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坚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jianxu IMR,研究员。探究真理,传播知识,弘扬博爱,快乐人生。

博文

喝咖啡与做学问 精选

已有 10337 次阅读 2009-12-12 20:38 |个人分类:生活点滴|系统分类:海外观察| 诺贝尔奖, 咖啡, 学术氛围

 129的《参考消息》,刊登了一篇小短文:“诺奖得主谈成功因素”。文中说:“学术自由、独立研究以及经常在公休时间与同事喝咖啡对今年的诺奖获得者取得突破性发现起到了帮助作用。
诺贝尔化学奖得主、美国耶鲁大学的Thomas A. Steitz说,喝咖啡的公休时间使他能够与同事一起就研究进行讨论。他在回忆1967年到剑桥大学的第一天时说:“多棒的地方啊!早上喝咖啡,中午吃午饭,下午喝茶。我想知道大家是如何完成科研工作的。这是因为他们在相互交谈,弄清该进行哪些实验。” 

经济学奖获得者、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教授埃莉诺·奥斯特罗姆Elinor Ostrom说她也有类似的经历。她说:“进行高质量的科学研究需要一个你可以讨论今后的想法、总结近期的发现和困惑的环境。我从这个环境中收益良多。 



欧美国家的大学和研究机构里,有的设有工作间歇的喝咖啡时间(coffee hour)。记得当年在美国工作的那个实验室喝咖啡的时间是下午4点。那段时间会有一些教授和学生陆续到来,相互间打招呼,喝咖啡,闲聊,也有的接了一杯咖啡后就端着走人了。我觉得最大的收获是可以与做其他工作的教授和学生们相识。了解一些本组以外,别人都在做些什么。对开阔视野很有好处。与我分享办公室的是一个物理系的美国学生,他不怎么去coffee hour。我问他为什么?他说那儿的咖啡不好喝。在他写博士论文的那段时间里,他经常从家里自带一个保温壶,里面装着咖啡,一边在电脑上写着,一边喝着。那个咖啡壶盖子一打开,马上散发出香气,萦绕于室内。也是我平生第一次感受到咖啡这东西的浓香。这才明白了实验室coffee hour提供的那些咖啡可能是低档货。(在美国,有这样的公款消费已经不错了。)
德国马普金属所的coffee hour是上午10点。到时间,研究部内的人员相聚,喝着咖啡闲聊。不过,这个咖啡是自费的,墙上贴有一个很大的表格,自己把喝的次数记上。过一段时间会有那么一位像是国内工会小组长似的人物找你所要费用。当然,也没有太多的钱。墙上还有一份挂历,上面标注着一些人的生日,到了那一天会有一些人“凑份子”买来蛋糕或香槟,大家一起分享。也有些客座访问的学者,在工作结束离别时,买些水果和甜点之类的东西。拿来在coffee hour让大家享用。我在即将离开的前几天,也有一次买了2瓶香槟和一些甜点与大家分享。德国人很兴奋,因为他们很少看到中国人会这样慷慨。有些人还与我握手话别,说声再见。 


近几年,咱们自己的实验室里也有些研究组设定了coffee hour,每周一次。也荣幸地被邀请参加过几次,气氛挺好的。不过真正要办好coffee hour,还得注意以下几点:
1)          不能净是“拉家常”,但也不能太严肃,否则气氛不够轻松。多聊点儿学术问题才好。
2)          学术带头人一定得光顾。另外,邀请一些团队之外的教授参加,否则容易办得像组会(group meeting)。只有吸收外来客,才有可能实现文化的多元化和知识互补。
3)          要长久坚持,而不是三日打渔两日晒网。不能急功近利,指望短期见效。其实重要的是形成一种氛围和文化。大家都轻松一些,别一天老想着去搞钱,想着出论文。要那么多钱干什么?要那么多论文干什么?我们现在最缺的是花时间来想问题,想出好的点子和题目给学生做,想出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
这喝咖啡是洋人的传统,咱们是喝茶的。这喝咖啡与做学问之间的关系,咱们也得慢慢去悟。不能仅仅是学一些形式和皮毛,重要的是内涵和里子。这自然是需要时间历练的。
 
相关链接:
 

(所有图片来自网络)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3234-278129.html

上一篇:MIT校长谈基础研究及其引发的思考
下一篇:绩效考核的误区和“辛路历程”
收藏 IP: .*| 热度|

8 王德华 蒋敏强 寸玉鹏 陈国文 刘岩 高建国 齐霁 DavyS

发表评论 评论 (15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扫一扫,分享此博文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12 09:05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