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科学网上发起了抵制给“中式卷烟”评奖的活动,而且声势浩大,支持者众多,还有很多社会知名及有影响力的学者、专家以及知识分子的联名支持(http://blog.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45&do=blog&id=556784#quickcommentform_556784)。可是,赞成颁奖声音有(http://bbs.sciencenet.cn/home.php?mod=space&uid=241695&do=blog&id=557422),但是很微弱,我首先声明:我非烟民,更非烟草业从业人员,亦非烟草业的监管者;只是觉得自己有话说,虽为草民,亦需要发出自己的声音,不一定对,仅提供观点以资讨论。
1. 有种观点认为:吸烟有害健康,发明的新式卷烟相当于发明了一种新的杀人方式,就好比有一天有一个人发明了一个新的杀人手段,全球技术领先,那是不是也能评选科技奖?
我的观点:提到杀人方式,倒是让我们想到当年发现核裂变原理后,发明了原子弹的那些科学家。最初发现的时候,很激动;发明了原子弹和时报成功后也很兴奋,但是这个原子弹用做了杀人武器是比刀枪棍棒更有威力啊,被西方国家称之为“大规模杀伤性武器”,那些发现者发明人的光辉事迹、鼎鼎大名的牛人不是被很多科研工作者津津乐道的么?再者,与国内的“两弹一星”相比,那写功勋人物获得了党和国家的最高奖励,但是谁会否认“两弹一星”不会作为杀人武器?要是作为杀人武器的话,不是比没有发明之前的抗战中的小米步枪杀伤力更大么?如此,为什么给了两弹一星国家级的奖励、美国那帮顶级物理学家诺贝尔奖级的奖励?
第二点:有人拿这个“中式卷烟”会鼓励吸烟说事
我的观点:鼓不鼓励吸烟?我不认为是鼓励吸烟,这一点可能烟民们不会同意。呵呵,我要说,诱惑无处不在啊,你要是想主动犯规越界,不需要诱惑的。要是哪位哥们控制不住自己想吸烟,请别怪香烟的存在,请先想想问题在哪里。
第三点:有人拿香烟的“中式卷烟”改进与对鸦片毒品的制毒技术的改进相关联
我的观点:两者完全不具有可比性啊,首先鸦片、毒品是法律禁止的,而吸烟是法律允许的,只是某些场合道德和法规所不允许。对于违禁物品的任何技术的改进都是违法,好比对制毒贩毒技术的改进肯定是要被批判性的而不是要给奖励的。而吸烟是法律允许的,所以其实是有本质差别的。
再举个里子,有些科研工作者,尤其是做化学合成的研究生们都知道,有时候通过化学手段制备出来的产物或者中间物是有剧毒的,但是需要改变条件研究形成机理或者对生物体的毒性什么的,通过改进制备手段,可能发表高级文章的并且可以次为依据申请奖励的;烟草有毒,那些中间产物或最终产物也是有毒,都是改进制备手段,一个被批的一无是处,一个却能发文章申请奖励。
技术是没有好坏之分的,这个是普遍承认的,就像一把菜刀,你说菜刀是有用呢,还是有利呢?要是用切菜切肉做饭,是很有用处的;要是用来杀人放火,当然是有害的。所以,技术背身是没有好坏之分。
第四点:有些人可能觉得,烟草行业是个暴利行业,通过其他渠道已经能赚的本满钵满,还申请奖励有点贪得无厌
我的观点:烟草业的确是一个暴利行业,这是个国家对此行业的政策问题问题,体制问题,而非技术进步之错!石油行业(包括采矿)也是暴利行业,对如何采油、如何提高采油含量、如何提高采油设备的使用年限之类的技术提高不是很受支持么?独对烟草如此苛刻,不公平吧。
大家对此问题的看法出现了如此激烈的讨论,是件好事。
身在日本,我却对日本人对技术提高的狂热程度,深有体会。如果稍微改变工艺,能使得产品的质量提升5%,日本人或者日本公司都会花大价钱去研究个为什么。日本人对技术的崇拜程度,从某种角度也反映了日本整个社会对任何可用以提升技术、用于提高产品服务质量以及改善生活认真地态度。就像每年日本政府都会拿出一大笔钱奖励一些在技术领域做出革新贡献的某些公司的老板以及对日本公司技术提升有贡献的外国人,这个奖励金额是很大的,最近就奖励给第三代NdFeB磁体的发现者佐川真人先生1亿日元。可是,当初他的文章只发表在年度MMM会议上,做磁性材料的人都知道,每年的MMM会议里收录的文章都是什么档次。
我只希望这个讨论,能让大家意识到,技术进步的重要的,希望大家树立起这个观念:做研究,不是每天浪费原材料制造电子垃圾,拉动国际国内的“内需”。大家现在都意识到,有点被西方国家发明的GDP(搞地皮)欺骗了(日本不就是被玩了一把);是否也意识到,我们的科研精力和投入,也被单纯的发文章(西方国家发明的IF以及H因子)忽悠了?
只有技术进步才能转化成生产力提高,生产力提高了,民生才能改善!文章不代表生产力!看看紧邻印度,要是论文章,我们比不过印度吧,印度人可是拿过nobel奖的,而且不止一次啊,我们还没有拿过吧,但是印度的民生大家都是看得到的吧?
相关专题:质疑卷烟技术入选科技奖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崔伟斌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22871-557832.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