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
从“免费劳动说”说起 精选
2016-6-20 07:59
阅读:8817
标签:施一公, 学术交流, 科学论文, 工作语言, 共识

从“免费劳动说”说起

前几天,看到“网易新闻”上的文章,《施一公:中国大学及研究所科研是为西方免费劳动》,其中说到“中国的科研成果发表在西方杂志是在为西方免费劳动”,确实感到很吃惊。因为这实在不像是一个著名学者所说的话,倒像李建华所演的喜剧小品《五毛钱俩儿》里面卖咸鸭蛋的那位主——“五毛钱俩,一块钱不卖”。不过,人家的文章言之凿凿,是2014年9月施一公在“欧美同学会·中国留学人员联谊会第三届年会”上发表的主旨演讲。我只知道施一公先生是很好的生物科学家,看过他与饶毅一起发过的一些言论,看上去还是蛮有水平的,但是毕竟还谈不上深入了解,而如今的某些科学家也常常会在专业以外的领域发表水平如同“五毛钱俩,一块钱不卖”那样的蠢话。因此看到这里,也只好一声叹息罢了。

后来看到施一公先生的辟谣,心中的疙瘩总算解开。如今网上传播的所谓文章,有很多是不可靠,甚至是乱说的。作者篡改别人的讲话,不管是无意的舛入,还是有意的塞进自己的私货,都是错误的。媒体不辨真假,刊登这样的文章,当然也应当追究他们的责任。本文并不想说这些,我只是看到了在施一公先生辟谣博文和科学网新闻辟谣报道后面有些读者的评论,感到需要说几句话。

有的读者认为,虽然那段话可能不是施一公先生所说,但是似乎还是正确的,甚至很有些道理。我并不认为所有这样认识的人都是智力有问题,而是他们中大多数并不是真正的科学工作者,而且可能是一些不了解科学工作的人,所以有些事情需要解释一下。

为了说清楚为什么我们要用英语发表科学论文,首先需要弄清楚我们为什么要发表科学论文。

科学论文不是科普文章,它是科学家发布自己在科学研究工作中取得进展的手段。由于是发表研究进展,是新的东西,难免可能有这样那样的问题,而这些问题只有极少数同行才能够看得出来。所以,科学论文需要发表在专门的刊物上,在发表之前,必须经过同行评议,认为有价值、有进展,才可以发表。科学论文只能是极少数人能够看得懂的。我是化学工作者,但是,百分之九十的化学研究论文我看不懂,那里的很多术语对我来说如同天书。我研究的专业是物理化学,但是,大多数物理化学专业的论文我也不能完全看懂,我只能够了解这篇文章大致说的是什么。我是一个理论化学研究者,但是,即使在若干年前没有退休的时候,也只能够参与一部分理论化学论文的讨论,判断这些文章的水平高低,可以与作者进行讨论。所以,科学论文是只有极少数同行才能够看得懂,知道它在说些什么的文章。不经过同行评议,没有得到同行认可的论文,是不能够随便向社会公开宣扬的,这是全世界科学工作者的共识。所以,凡是论文没有发表,就先向新闻媒体宣传的所谓“科学发现”,基本上都是不可靠的,绝大多数是骗子。

同行看懂科学论文,当然不是只看懂而已,而是相互启发,在别人工作的基础上,继续做工作,或者吸取经验教训,从另一个角度做工作。科学研究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向前发展的。有的工作,进展深刻,影响的人多一些,还有些工作,由于关心此领域的研究者较多,对于人们的生活靠得比较近,影响也就大一些。像《科学》、《自然》等刊物,发表的文章水平一般比较高,影响面也比较大。但是,很多高水平的论文并不一定都发表在《科学》、《自然》等多学科关心的刊物上。对某一个问题研究得比较充分了,发表科学论文多了,便容易在那个专业的科学工作者中间形成共识,并得到更广泛的承认,这种共识,便是我们的科学知识,成为人类共同的知识财富。科学论文不是专利,不是需要保密的东西,它是供同行讨论,形成科学共识的基础

