乔中东
我眼中的张惟杰教授 精选
2023-3-4 09:45
阅读:12032

          2002年元月,我调到上海交通大学后,先是在农业与生物学院任教。学院安排我和两个年轻老师开设分子生物学课程。由于种种原因,农业与生物学院的生物化学课程是由生命学院的张惟杰教授负责。在有些教科书中,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这两门课程有些重叠,生物化学教材内容涵盖了一部分分子生物学的内容。为了更合理地安排教学内容,我和张惟杰教授都有意互相讨论一下。一天,学校有个会议,我和张惟杰教授都参加了。这样我们俩就有了第一次的接触。会后我们简单地对生物化学和分子生物学的课程安排进行了分工,这也为以后两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定了范围,定下了基调。

虽然我以前听说过张惟杰教授的大名,那是在广东科技出版社出版的《面向21世纪生命科学发展前沿》那本书的作者名录中。这本书的作者包括来自浙江大学的张惟杰教授以及邹承鲁、吴旻等一大批在分子生物学领域中的大咖,张教授写了其中的一章《糖生物学》。这是我第一次见到张教授的真人,以前也没有见过照片,但是我就感觉到非常面熟。仔细想了很久以前在哪里见过?突然想起电影演员孙道临,孙道临长得和张教授非常相像,就像亲兄弟一样。张教授说话不紧不慢的,轻声细语的,让人感觉非常舒服。

193812月张惟杰教授出生于江苏省高邮县的一个普通职员家庭,在上海读书,并于1955年考入北京大学生物系。1960年大学毕业后留校工作,历任微生物学教研室副主任、主任,北京大学生物系副主任;1989年调至浙江大学,任生物科学与技术系系主任;1996年上海交通大学准备成立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张惟杰教授作为重点引进的优秀学者,任生物化学及分子生物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在上海交通大学,张惟杰教授除了承担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以外,他还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为全校非生命学科的本科生开设《现代生物学导论》课程。这门课突出了生命科学和生物技术在20世纪末的飞跃发展,突出了学科发展和高科技应用中的若干前沿和热点,但又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的理解,学生们学习了这门课程之后,既对生命科学进展的生动事例留下深刻印象,又为今后需要的时候更为深入的学习打下了基础。张教授旁征博引,生动有趣,每一个手势都是设计好的,与讲授的内容密切相关,学生们听得如痴如醉。这门课程由最初的100多学生的选修课发展成为深受学生欢迎的一门全校公共基础课。后来每年听课的学生达3000-4000人。几个教授同时开课,学生们则为选到张教授的课而欣喜若狂。为了更好地将《现代生物学导论》课程建设好,张惟杰教授还精心主编了配套教材《生命科学导论》,并于1999年出版,2004年修订后再版。这本教材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在编写方针,材料取舍,章节安排,体例运用等方面都很有创新,被教育部列为《面向21世纪课程教材》。这本教材出版以后,很受欢迎,许多高等院校纷纷选用它为非生物学专业学生使用教材并得到广泛好评。《生命科学导论》于2004年被评为国家精品课程,同年张惟杰教授荣获上海交通大学第二届校长奖。张惟杰教授开创的生命科学公共课程,为2014年“生命科学公共课程体系的构建与实践”荣获标志着我国高等教育教学工作的最高水平的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奠定了坚实基础。由于张惟杰教授多年来在教学上倾注的热情与心血并取得的卓越成绩,成为了上海市教学名师。

2005年我的工作关系到了生命科学技术学院。学院交给我的第一件教学任务就是接替即将退休的张惟杰教授,负责为全校非生命学科博士研究生开设的《生物学引论》。这门课是一个前沿课程,邀请了生命学院和农生学院的一些大牌教授给非生命学院的博士研究生介绍生命科学的研究进展。为了接好这门课,我首先跟着张教授全程听了这门课。每次上课前,张教授总是比讲课的教师先到教室,把投影和电脑测试好,紧张地等待任课教师的到来。虽然张惟杰教授比大多数任课教师年龄都大,但是他每次都亲自给各位教授打水、泡茶,上课铃响后,他还默默地坐在最后一排,认真倾听。当时参与过教学的梁教授告诉我,曾经有一天上午,张教授给她打电话,很客气地问:梁教授的课是否可以提前一周。因为那一周安排的教授有个重要的会议,不在上海。梁教授愉快地答应了。过了一会儿,张教授又电话梁教授,当天晚上是否可以救急?本来准备坐校车回家的梁教授又回到了办公室,备好课,去食堂匆匆吃了口饭赶到了教室。张教授一再致歉,说让梁老师受累了……。

我接手这门课后,根据张教授的人员安排和实际情况,对参与教学的人员进行了一些调整。从生、农、医、药各个学院邀请了很多院士、长江学者和著名的教授,讲授他们自己在学科中的贡献。我也以张惟杰教授为榜样,每次上课前早早地来到教室,做好上课的准备。虽然我已经和每一位教授确认过了,但是我口袋里还装着一个U盘。怕万一哪个教授有问题,我好随时顶上。2016年,我又和贺林院士一起,将参与过教学的各位教授的讲稿汇总了一下,编辑出版了教学参考书《前沿生命的启迪》,这本教材还获得了学校研究生教材的一等奖。我将我们的教学心得整理后,课程获得了学校教学成果二等奖,这些成绩都是张惟杰教授奠定的基础。

张教授退休以后,我偶然会在学校遇到他。他来学校主要是作为教学督导听课的。我主编的《分子生物学》使用几年后,想申请优秀教材奖,需要推荐人。我就给张教授打电话问他是否愿意给我们的教材写一封推荐信,张教授很愉快地答应了。

前些日子,我听说张惟杰教授因Alzheimer症长期卧床,就想写一篇文章回忆一下我眼中的张惟杰教授。还没有开始动笔,就在226日传来了张惟杰教授因病去世的消息,这让我深感遗憾。张惟杰教授几十年如一日,坚守三尺讲台,甘为人梯,为我们这些后来者奠定了基础;张惟杰教授渊博的学识、大气谦和的风范、对教学工作一丝不苟的态度是我学习的榜样,更是鼓励我奋勇前行的动力。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乔中东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6948-1378839.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29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8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