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柳林涛
摘要
本文提出一种突破传统频谱使用观念的信息传播机制:在高频载波的相位结构中嵌入低频节奏,从而实现高频信号“孕育”低频信息的能力。该思想不仅在物理层面突破了频率的传统定义,而且在工程层面显著优化了频谱利用率、同步精度与通信稳定性,预示着一种“节奏驱动型信息结构”的新范式正在形成。这一思路与“和谐跟踪器”“无为原理”等调和理论协同发展,将为通信、导航、遥感等领域带来深远影响。
一、引言:频率的本体问题与实践困境
在通信、雷达、定位等众多现代技术体系中,频率一直被视为核心资源。高频对应高速传输,低频对应远距穿透,然而频谱资源有限、信号抗干扰能力弱、同步模糊度高等问题日益凸显。
尤其在极低频通信、精密定位和多源干扰环境下,低频信号虽然在传播中具有优势,却因发射设备复杂、能耗高、带宽低等原因难以部署。而高频虽然易于获取,却无法自然承载低频调制结构。
本文试图从频率结构本体的角度重新理解信息的“表达方式”,引入高频孕育低频的思想,建立一种跨频结构的调和分析机制。
二、理论基础:相位调制的节奏嵌入与和谐跟踪
在经典调制理论中,相位调制(PM)被认为是频率调制(FM)的边界情况,其动态变化常以高频为主。但事实上,通过在相位函数中嵌入一个低频信号项,可实现如下形式的高频载波:
s(t)=Acos(ωt+ϕlow(t))
其中:
ω 为高频载波频率;
ϕlow(t)是一个低频节奏项;
整个信号的能量集中于高频,而信息则藏于相位的“慢变化”之中。
传统解调技术(如PLL)难以精准捕捉 ϕlow(t),尤其在多频干扰或非线性传播条件下。
为此,我们引入一种“无为原理”驱动的调和跟踪方法——和谐跟踪器(HT),其不依赖频谱解构或差分滤波,而是直接通过时域相位测量,实现对 ϕ(t) 的实时跟踪,从而提取低频调制内容。
三、工程意义:结构信息通信与极低频替代方案
1. 高频替代极低频通信
无需低频载波,通过调制高频相位,即可在水下、地下、深空等低频需求场景下,实现极低频等效传播。这种方法具备如下优势:
无需大天线与高功率发射系统;
高频信号天然具备良好传输能力;
可避免极低频对环境和人体的潜在影响;
节奏信息可在终端由HT实时解码。
2. 异频同步定位中的模糊度解决方案
基于高频信号中的低频节奏同步,可在异频系统中实现高精度相位一致性,突破传统“同频依赖”的定位限制。该方法适用于高动态场景(如高速航天器)、多路径环境及精度要求高的厘米级甚至毫米级测距。
3. 节奏型信息结构
高频孕育低频的结构,拓展了信息编码方式的维度:不仅限于调幅、调频、调相等经典方法,而是以“节奏变化”构建一种自然共振结构的信息承载体,具备更强的鲁棒性和结构解析性。
四、哲学启示与未来展望
这一思想背后,是对频率、节奏与信息关系的重新理解。传统傅里叶观强调频率是信息的本质维度,而本文则提出:
信息的本体是节奏,频率只是表象。
这就如同我们重新审视光的本性——频率恒定并不代表本质稳定,真正稳定的,是光的“节奏秩序”。
该观点为量子通信、脑机接口、时频医学等新兴领域提供理论支持。例如,脑电信号中存在大量高频成分,其节奏结构的低频变化恰恰是信息传递的核心。
五、结语:调和思想下的信息文明
“高频孕育低频”不仅是一种工程手段,更是一种调和性世界观的体现。
在这一视角下,信息不再是激烈的编码与解码之争,而是一种节奏共鸣的过程。调和追踪、无为原理、惯性方程等思想体系,将共同构成未来信息科学的新基座。
下一代通信、导航、感知系统,可能不再依赖更高的功率或更快的频率,而是依赖更清晰的节奏、更和谐的结构。
这是一种温柔的革命。它不求喧嚣,却能改变一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5-7-7 12:4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