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ocusun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focusun

博文

速腾汽车召回==整个事件是否合乎逻辑

已有 2095 次阅读 2014-11-1 11:54 |系统分类:生活其它| 逻辑

 

2014年7月22日一汽大众声明如下:

针对近期国内出现的极个别速腾产品后悬架发生断裂的问题,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高度重视,并在发现问题的第一时间组织各方技术专家进行了全面的诊断和评估。根据最新诊断报告显示:速腾的后悬架问题属于极个别案例,并非设计和制造过程中出现的批量问题,请广大消费者放心。一汽-大众将严格按照国家汽车三包的相关规定来保证用户的权益。

同时,近期个别不明真相的用户和媒体,被互联网上一些有意散布的不实信息所误导,将速腾的后悬架个案问题扩大化,从而对一汽-大众的产品形象和品牌形象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对此现象,一汽-大众表示遗憾,并对那些有意散布不实信息者保留追究其法律责任的权利。

2014年8月14日国家质检总局发布:

针对近期消费者反映较多的一汽-大众新速腾后轴纵臂断裂问题,国家质检总局执法督查司已于近日正式启动对一汽-大众新速腾后轴纵臂断裂问题的缺陷调查。

  国家质检总局执法督查司对消费者反映的一汽-大众新速腾后轴纵臂断裂问题一直关注,组织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进行跟踪监测,对消费者提交的一汽-大众新速腾后轴纵臂可能存在缺陷的投诉信息进行技术分析,并组织专家对相关故障车辆进行了调查核实。约谈了一汽-大众公司,要求一汽-大众公司尽快解决消费者反映的质量问题,积极配合缺陷调查,切实保护消费者人身财产安全。 

  同时,希望已发生车辆故障的用户积极向我们反映相关故障情况,配合缺陷调查,为进一步开展技术论证提供支持。用户可登录国家质检总局缺陷产品管理中心网站(www.dpac.gov.cn)提交车辆可能存在缺陷的相关信息,或拨打电话010-59799616,反映相关问题。

2014年8月15日一汽大众发布:

    近日,国家质检总局执法督查司根据消费者的反馈公布了对一汽-大众速腾耦合杆后悬架调查的声明,对此我们十分重视。我们将全力配合国家质检总局此次调查。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感谢并欢迎政府相关部门及消费者的监督。同时,我们非常重视消费者的关切。

 

  2014年10月17日一汽大众发布:

   按照《缺陷汽车产品召回管理条例》的要求,一汽-大众汽车有限公司和大众汽车(中国)销售有限公司已经向中国国家质检总局递交了召回报告,将在中国召回装配了耦合杆式后悬架的563,605辆一汽-大众新速腾和17,485辆大众进口汽车甲壳虫。

   在少数情况下,这些装配了耦合杆式后悬架的新速腾和甲壳虫,如果侧后方或者后方曾经受到过冲击,则有可能导致耦合杆式后悬架纵臂弯曲。

   如果这个损伤没有被及时发现并修理,会导致耦合杆式后悬架纵臂意外断裂,可能使车辆在行驶中失去操控。

   目前,我们在授权经销商处,已经开始实施优化的检测与维修规范。

   在这次召回中,我们会在受影响的车辆的纵臂上安装金属衬板。

   如果纵臂发生意外断裂,金属衬板可以保证车辆的行驶稳定性,并会发出持续的警示噪音。车主可继续将车辆安全驾驶至经销商处。

   从2015年2月2日开始,我们在中国将为所有装配了耦合杆式后悬架的车辆安装金属衬板。

   新速腾和甲壳虫车主车辆的侧后方或者后方如果曾经受到过冲击,或者如果担心其车辆的耦合杆式后悬架,我们诚挚地欢迎车主与我们的授权经销商联系并预约时间,为车辆进行免费的专业检查。

   我们对因此给车主带来的不便深表歉意。我们真切地关注每一位车主的诉求,尽全力在最短时间内、高效地解决车主关心的问题。

   

 

 

   整个事件如上,我想问的是速腾车召回的原因是什么?

 如果是设计或其他制造等方面缺陷,那么加个衬板也没有解决断裂隐患问题,这个从声明中可以看出。这种召回根本没解决问题,那么从逻辑上讲这种召回就不应被批准,不应发布。

 如果不是设计或其他制造等方面缺陷,或者说速腾断轴事件中大众公司方面从技术上没有任何问题。那么为何要召回?从逻辑上同样说不过去。

 后方或侧方撞击并导致不易被察觉的损伤,会导致断轴。这似乎是大众给出的 原因。那么我想问,这是不是设计缺陷的一种,为何自己说了原因,又打自己嘴巴,不承认设计缺陷。这同样是逻辑不通。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23390-840272.html


收藏 IP: 183.192.211.*| 热度|

1 曹俊兴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1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5-20 07:58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