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培忠
高校工科能否有纯教学老师—YES 精选
2023-1-20 18:29
阅读:8293

高校工科能否有纯教学老师—YES

冯培忠(中国矿业大学)

百家争鸣、百花齐放,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越辩越明。

有人说“不上课就不是老师,不搞科研就不是好老师!”还有人说“大学如果不以学术来教学,那就是高中的延续,是培养不出一流学生的。”也有调研“学校30%左右的教师居然‘零课题’,教学必须由科研来支撑,大学教师不能只是照本宣科。”

历史上的西南联合大学被大量研究和推崇,产生了一批国内外顶尖的杰出科学家,百度百科西南联合大学时期招研究生,数学物理等方面产生了一批重要成果,但是知网专门搜索“西南联合大学科研”,没有专门研究和介绍西南联大时期科学研究的论文,更多研究的是办学精神和学风。

高校的数理化可以考虑类似高中的数理化,可以有纯教学的教师,因为其基本知识长期固定,变化细微,但是高校的工科,是否可以有纯教学的教师?我现在的回答:YES

1,高校的定位是培育人才,教学是高校的核心业务、第一业务、第一力量,做“人师”很重要,但高校教育教学的基本属性应该是知识、技能、创新的传授,是做“经师”。科学研究是大学的辅助,国内外有大量的科学院所,他们都从事科学研究,很多研究所也招研究生,但是其教学都委托高校代办,仅仅指导研究生开展科学研究而已。

2,有一些人可能是科研的天才,但并不一定适合教学,例如有作家著作等身、闻名寰宇,但就讲不好课,不善言辞。肯定懂,但学不会讲课的艺术。不讲课的老师如何教书育人,那和纯科研有何区别?如果认为科研也是教学,那按照企业思维办大学怎么样?当然也有一些人是教学的天才,而不适合科研

3,高校的教学不是高中教学的延续,高中就那几门课,就高中论高中,自然科学知识体系不变、内容少变,传帮带,可以很快熟悉套路,但是大学工科的知识在不断更新,新工科、新农科、新文科、新医科,这就需要教师拥有更宽的视野、更广的知识、更新的知识,所以大学的教学不是高中的延续,是宽、广、快的新教学模式。例如高数的教学模式,和高中数学千差万别,我至今都记得刚上大学,高数老师一黑板接着一黑板写,整门课程都是讲,几乎没有复习,高中数学是反复的复习、咀嚼、刷题、讲题。

4,大学教学的对象在变化,高中及以下教的都是未成年人,而大学教的基本都是成年人,未成年人和成年人的思维不同,高中只有一个目标——考大学,大学有多个目标,甚至看不见的目标、慢就业缓就业等;大学是关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奠定时期,对很多人来说,也是第一次远离家门,第一次走进一个偌大的校园,第一次感受不一样的学校生活的时期,所以大学老师在育人方面的作用更重要,课程思政,教的方式都在巨大变化。

5,尽管工科有很多新兴的产业和技术,但其基本原理都一样,知识有其基础性、相通性作用,作为老师把基本原理教透、作为学生把基本原理学透非常重要。半导体行业如火如荼,是卡脖子,是新兴,是未来,是大投入,是学生愿意就业的岗位,薪水高,关注度高,但其核心是材料,例如硅基半导体材料,其制造过程涉及凝固、热处理、磨抛、腐蚀、加工等基本的材料科学与工程的原理和方法,然而学生有时候觉得这些太传统,是钢铁的,条件艰苦,不愿意学,其实不然,一行精、行行精,在该学习的阶段打好学习的基础,就算换行照样基础强大。如果这些原理、技术、工艺、方法大学老师教不好、教不透,学生就算去半导体行业就业,一行不满半行晃荡,如果工作后不恶补,是难以成为一个专家能手的。

6,大学工科学科内容在持续演变、交叉、融合、延申,大学教学常教常新的难度不断增加。数理化历史悠久、知识体系和脉络清楚,而大学工科学科知识体系不再那么严密,尤其当下,新学科不断诞生,学科的交叉融合类似织物,相互交织,不断繁荣,例如材料学科,有化工新材料、物理晶体材料、土木材料、电子材料、纺织材料等,这对大学的教学难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远不是高中的教学模式能解决的。

7,大学学校模式的变化,大学流动的教室、无固定的座位、不点名的老师、快速的讲授、少复习的课程、几乎见不到班主任,自由的自习安排,丰富的实验室、各种大创项目等,这些也对大学的教与学提出了新要求。

总结来说,大学教学对象、教学范式、教学内容、教学模式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其教的知识在不断更新,新内容、新原理、新现象、新技术、新产业,要做一名工科大学好老师,需要类似文艺和文学的采风,也就是调查研究,需要阅读最新文献,掌握最新动态,需要深入现场,了解实际需求。是否一定要做科研,不见得。

古有,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同样,大学,学好四年课,走遍天下都不怕。如果教不好,或者拿那一点点所谓的科研来忽悠学生这就是大学的精神、是大学的本质,是学生的未来,终究会把学生带偏,带到实用主义道路,而不是探索道路、不是创新道路。

高校要分类对待,科研型、教学科研型、教学型分类发展,有教无类,对于教师也一样,有师无类,教书不是写专著,教学不是科研,大学有太多的基础知识和应用要传授,有太多的发现精神要传授,“过去讲,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要有一桶水,现在看,这个要求已经不够了,应该是要有一潭水”。纯教学教师也要研究教学,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而不是老鸡蛋三十年不变,那很快会被“哔哩哔哩”和“百度百科”所淘汰。

结合自己十余年的教学体会,感觉教学比科研难多了,教学一个知识点涉及的知识面有时候太广、太深、太宽,需要花大力气查资料,甚至自己研究、确定,不仅如此,更重要的是还要教会学生,教好学生,要探索更好的教学方法。而科研因为有各级各类基金的支持,有思维活跃、身强力壮的研究生做助手,一定会有丰富的成果;而教学,经常是孤岛生存,校级项目也就那么多,省部级没几个,国家级普通老师就别想,教研期刊少,级别低,发文难度大,下大力气了但也可能无显性成果,最多落一个陶醉般的学生说“好老师”

是否可以假设,类似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教学设立了国家教学研究基金,分类青年、面上、重点、重大,每年支持20000项(仅仅和面上基金的规模相当),鼓励教师潜心研究教学、研究教法、研究内容、现场调研、前沿分析,我想教学的质量一定会大大的提高,也会破除教学型教师职称晋升的道路难题。让大学老师做好第一要务,传授精知识、培养好学生,学生是未来,国家有希望。

大学应该允许纯教学教师的存在,甚至大力发展教学型好教师,如同科普和科研同等重要一样,传授科普对于提升全民素质、减少反智行为非常重要。当然不同类型的学校可能有不同的比例,例如33330%的教师专心教学,30%的教师教学科研混搭,30%的教师集中科研,教学的教师就主要或全部考核教学,通过教学完成工作量未尝不可。如果所有人一股脑的都需要通过科研而生存,那是走向另一个极端,就算从管理层的角度满足了考核,但是他们的科研估计也没有实质贡献,也不符合自然规律。自然界花花草草,一个小区都上百种,那一个校园呢!

注:转载本文请勿用原创方式发布,谢谢。

 中国矿业大学材料与物理学院:http://smsp.cumt.edu.cn/

基金撰写中的高级科普——删https://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627429&do=blog&id=1372561

从宏量制造到微纳创造——材料、物理、分测赋能新时代:https://blog.sciencenet.cn/blog-627429-1347578.html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冯培忠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27429-1372801.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15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18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