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瓦房村
瓦房村,位于辽宁省新民县北30公里与法库县交界处,解放前也就200左右户人家。解放初归新民县七区(大柳屯区)管辖,后改为归八区(公主屯区)管辖。因为新民县南还有一个瓦房村,为避免重复,1950年,改名为新农村。本系列所述,全是改名前之事,故名之为瓦房村旧事。
瓦房村四周十里左右的村庄有:自南至东至北至西至南是:黃家岭、东六间房、何家屯、山旗堡、照星台、马圈子、靠山屯、闫荒地(归法库县管)、杨家窝堡(归法库县管)、高荒地,孙家屯、白家屯、上窝堡。
村庄不大,但围绕全村修有一圈土城墙,是为防土匪用的,这个土城墙不是一年完成的,据我的祖父辈讲,他们好几年都参加了修建劳动,生活本就很苦,穷人也不怕土匪抢,这个土城墙纯是穷人为富人修的。小鬼子来了之后就中止了,所以有几处是断的,没有全部连接起来。
村子北高南低,所以在村内有几条南北向的冲沟,最西的一条在村的土围墙外,分三段,中段就是西沟子,北段是杨家沟子,南段是老刘小沟。中、南段常年有水,是小孩子摸鱼、捉蛤蟆、打狗泡(野浴)的最好去处,冬天溜冰或砸开冰钻到冰下去打“冰人”,那冰下真是个水晶宫,水冻成了各种奇形怪状的“冰人”,常常使我们忘了回家吃饭,家里喊也听不到,纵然为此事挨打也屡教不改。村内的几条沟都不长,只是下雨才有水。东沟子也在土围墙之外,也常年有水,那是村东半部孩子的天地,不是我们的势力范围,也不敢去。
村的西头有一个很大的娘娘庙,建于高台之上。庙东有钟楼,庙西有鼓楼,钟楼的大钟上,铸着建庙时捐款人的姓名和所捐钱数,西厢是道士住房。庙前西侧建有一个土地庙,谁家有丧事,出灵时都要先到土地庙转上三圈,然后在庙前烧为逝去的人扎的车、马、人、幡、牛等,最后才能去下葬。庙的后身是庙田地,每年由村上出工给种,收入归庙上。庙田地的中部,是历代逝去道士的坟。庙田地四周栽的是洋槐树,每年开花时节都招来许多蜜蜂,我学龄前常与小伙伴一起去捉蜜蜂舔食它身上的“蜂蜜”,其实那是花粉。庙的东邻是小学校,是我1944年上学之处,庙的西侧道南是一大片校田地,几乎每年都种“打瓜”,为的是卖瓜籽,也是由村里出工给耕种,卖钱归学校。校田地的西邻是乱葬岗,是为无地的人家葬逝去的亲人用的。除此之外,在村内的东西南北中,还建有五个小庙,用以保护好全村的风水。我记忆中较显明的是,现在乡政府门前的“三股庙”,周玉甫家门前的小庙和周凤鸣家门前的小庙。
村中心处,有一个伪满的村公所,那是全村的地狱。农民常无故地在那院儿被关、被打,特别是交粮时期,那儿的院子年年有一次要跪满交不足粮的农民。怎么能交得足呢?到每年收粮的时候,鬼子汉奸赶着大车,车上装满麻袋,挨家挨户扔,谁家谁家扔几条麻袋,记上名字,扔多少条就要交多少袋粮,逼得人哭喊连天。那个时候夜里很热闹,家家户户摸黑到小河边去筛沙子,往粮食里掺,为的是省下一点口粮度命。
村里经黃家岭到新民县城30公里,有一条“宪道”(现在称公路)相通,“宪道”是日本人强迫老百姓所修,刚修时老百姓的车是不能随便上路的。记得有一个前清秀才坐着带罩的花车(带篷的马车),不知从什么地方来,觉得自己身价高,上了“宪道”,被抓进了村公所,经暴打一顿之后,才算了事,威风也全没了。时间长了,管的也就不那么严了,老百姓拉庄稼等也让上路了。
所有这些大庙、土地庙、小庙、土城墙、村公所、乱葬坟地、宪道,经土改、文革等运动,全都荡然无存了。特别是那些水沟、水泡近些年也全没了,变成了沙地,真是可惜。后人无法知道,这个村庄当年曾经是什么样子!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2-22 00:39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