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全稳的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liu005777 只说我拿得准的只写我理解透的

博文

当“粘米”遇上黏土 精选

已有 6748 次阅读 2014-5-14 08:37 |个人分类:随笔|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黏粘不分, 篜蒸文化

——刘全稳

 

  1. 小引

谈到湖北名菜那一定是非“沔(miăn)阳三蒸”不可。沔阳三蒸是通过一种叫“篜(音zhèng)”的器具完成的,这篜中有一个什物叫“绌(俗音chū)皮”,起着既分隔水与食物又通水蒸汽的作用,肉鱼菜就是通过这篜来蒸熟的。

其实沔阳三蒸只是篜的附属产品,篜主要还是用来篜米的,用篜蒸出来的米称为“饭米”,饭米在晾晒过程中会吸引很多苍蝇,这些苍蝇被称为“饭蚊子”,而真正的蚊子则称为“夜蚊子”,饭米经过热砂子炒“熟”过后形成的叫“炒米”,炒米可是当地人爱食用的另一道美食,只有一年丰收过后人们才愿意把多余的粮食拿来做成炒米,所以当年我在读到大庆王铁人三九寒天饿了抓一把炒米和着雪吃是多么的艳羡。饭米炒米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要记住篜及其主要功能。

当地有个“大年三十借绌皮”的俗语告诉人们,别看这东西小,可到时因谁家都要用而借不到,说明了其所具有的“人才难得”性,也折射出了沔阳三蒸技艺太过普及,太俗以至于成了民俗菜肴。

沔阳三蒸因为太俗以至于熟视无睹而转不了正,要不是当地人太执拗热爱这些美食,这道俗食和篜也许早就被人们遗忘了遗弃了。

我认为我们的祖先一定是注意到了这篜及其中绌皮的作用,并为此创造了文字“黍”,你看它的结构像极了前述内容,尤其是不可或缺的处于禾与水之间的那一撇一捺,完全就是在突出绌皮的作用,使米在上水在下。

糍粑也是一种很好吃的食物,它是糯米用篜蒸熟后,因为太“黏”不容易做成饭米而被人索性捣烂制作出来的。因为生米蒸熟后出现了黏性,所以祖先也就创造了“黏”。

因此,我认为祖先最先创造出的“黍”与“黏”其原始发音应该是流传至今的俗音,也就是“zhèng”与“zhān”。可惜,没有发音记录依据。

1977年恢复高考后我老兄离开了农村出去上学了,为此我就承担了家里通信的职责,为了方便,我总是用煮熟的米粒来粘贴邮票,这“粘”的特性成为我心中挥之不去的记忆。

所以我有些怀疑江苏和福建两地的人们不会使用篜,因为从小在江苏和福建长大的南朝人顾野王给文字注音的时候完全不知道民俗间对篜的依赖与喜爱,不知道民间的称呼与发音,将黍与黏定义了与民俗音完全不同音准

2.大引

如果不改本质工作从事期刊编辑出版,我看这一辈子恐怕就难得有机会去一趟宁夏。

2007年8月下旬,因要参加在银川召开的“长江流域暨西北地区科技期刊编辑学会”年会,我有机会到了一趟宁夏,也因此有幸游览了宁夏的一些著名景点。没想到,为了写这篇博客,搜索枯肠居然所找到的与主题严重相关内容的记忆片段竟是这次宁夏之行的所获之一——西夏王陵印象。

当我们以西夏王陵作为当天最后一道景点匆匆忙忙抵达的时候,已是傍晚时分,可这里仍然是游人如织。在晚霞的映衬下,西夏王陵金光闪闪。

在浅灰色的贺兰山背景中,一片无垠的野性十足的戈壁托起的一个又一个金字塔般的黄土建筑,就是故国西夏近200年历史的文化遗存。伴随着附近机场上不停起降的训练飞机的轰鸣声,在瓦蓝蓝广阔的天幕下,这些光秃秃的封土堆竟是那么的悲凉与耀眼。

与奢华的秦汉唐宋元明清帝陵相比,这些土筑的西夏王陵墓不仅显得格外简朴,而且显得那么卓尔不群。其独特之处在于千百年来墓冢之上寸草不生。

西夏王陵共有9座,据文献记载,各陵台均以夯土筑成,分七层八角,逐层内收,每层收分处为檐木结构,并挂有瓦当、滴水和屋脊兽;夯土台外部原来有砌砖包裹,外形呈塔状。经过了成吉思汗的铁蹄践踏如今仅存夯土陵台、残垣断壁和一片瓦砾。但为什么以夯土筑成的九座王陵坟茔的主体却依然挺拔独存,这原因究竟何在?

