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大诚
令人刺目的“升任”二字 精选
2015-8-25 07:52
阅读:23338
标签:管理, 媒体, 施一公, 清华大学, 升任

令人刺目的“升任”二字

8月21日,科学网转载了财经网新闻,《施一公拟任清华大学副校长》,这是一则很正常的新闻。

8月24日,科学网转载了《京华时报》文章《公布重大研究成果并对升任清华副校长一事作出回应,施一公称教学科研都不会丢》,转载时的标题是《施一公回应升任清华副校长:教学科研都不会丢》。与第一条新闻相比,对于施一公先生任清华大学副校长一事,用了一个“升任”。

对于上述新闻,各媒体照例有大量转载,在网上查询一下,各媒体所用的标题五花八门,但是都没有忘记用“升任”二字,例如:

施一公升任清华副校长曾批科研经费分配体制_新闻_腾讯网

施一公回应升任清华副校长:100节课雷打不动_教育_腾讯网

河南人施一公升任清华副校长还有望拿诺奖_新闻频道_映象网

施一公院士拟升任清华副校长凤凰网

施一公升任清华副校长咱老乡还有望拿诺奖-时代青年网_

……

施一公先生任副校长和升任副校长两种表述说的都是同一个事实,却表明了说话人对这一事实的态度、强调的重点有差别。施一公原来是清华大学校长助理,如今担任了副校长,是不是升职了?确实是升职了。媒体上说的一点儿都没有错,但是,在我看来这“升任”二字却是特别的刺眼。

施一公先生是一位知名的科学家。由一位科学家(不一定就是施一公先生)担任一位大学副校长,甚至大学校长,也并没有什么新奇的。对于科学家本身来说,这也不是什么特别令人骄傲、值得庆祝的、惊天动地的事情。这只是使得该科学家需要做一些他从事的专业以外的工作,需要做更多的管理工作,需要与更多的人打交道,参加更多的会议,花费更多的时间而已。如果该科学家有这样的兴趣,也有这样的能力,就像古人说的那样“学而优则仕”,那么,多做一些事情倒也很好(需要解释一下,古人在这里所说的“优”的原义,就是“有余力”,并不是“优秀”的意思)。如果此人并没有做官的兴趣或者没有做官的能力,那么对于这位科学家就并不是什么好事。

但是,如今的中国是一个对于职务即官位很崇拜的国度,有了一个官衔似乎可以让别人更高看一眼,即使没有实衔也要有一个级别,甚至退休了或者接近死亡或者已经死亡了还念念不忘标上一个级别(例如“副部级”、“正厅级”如此等等)。好好的院士,无论是中科院院士还是工程院院士,据说都还要加上一个副部级的待遇。所以,这次施一公先生任清华大学副校长,媒体舆论就纷纷冠以“升任”一词,以示对此人应当格外尊崇。是否也表示此公官运十分亨通,媒体人也有羡慕之意就不得而知了。

中国的大学里,与其他单位一样,最吃香的当然是做官的。几十个教授使出吃奶之力争夺一个处长位置的事情,早已经不是新闻了。可能也正因为如此,学校的书记、校长以及各级院长、各位处长都是“仕而优则学”的,在学校领导工作的百忙之中每年还总能够发表众多研究论文,出版“专著”,申请到各类基金项目,从而得到大大小小的各色奖励。最早,这样的事情多在小地方的学校里发生,后来,却像流行性感冒一样,飞快地传染开来,传到了各省属高校,又传到了211、985。韩愈说“目濡目染,不学以能”,意思就是听得多了,见得多了,自然而然受到影响。如今看到这样的事情实在太多了,在大家的心里,做官实在是太重要的事情,能够升官实在可以说是万幸啊万幸。对于施一公先生能够做清华大学的副校长,这升任二字当然是不可缺少的了。

我们的大学有很多问题,有管理的问题,有招生的问题、教学的问题等等。我看,什么时候教授做副校长、校长不再被认为是升官之日,就是大学管理有希望之时;什么时候招生考试(高考、研究生招生考试)不再有考试大纲之日,就是大中小学的教学有出路之时。

最后声明一点:本文只是对升任二字说看法,与施一公先生的任职无关。从施一公先生过去的文字和经历看,他应当还是可以“学而优则仕”的,他也承诺科研、教学都不会丢,祝他学术、管理双丰收。


转载本文请联系原作者获取授权,同时请注明本文来自冯大诚科学网博客。

链接地址:https://wap.sciencenet.cn/blog-612874-915720.html?mobile=1

收藏

分享到:

当前推荐数:47
推荐到博客首页
网友评论73 条评论
确定删除指定的回复吗?
确定删除本博文吗?