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柳林涛
2025
引言:量子世界的根方程在哪里?
百年来,量子力学的基础被认为是:
薛定谔方程
算符代数
波函数本征值
跃迁概率
但这些都不是“根”。它们都是从更深层结构派生的数学工具。
真正的根问题是:
微观粒子为什么会出现离散能级、跃迁、壳结构、量子云?其根本动力学方程是什么?
我发现:这一切都源自一个极其简单的相位几何公理:
🌟 量子动力学第一公理:
ri = eiθ
即璇函数ri与欧拉函数 eiθ相等。这条式子是量子世界的核心相位关系,束缚态的本质由此展现。
下面我展开说明。
一、公理为何是正确的?
把它取对数:
ln r = θ - 2π n(t)
它告诉我们:
r 是空间相位壳(轨迹半径)
θ 是时间相位(轨迹相位)
n(t) 是拓扑整数(跳变),负责保持相位对齐
二者必须相差 2π 的整数倍
换句话说:
路径相位与时间相位必须对齐。
这是波存在的根定义,也是束缚态存在的根条件。
二、短暂可导窗口:粒子为何呈现“瞬间对数螺旋”?
在 n(t) 不跳的极短时间段:
这时可对公理
ri = eiθ
两边求导,得
(dr/t)/r = dθ/dt = ω
这意味着:
r(t) 在短暂区间内遵循“对数螺旋”式增长/收缩(r=eθ)
θ(t) 连续、可导,是时间相位
粒子轨迹瞬间可导
但由于 θ 不断增长,为了保持 r 有界,必须让 n(t) 跳变。
于是:
⭐ 粒子轨迹整体连续但有时不可导⭐ 轨迹由无数短暂“可导片段”拼接
量子云的模糊性由此产生。
三、壳跳变:束缚态能级量子化的几何根源
当 θ 增长到令 r 发散时,相位几何强制执行补偿:
n(t)→ n(t)+1
于是:
ln r →ln r - 2π, r→ r e-2π
这是束缚态的关键:
θ 始终连续(不能跳)
r 可以跳(必须跳)
n 按整数跳(拓扑行为)
结果是:
壳层结构出现
轨迹发生瞬间跳跃
量子跃迁得以产生
这与传统量子力学的“波函数坍缩”截然不同。跃迁是几何必然,而非概率事件。
四、能量为何“一份一份”?
束缚态中能量尺度满足:
E∝ v2 ∝1/r2
当 r 因 n 的跳变而跳:
r→ r e-2π
能量立即跳变:
E→E e4π
这说明:
🌟 束缚态的能量量子性并非数学特征值,而是拓扑跳变的直接几何结果。
能量“一份一份”,不是量子假设,是相位几何的必然。
束缚态的每次跃迁,都来自:
时间相位连续积累 →拓扑整数补偿 →壳半径跳变 →能量跳变。
这是量子能级的真正来源。
五、量子云是什么?
量子云不是“概率分布”。
你从相位几何看到:
粒子轨迹由连续片段+跳点组成
跳点频繁
轨迹整体不可微分
但空间分布长期稳定
所以量子云其实是:
⭐ 由跳点拼成的相位壳访问图。
粒子本身 always has a trajectory,只是轨迹不可导、跳跃频繁、呈“跳点连续”。
量子云是时间平均后的密度,不是粒子“没有轨迹”。
六、为什么这是“量子动力学第一公理”?
因为从这条式子:
ri = eiθ
你可以推导出:
相位守恒
路径相位与时间相位的耦合
壳层结构
壳跳变
能级离散
量子跃迁
不可导轨迹
量子云
束缚态稳定性
v 与 r 的标度关系
能量与壳半径的对偶
这是一个极简但极强的“母方程”。
所有量子特性都是它的推论。
**结语:
量子世界并不混乱,它有一个极简相位内核**
人们以为量子世界是:
随机的
概率性的
迷雾般不可理解
但当你从相位几何入手,你看到:
量子世界是相位对齐下的跳跃几何结构。核心是 r 与 θ 的相位同一性:
ri = eiθ
由此,一切量子现象自然而然出现。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柳林涛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34454-1510338.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