所以,发表科学论文,首先是要让同行科学家看得见,在同行科学家中进行讨论,才有可能取得共识,才有可能推动学科的发展

了解了上面的道理,才可以叙说,也不难说明,科学论文应当以什么语言写作、在什么刊物上发表了。那就是科学论文应当以当时在此研究领域中大多数高水平研究者能够看得懂的语言写作、在本专业影响较大的刊物上发表。当年,欧洲的科学发达,科学家主要在欧洲工作,因此,拉丁语、法语、德语都曾经是许多科学文献的写作语言。如今,由于以美国为首的英语世界在自然科学界的地位占据绝对的优势,大多数自然科学工作者能够看得懂英语,能够把英语作为工作语言,所以,用英语写作、发表自然科学论文是很自然的事情,这不是国家提倡不提倡的结果,这是自然形成的。全世界都这样做,如果有人非得与潮流对着干,那断然没有好的结果。

发表论文是为了推动科学的发展,科学的知识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所以不是为谁打工的问题。世界各国的科学研究水平并不相同,一般来说,在科学共同体内的交流,包括发表论文、参加学术会议等等,后进国家的参与对于提高他们的水平上非常有利的,越是关起门来,越是落后。半个多世纪以来中国发展的事实证明了这一点。没有三四十年代老一辈科学家对于国际科学研究事业的参与,不可能有我们各科学领域学科的建立。同样,没有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内外学术交流,不可能有今天这样的科学事业的发展。不在国际的学术刊物上发表文章,就很难与国外同行交流,更很难得到别人的帮助。参与了国际学术交流,即使开始水平低一些,也多少能够得到高水平学者的指导。所以,积极参与国际学术交流,包括在国外刊物发表论文,是提高我国科学研究水平、发展科学事业的非常重要的方面。

同样,我们的工作,也只有用国外同行看得懂的方式发表,也才能够使我们的工作得到大家的承认。关门总是不好的。在五六十年代,我们基本上是关门的,论文也多用汉语发表在国内的刊物上。我们做了工作,人家也不知道。这样的事情,无论大小,对于科学事业都是损失。科学事业是人类共同的事业,只有各国科学家共同努力,才能够更好地促进科学的进步。

我们在国际的学术刊物上发表研究论文,必须是真正的研究论文,决不能弄虚作假、不能重复灌水。我常常对我的学生说,必须珍视自己的学术声誉,你弄虚作假一次,便有可能一辈子无法再在这个圈子里生存。也就是说,我们需要在国际学术圈里生活,也必须遵守学术共同体里的学术规则。

当然,我所说的是自然科学论文的情况,人文学科有它自己的特点,你研究李白杜甫,当然,还是要用汉语。这是主流的高水平研究者的共同语言。任何学科都是以该学科中大多数高水平学者的语言为最好的工作语言的,这大概是一个规律

即使是研究自然科学,我也主张有些论文特别是涉及到中国的论文,应当有中文的版本。我想,国内的文章,用双语发表,可以在同一标题下算一篇文章,这就没有重复发表的问题了。

随着我国科学事业的发展,如果在将来的某个时候,我国的科学事业远远地走到了世界的前面,人们都需要到我国来留学、来学习、来生活,他们的中文水平也都有很大的提高,那时候,有越来越多的学科会用中文作为工作语言,那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关键就是看我们自己的发展水平。如果我们现在不参与到国际学术交流中去,那这一天就永远不可能到来。  

上面所说的,对于科学工作者来说,都是一些常识。但是,对于青年人、学生,有的可能不了解情况,而另外一些人,受到狭隘民族主义思想的影响,他们鼓吹排外,制造“中国的科研成果发表在西方杂志是在为西方免费劳动”这样的不负责任的恶毒流言,这一点,希望青年学生能够认识清楚。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冯大诚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2874-985667.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36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72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