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天任
三位老师的发言——古生物所建所六十周年庆
2011-10-14 11:02
阅读:3532
标签:所庆, 发言, 古生物所

九月二十四日是古生物所建所六十周年庆典的日子。既是庆典,便免不了各种各样的发言讲话。其中三位老师的发言我觉得很有意思,串起来也从侧面反映了古生物所六十年以来的风雨历程。


第一位是张文堂老师,老先生或许是在座数百人中唯一参加过1951年建所的,26岁的他,刚从北京大学毕业分配到地质研究所。那时,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中央地质调查所古生物室与北平分所新生代研究室合并成古生物所,成立在在中央研究院地质研究所以及历史语言研究所的院子里。他回忆道,那个时候,主席台上挂着毛主席像,很多人席地而坐,但仍然非常高兴。在六十年间,先生在叶肢介、三叶虫和寒武纪奥陶纪地层的工作都堪称一流。在古生物所参与获得三个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中,老先生对大庆油田和澄江动物群都有贡献。尤其是后者,他和其学生候先光撰写的《Naraoia(纳罗虫)在亚洲大陆的发现》,是澄江生物群研究的开山之作,其后又写了一系列关于澄江三叶虫的文章。可惜在后来的评奖中并没有他的名字,戎嘉余老师也曾为此扼腕叹息。老先生并没有谈及过去的辛苦,只是勉励大家不断前行。一位八十多岁仍然发表第一作者论文的前辈,确实值得我们尊敬与学习。


第二位是孙枢老师,孙枢院士并未在古生物所工作过,但作为南大地质系的学生,我国的构造学大家以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成员,他一直见证了古生物所的成长。他回忆在南大求学时,时任古生物所代所长的斯行健先生来给他们上古植物学,当时并没有什么教材,故每次来上课斯先生都带了厚厚的一摞资料。后来,已经工作的孙枢去拜访斯行健,谈起一件趣事,斯先生访苏的时候,一位苏联学者问道,你当了人大代表,还能做科研吗?斯先生也没辩驳,只是把担任代表以后发表的文章让他过过目,事实胜于雄辩嘛。担任古生物所第一任所长的李四光先生也是这样,能够在担任部长期间发表英文学术论文的,恐怕没有几人吧。


在八十年代时,国家把科学院全院的经费砍了百分之二十,当时孙枢先生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任职。他认为,古生物所搞的都是基础研究,除了基金拨款很少有其他经费,便用其权限,少扣了古生物所的经费。少扣了多少呢?百分之一,也就是一万元左右。在今天的所里是不值一提的数字,在当时真的是雪中送炭了。


第三位是我的导师沈树忠老师,代表中青年科学家。老师上台便开玩笑说,由他这样一位满头白发的人来代表中青年似乎不太合适。记得我两年前入所的时候,老师除了两鬓略有星霜,基本上还是黑发,两年过后,虽不至于满头白发,但也大半斑白了。前些日子,我刚从西藏回来,老师便询问我有无不良反应。对我说道,反应是长期的,他每次出藏回到内地,过上几个月,头发就白了一茬。十多年间,便由满头黑发变为如今的大半花白。


老师说道,现在是中国古生物者最好的时代,他们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懈怠。近些年来,充裕的经费,良好的设备,进步的技术,以及国家进行大规模建设的背景,都给古生物学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暑期去西藏出野外,从日喀则到色龙,全程柏油马路,只要大半天就到了;而十多年前老师去工作的时候,车子要在砂石路上颠簸两天;而再往前,从五十年代开始的青藏高原地质考察,那些骑着牦牛进入无人区进行开创性工作的前辈之艰辛,更是我们难以想象的。所以,不止是老师们,今日的我们,也没有任何理由可以懈怠。


最后,感谢所庆期间所里的补贴和盒饭的支持^_^


谨以此文贺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建所六十周年。

 

附:1951年研究所成立大会

1976年西藏无人区科考

今年暑假西藏工作结束后我们的合影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孙天任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39785-496675.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上一篇
当前推荐数:0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0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