。”这几句话,概括了童先生对文学的看法,也有他对散文、随笔艺术的思想的美学的界定。

童先生的散文与随笔,都是笔随心走,都是真体验的书写,真性情的流露,真感悟的表达,因为有了一份纯正的“真”,所以他的散文创作建构了一个美好而温暖的文字世界,让读者感受到了现代散文、随笔的真正胆魂与艺术魅力。

100144北京石景山区北方工业大学中文系)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41762-497590.html

上一篇:秋蝉
下一篇:钟爱时光
收藏 IP: 123.114.123.*| 热度|

2 肖明华 籍利平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3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4 06:1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