考古学家探寻的答案之一是夯土建筑为实心砖木混合密檐结构异常坚固,答案之二是这些夯土是由粘米与黏土混合蒸熟过后的。

我既无意在此将这种由“砖木米土”经人工夯筑而成的建造与黏土加胶结物等沉积物经成岩作用形成的岩层,做形成环境与温度压力等方面的对比,去辨别各自在风化作用面前的坚硬程度;也无意在此将这些夯土塔与埃及的金字塔做耐久性比较。

我同样无意在此分析是否经高温熟透过的“砖木米土”就是西夏王陵夯土台寸草不生、鸦雀不停的根本原因。

我只是想在此引出至今一直还困扰着很多人的“黏土”与“粘土”,“黏米”与“粘米”的孰是孰非问题。

事实上,西夏王陵的某些问题,折射出了汉字原本“黏”“粘”不分的问题,也许正是因为“黏”“粘”具有不可区分性,由“砖木米土”构筑的西夏王陵的坟冢才理所当然地屹立于今。或许,我们应当根据西夏王陵的这种历千年风雨而不变小永不倾倒的实例,在下一次的文字改革讨论会上,承认“黏”“粘”可以通用的实际。

3.问题

“黏”“粘”不分的问题,不仅显现在医学、物理学、材料科学等学科领域,在石油地质、石油与天然气工程领域尤其突出。

人们习惯了使用“粘度粘弹性粘土”,就像习惯了朝九晚五上班一样自然而亲切。凭什么粘贴就不能用黏贴?凭什么黏字只能发音为nián,而不能发音为zhān?凭什么是“黏俗作粘”而非“粘俗作黏”?

俗有什么不好呢?有很多文字的读音本来都是根据它的俗读音来定音的。

只是人们在将所谓的俗与所谓的正相对应后,觉得俗不正而已。

按照说文解字方法,黏字的黍字偏旁足以说明我们的祖宗在塑造黏字的时候就是考虑了用篜笼(俗称篜)把稻米放在水上蒸熟后原来一粒一粒的生米都连在了一起或都具有了可胶接性的实际,将其所具有的zhān连性以添加右偏旁占字,读篜占音。因此,祖先所定义的“黏”字实际发音应该是zhān而不是nián,因而,我们完全可以推理说,定义“黏”字发音为nián是错误的。

在我的家乡江汉平原和当今的四川贵州云南等地,父老乡亲和学校师长,口头传颂的仍然是zhān米与zhān土,至于你想搭配什么样的字,完全不是人们所在乎的内容,哪怕子孙受书本规范要求的影响发了不同的音,那也无所谓,后代接受了别地的音是一种有文化的象征,只要听得懂祖宗的音就没有忘本。

那些因为工作的需要闭门造车定义文字发音将“黏”字发音唯一化为nián的大人们,是否考虑了在中国还有广大地区的百姓根本就不接受词典字典规范的发音呢?

我不懂西夏文字,不知道源于羌人的西夏人在根据汉字塑造本民族文字的时候是怎么考虑“黏”“粘”的区分问题的,我想多数情况下应该是指同样的内容,发音也一样。

所以,从历史认知来讲,“黏米”应该发音为“zhānmĭ”,“黏土”应该发音为“zhān tŭ”,至少这两个词的发音应该是这样。不要讲这zhān是俗音,要说这zhān就是正音。至于黏度黏膜等那些带学术性与技术性的发展词则可以规范统一发nián音。为了便于推广,建议不要说“黏度”俗称“zhān dŭ”。

4.历史沿革

有史可据,我国最早出现“黏”字的文献是公元前59年即西汉宣帝刘询的神爵三年的《僮约》。说的是蜀地资中人王褒(字子渊)到“湔上”(今四川彭州市一带)办事,到了寡妇杨惠家门前,遇到杨惠家发生主与奴纠纷事件,他便为这家奴仆订立了一份契券——《僮约》,在《僮约》中出现有“黏”字:织履作粗,黏雀张乌。

另据南京大学薛志霞研究:

