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t007的个人博客分享 http://blog.sciencenet.cn/u/glt007

博文

对<理科生遭热捧是社会发展转型的表现>一文的商榷

已有 2667 次阅读 2011-9-5 22:22 |系统分类:观点评述

原文:http://blog.qq.com/qzone/790312419/1315140779.htm
   理科生遭热捧现象已日趋强烈,从高中的文理分科,到大学专业的录取、再到大学生毕业,就业市场的需求。都让理科生成了校园、社会的抢手货。可以说每当一大批理科生走进社会的时候,也必然有另一批学生开始步入理科的学习生活中。于是理科生的队伍就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而走入社会,并成为社会精英的理科生,也开始凭借着自己在自然科学领域对社会、对国家的贡献,成为了学弟、学妹,大叔大妈眼中了不起的人物。


  理科生之所以了不起,还在于如今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理科生代表着先进科学力量的发展方向,而先进科学的发展也直接影响着中国在国际社会里的竞争力。因此国家近些年来颁发的各种政策都旨在推动理工科的发展,而国家每年颁发的理工类科研资金也远远大于文科的研究资金。这就进一步促进了理工科发展的强势的走向,从而形成了重理轻文的尴尬现象。


  在短时间类这种理科生了不起的崇拜还将持续下去,这是中国发展的需要,重理轻文现象一时半刻也不会发生多大的改变。但是用发展的眼光来看,这样学术理科化的一枝独秀也有其有效期。毕竟中国想要走在世界前列,必须要实现百家争鸣的,理科与文科的共同发展,在解决完中国科技落后的主要矛盾其人文发展必定会再度被提上日程。可以断言再过5年,理科教育将与文科教育持平,而文科甚至会成为社会的主流教育。为何?


  我相信温州列车事故大家都没忘记,这是过度追求高速列车科技发展的结果,这是高速度难以与高保障相结合的恶性表现,这也是一些科研人员追求名利不负责任的表现。当科技发展过快,中国人在自然科学领域高速奔跑的时候,没有一定的人文思想的制约,那么这样的高速发展就像裸奔一样,虽然短时间可以给人凉爽,那么产时间来看这足以成为中国笑话。再看我们的毒奶粉、毒食品、伪劣产品的不断出现,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我们的科学已经发展到一定的高度,因为没有一定的科技能力,没有对自然科学的绝对掌握,是不可能造出这样一些毒害中国人的产品。这是什么造成的?这就是科学发展了,而人们的道德意识、责任意识没有发展的结果。这就是重理轻文的后果!


  高科技再怎么发展,只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让人们的生活过的更加缤纷。但是他不能改变社会里已渐渐扭曲黑暗的人性,改变不了社会的现状。因此在发展科技的时候,也必须要抓住人类文化、文明的发展。因此加强祖国未来接班人——学生的文科教育也是必须的。文科与塑造人的心性、为人处事紧密相连,与学生今后所处的政治生活、经济生活紧密相关。由此可见理科再怎么有用也只是人们赚钱,为了让自己生活的更好的工具,他就像推动火箭正常发射的燃料一样,而文科则才是这个火箭的主要骨架,只有它才能指导人生的发展,以及国家的发展,使他们不走入错误的轨道。而现代社会上逐渐增多的孔子学院、哲学学院,也在进一步的将文科教育拉入中国教育重要进程。其目的就是更好的培养一批有才能的人,有道德的人。


  因此中国教育的未来发展,不能再重理轻文,也不能像我之前预测的那样重文轻理。要让文科与理科共同发展。因此未来社会中最了不起的人,不是理科生,也不是文科生,而是德才兼备,既能掌握自然科学,又有厚重的道德修养的人!

我的观点:

该文写得实在是是似而非。似乎理科生受热捧的确是中国转型时代的一种特殊现象与特殊产物。但这种观点,我实在不敢苟同。我没有作什么太深入的思考,但显而易见的有几点必须指出:

在中国文科之所以不受重视有如下几个方面的根本性原因:

一、在中国一切以政治挂帅,所谓的文科在一切思想领域里面是受到禁固的。而文科之所以在人类知识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首先在于它的思想性,一旦没有了这一条,文科已经死掉了一大半,剩下的只有人云亦云,唱唱赞歌而已。绝大部分的文科都存在这个问题:如新闻传播学(一级学科)、文学与语言学(一级)、哲学(一级,尤其如此)、经济学(一级,只适合于御用经济学家,真正的大家或有思想性者是很难生存的)。以新闻理论研究为例,国家出了上百万要搞新闻理论创新,但又框死了只能在现有框架下做,我看做一百年也做不出来。

二、稍稍有点接近于实务的,如管理学,也很难出彩。西安交大管理是全国A类第一,学术很规范了,但学术与实务是两张皮。市场营销也是如此。为什么?在中国不需要管理,要的是所谓社会资源与关系。稍稍注意一下就可以发现,很多企业在招市场人员或营销人员时,强调的不是专业技能,而是有没有广泛的客户资源与社会关系。说白了,中国的现有社会权力结构与经济结构,决定了中国的文科生存空间很小。

三、教育体制问题,当然这还是与政治体制有关。后者不变,前者难变。教育问题已成为社会的毒瘤这种说法,决对不是一种危言。如何改?很多人谈,我说改不了。我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但自我悲观的理由。一个楼房地基与剪力墙都已浇注好了,你说要在这结构上面做修改,用建筑设计的专业术语,那叫“第二次设计”。稍稍有点逻辑的人都能明白,这第二次设计只是对第一次设计的改良(当然还要求设计者水平不是一般的高),是很难从根本上解决原设计的缺陷与不足的。更何况,是一班官僚自己改自己,那无异于与虎谋皮。

把这几点没有搞清楚,而谈什么需求与供给,实在是显得太苍白了一些。

 




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20573-483275.html


下一篇:评"智障人吕天喜入狱"
收藏 IP: 119.96.80.*| 热度|

4 李泳 杨华磊 anonymity vtwang

该博文允许注册用户评论 请点击登录 评论 (8 个评论)

数据加载中...

Archiver|手机版|科学网 ( 京ICP备07017567号-12 )

GMT+8, 2024-6-3 01:47

Powered by ScienceNet.cn

Copyright © 2007- 中国科学报社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