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科学造假的研究开始起步
2012年10月1日《美国科学院学报》(PNAS)发表了一篇题为“大多数撤回的论文都是由科学不端行为引起”(Misconduct accounts for the majority of retracted scientific publications)。该文应用“撤回指数”(Retraction index)的方法对从1977年起,在Pubmed上列出的2000篇撤回论文进行了系统地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在这些撤回的论文中,由于捏造(Fabrication)、篡改(Falsification)、剽窃(Plagiarism)、重复发表(Duplication)等科学作假行为比例很高。以前一向认为实验操作失误是论文撤回的主要原因,通常作者们对撤回论文进行说明时,也往往避免提及道德上的原因。而这项研究表明,真正由于操作失误而撤回的论文大约只占21%,而由于各种科学不端行为而撤回的论文数占67%,其中造假(Fraud)占43%。重复发表占14%,剽窃约占10%。
文章着重指出,近些年,论文的撤回率在明显增加,尤其是那些高影响因子(IF)杂志因造假而撤回论文的现象更为严重。作者认为,高IF杂志中论文撤回表现明显的高,可能反映了科学家在著名杂志上发表令人印象深刻的研究结果的压力很大。对科学家来说,在高IF杂志上发表论文“回报很大”,“美国国家环境健康研究所”的生物伦理学家Resnik说,“很多的诱惑使人这样做”。发表高影响因子论文已成为科学作假的重要动机之一。本文第一作者,西亚图华盛顿大学的微生物学家,“感染与免疫”杂志(Infection and Imunity)主编,佛雷克.房(Ferric Fang)在接受采访时说,以前他相信科学本身是具有“自我纠错”能力的,现在他认识到,事实并非如此。“有许多科学(研究)与此相悖,它们的错误并没被发现和纠正”。
Resnik认为,这项研究通过追综那些撤回论文的原因,来分析科学中的作假问题,是一种很有创新性的做法。哥伦比亚大学精神病学家Kornfeld则认为,发现科学作假的严重性只是第一步,只对科学家进行基本的道德教育是不够的。如何减轻研究者发表高IF文章的压力,是很关键的。佛雷克.房说,99%的科学家都压力重重。年轻的科学家想获得提升和得到终身职位;而资深科学家都雇用了一大批人,“有许多嘴巴要他去喂”。这些都需要钱。而多发表高IF的论文是搞到研究经费的基本条件。此项研究的另一个作者,纽约爱因斯坦医学院的免疫学家和微生物学家卡萨德瓦尔(arturo Casadevall)说:“我们服从Science和Nature的编辑们的建议。他们告诉我们应该怎么做,我们就怎么做”。这就是我们现在现在的科研体制中所面对的现实。
专门分析科学不端行为的研究论文进入《美国科学院学报》这样的高端科学杂志,这还是第一次,具有标志性的意义。此文发表后,在科学界反响很大。2013年1月25日Science杂志在“NewsFocus”栏目中发表了“重建科学”(Shaking up science)一文,对这项研究产生的背景进行了详细介绍。紧接着2013年5月17日Science杂志又发表题为“扭曲的影响因子”(Impact Factor Distortions)的文章,反对用IF文章来评价科学家,获得科学界的正面回应。对此科学网己作了介绍和开展了热烈的讨论。这说明,近几十年来越演越烈的各种科学不端行为,已引起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对科学不端行为的本质及其产生的原因和条件,进行系统地研究是非常必要的。《美国科学院学报》(PNAS)发表这项研究报告显示,对科学造假的研究已开始起步。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谢蜀生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5675-692470.html?mobile=1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