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临晨2点49分我们在交流,
长城内外,古往今来,
我们非亲非故,
却是网上挚友,
穿越时空隧道,
共筑中国梦。
先贤的智慧,
三峡电站的水涡轮,
辽宁舰、蛟龙号、无人机、、、
转啊转,
此情此景何处不相逢!
|
尊敬的汪先生:您好
感谢您的关注和指导,我本当是更早一些发文,只是定时观看红军战士甘祖昌将军的生平事迹电视剧而耽误了回复,请您海涵。下面将我所了解的水轮的文献资料,向您作简要的叙述:
1、上海博物馆保存的五代时期的约为(961年-975年)之间无名氏(或南唐画家卫贤)创作的《闸口盘车图》对水轮带动水磨、筛箩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绘,水口上部修建了平面为工字型的殿宇,前殿为龟须屋五花式,南、东、西三面抱厦,北为穿堂,宽三间,深一间;后殿面阔三间,深三间,中有穿堂连接。前殿当心间置石磨一具传动轴贯穿地面与殿下水口处轮盘连接,东次间置筛箩有传动轴贯穿地面与水口处水轮盘相接,磨盘、筛箩都有收口处的水轮电动,这是现存最早、最为清晰的一处表现中国古代水轮机械的古代书画作品:
五代时期的《闸口盘车图》全图
水磨局部----前殿当心间置石磨一具传动轴贯穿地面与殿下水口处轮盘连接
水磨局部----前殿当心间置石磨一具传动轴贯穿地面与殿下水口处轮盘连接
筛箩局部--东次间置筛箩有传动轴贯穿地面与水口处水轮盘相接--元朝定名为水打箩
筛箩局部--东次间置筛箩有传动轴贯穿地面与水口处水轮盘相接
2、上海博物館藏宋代《雪麓早行圖》的山澗溪流上茅舍內水磨以山澗水口的水輪驅動與五代《閘口盤車圖》水磨結構接近
上海博物館藏宋代《雪麓早行圖》局部
3、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圖》、山西繁峙縣岩山寺金代壁畫水磨、水碓,但驅動水輪為豎式水輪,不是臥式水輪 :
北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圖》 豎式水輪驅動的水磨
4、在元朝王禎《農書》對水磨、水碓、水碾、水打籮、水轉大紡車等第一次進行了總結性的記錄。水磨的形式有兩種一為臥式水輪、二為豎式水輪,水磨形式一1與五代《閘口盤車圖》的形式是一致的,如圖:
水磨形式一2與北宋《千里江山圖》的竖式水轮形式是一致的,如圖:
4、《農書》對水磨進行了記述主要有:臥輪磨、立輪連二磨、活法磨(船磨)
臥輪磨:水磨 䃺同 凡欲置此磨必当选择用水地所先儘 并蒲浪切岸擗水激轮 或别引沟渠掘地栈木 栈上置磨以轴转磨 中下彻栈底就作卧轮 以水激之 磨随轮转比之陆磨功力数倍 此卧轮磨也
立輪連二磨:又有引水置闸甃为峻槽 槽上两傍植木作架以承水激轮轴 轴腰别作竖轮用击 在上卧轮一磨其轴末一轮傍拨周围木齿 一磨既引水注槽 激动水轮则上傍二磨随轮俱转此水机巧异 又胜独磨 此立轮连二磨也
活法磨:复有两船相傍 蒲浪切上立四楹 以卯竹爲屋 各置一磨用索䌫于急水中流 船头仍斜挿板木 凑水抛以铁爪 使不横斜 水激立轮其轮轴通长旁拨二磨或遇泛涨则迁之 近岸可许移借 比之他所又为活法磨也
明代的科學家徐光啟在《農政全書》記錄的水磨等內容與元代王禎《農書》的內容接近,於此不再贅述。古人記錄的水磨、水碓、水碾等等都是研磨工具,但形式不同今人要明辨結構特征。
6、篩籮:元代《農書》、明代《農政全書》稱:水打籮、水擊面籮。與五代《閘口盤車圖》垂直式的結構不一致,此圖為《農政全書》的水打籮樣式:
水打籮:水击麫箩 随水磨用之 其机与水排俱同 按图视谱 当自考索罗 因水力互击桩柱 筛麫甚速倍于人力 又有就磨轮轴作机撃罗亦为㨗巧
而今,很多人都是專門研究這些中國古代機械也有很多文章發表,無非就是這幾張圖和幾本書農業書籍的敘述,並沒有什麼獨到的見解和發現這是不可取的。而現代機械多是西洋製造源於阿拉伯人阿里.加扎利口述1315年出版的機械書籍,其中一頁是介紹與給水裝置的叫:孔雀噴水池:
在中國明代的園林也出現了鯉魚噴水池這樣的設計,到了清代西洋水法运用在:圓明園大水法、遠瀛觀等處更為精巧,来华的耶稣会士邓玉涵记录的这幅就用在圆明园西洋楼水法中:
综上,将我知道的一些内容陈述,已经是快3点了,我就写到这里。不妥之处,请您海涵。
此致
遥祝汪先生健康长寿、一切都好!
刘炜
2018年3月1日
感谢科学网的专家学者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刘炜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blog.sciencenet.cn/blog-2687371-1101674.html
上一篇:薊門煙樹---元大都遺址
下一篇:清代院体《清明上河图》的水车
推荐到博客首页
[1]汪育才
祝刘炜老师元宵节快乐!您的学习研究精神将对大家是一种典范,您的学术贡献将在科学技术史的长廊中放射光辉。我向您学习、致敬!大连海事大学教授汪育才敬上
博主回复(2018-3-1 09:57):感谢汪先生的评论,向您学习 并致以崇高的敬意,遥祝您元宵节愉快!
1/1 | 总计:1 | 首页 | 上一页 | 下一页 | 末页 | 跳转 |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11-1 06:5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