公元100年,东汉许慎在当时的《说文解字》中只收了“黏”字,音为女廉切。而未见“粘”字。

“粘”字是后来出现的,见于南朝人的作品中。

南朝顾野王编撰于梁武帝大同九年的《大广益会玉篇》,同时收录了“黏”“粘”两字。日本僧人空海据此书编写的《篆隶万象名义》也收录了“黏”“粘”二字。

据此,薛志霞推测:“粘”字作为“黏”的俗字,大概产生于南朝时期,读音同“黏”,并认为这种“黏”“粘”同音的情况一直持续到了宋代。

查《古代汉语词典》可知,唐代韩愈也使用了“黏”字。韩愈在《苦寒》诗中写道:雪霜顿销释,土脉膏且黏。

宋朝《广韵》盐韵下有“黏”小韵,在黏字下又收“粘”,并标明为俗字。

在宋朝《集韵》中“粘”作为“黏”的异体字列出,两字同音。

不知元代《中原音韵》中规定“黏”与“鲇拈”同音依据何在;同韵阴平声有“粘”字,与“瞻詹占沾”等字同音。可见到元代时,“粘”字在一些北方方言中产生了又读,原来同音同义的正、俗两个字,读音发生了分化,“黏”“粘”二字自此走上字形与字音分化的道路。

明代徐孝的《合并字学集韵》中“黏”“粘”二字各有两读:一为牛连切,一为征山切,在见于征山切的字下注曰“俗作”。

1932年颁布的《国音常用字汇》中,在nián音下把“粘”列为正体、“黏”列为异体;在zhān音下单列“粘”字,注曰:动词读音。

1955年12月22日,《关于发布第一批异体字整理表的联合通知》中,将“黏”(niān)视为“粘”的异体字,予以停止使用。

由于“粘”字有两个读音,并且在义项上有较密切的联系,在日常应用中经常读混,所以一些辞典并未将“黏”字当作异体字对待。如商务印书馆1978年12月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等。

1986年6月24日,国务院正式宣布废止《第二次汉字简化方案(草案)》。

1988年3月25日,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和新闻出版署在《关于发布<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的联合通知》中增收了1955年淘汰的异体字15个,其中就有“黏”字。

2001年12月19日,教育部和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发布了《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要求2002年3月31日起试行。

2002年7月17日,教育部、国家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新闻出版总署、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信息产业部、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联合发文,要求各系统内认真贯彻执行《第一批异形词整理表》,使用推荐词形。

   5.目前规范的正确的使用应该是

1988年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确认了“黏”为规范字。用它承担“粘”字读nián时的意义,即“黏”字只有一个读音nián。

1996年版的《现代汉语词典》独设“黏”字条目,解释“黏”的含义是“像糨糊或胶水等所具有的、能使一个物体附着在另一个物体上的性质”,字下的词目有“黏度”“黏附”“黏合”“黏糊”“黏米”“黏土”“黏液”等。

1998年出版的《现代汉语规范字典》中把“黏”标为形容词,把“粘”标为动词。“粘”与“黏”被分开收录。这样,“黏”与“粘”都被作为规范字,读音和意义有了分工。

2005年的《新华字典》将这种变化进行了确认,“粘”读zhān时,承担“黏”的动词义项。“粘”读nián时,只保留姓氏意义。也就是说,按照新的规范,只有油黏(nián)米,没有油粘米。

6.结论

“粘”作为“黏”的异体字,是后来才出现的,读作zhān应当是祖先的本意,而读作nián原本应是错的,但这种错误已经被广泛接受与使用了,竟然成了约定俗成的“正音”。

“粘”先为“黏”字的异体字,后来“黏”又作为“粘”字的异体字而遭淘汰。1988年《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将“黏”字予恢复,并进行了明确分工:“黏”仅读nián,多作形容词用;“粘”读zhān,作动词用,而读nián时,仅作姓用。

因此,下列各词均用“黏”字作为推荐词形,括弧内的词为异形词:

黏膜(粘膜)、黏液(粘液)、黏稠(粘稠)、黏度(粘度)、黏附(粘附)、黏合(粘合)、黏合剂(粘合剂)、黏结(粘结)、黏着(粘着)、黏连(粘连)、黏性(粘性)、黏土(粘土)、黏湿(粘湿)、黏菌(粘菌)、黏糊(粘糊)、黏米(粘米),黏虫(粘虫)。(http://www.ycwb.com/gb/content/2006-02/15/content_1069611.htm

 

及至掩卷,我却在想:“粘米”具有“粘性”,黏土具有黏性,两者附着在一起,竟然坚如磐石。这便是西夏王陵弥久流传的奥秘?也是人们心中“黏”“粘”分不清的本质所在?或者,只要是对篜蒸文化有所感性认识的人,都是一帮黏粘不分的“顽固”之人。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30142-794240.html

上一篇:苏轼与水及其西子考之二
下一篇:ISSN号与CN号,您结婚了吗
收藏 IP: 182.151.209.*| 热度|

16 李学宽 王善勇 魏武 吕洪波 辛晓十 陈仁全 彭真明 肖振亚 强涛 何学锋 陈辉 Majorite aliala biofans bridgeneer yunmu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1 08:54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